科研動態 | 四川會理出土戰漢時期銅手鐲的科技分析

2021-01-05     archaeometry

原標題:科研動態 | 四川會理出土戰漢時期銅手鐲的科技分析

四川會理出土戰漢時期銅手鐲的科技分析

古今中外,金屬在裝飾性、象徵性、工具性、攻擊性或儀式性等方面都具有非比尋常的吸引力。而且,金屬比較容易加工成一些小型配件。其中,手鐲是手腕或腳踝上最常見的飾物之一,它的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從技術上講,手鐲最早是由骨或石製成的。進入青銅時代後,先民們開始用金屬製作手鐲。金屬手鐲在花紋、大小、間隙、截面形狀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

在我國,早期金屬手鐲多出現在西北地區齊家文化和四壩文化的一些遺址中。經初步分析,發現其多為鑄造而成,原料為紅銅、砷銅等。隨後,金屬手鐲大體沿著半月形文化交流帶向南傳播,特別是當西南地區進入青銅時代後,青銅手鐲開始大規模流行,並成為這一地區的顯著特徵。迄今為止,關於中國金屬飾品的專題分析還很少。

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羅武干副教授及其指導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生陳典,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會理縣文物管理所合作,採用pXRF和MC-ICP-MS方法對會理縣糞箕灣遺址的10件青銅手鐲和兩公里範圍內的9件古代礦渣進行了綜合分析。開展了會理地區出土銅手鐲冶金考古學個案研究,並對其生產狀況、技術水平、原料使用和工藝交流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銅鐲的合金類型與以鉛同位素特徵為基礎的分類完全相同。一組採用會理當地的銅料,未添加鉛;另一組則可能是用了來自長江中游地區的鉛料。結合其他相關資料,可知中國西南地區銅鐲是從Cu-Sn二元合金到Cu-Sn-Pb三元合金。在戰國時期,這一地區可能與長江中游乃至中原地區有一定的接觸和交流。

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國際SCI和A&HCI收錄期刊《Heritage Science》。

本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留學基金及中科院科技史青年人才研教特別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Alloy ratio and raw material sourcing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bronze bracelets in Huili County, Southwest China by pXRF and MC-ICP-MS》

人文

圖文 | 陳典

編輯 | 李達

審核 | 羅武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nox0nYBF7MU6wDEDST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