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時節 「雲端」相見 ——國科大人文學院2020年夏令營課題研討收穫篇

2020-07-21     archaeometry

原標題:夏令時節 「雲端」相見 ——國科大人文學院2020年夏令營課題研討收穫篇

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國科大人文學院2020年「科學與人文」夏令營在一場特殊的「雲端」開營儀式後拉開帷幕。而課題研討項目作為本次夏令營的重頭戲,無疑給營員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在16個項目組中,營員們進行了為期兩天兩夜的思想激盪,對古代科學、現代科學、經典難題、科學範式進行討論,全方位、多視角地感受到了科學與人文交匯碰撞的魅力。7月17日上午,16個課題小組被分為了兩個大組,依次進行10分鐘的研究成果展示。人文學院老師對同學們的彙報給予了肯定並充分地進行了點評。

來自清華大學的劉明同學在課題匯演中做彙報

活動結束後,營員用文字記錄下這段刺激而難忘的回憶,敘說了他們在營期間的所感所想。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姓名:黃嫣

方向:科技考古

我是科技考古方向的黃嫣,因為對食性分析比較感興趣,想了解如何利用殘留物分析研究早期先民的食物來源,這次夏令營的課題討論選擇了楊益民老師的「從殘留物看早期陶器的用途」課題。

課題組的同學既有考古文博專業,也有化學專業背景,對於同學們的本科積累,楊老師表示不要因為是文科生就對科技考古的理工科知識產生畏難情緒。同為文科出身,楊老師博士留學期間學習古DNA,回國則投身於殘留物分析等研究。因此,「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學習就需要努力嘗試,不斷進行鑽研。

楊老師為大家安排了滿滿當當的兩日任務,我們需要在其帶領下閱讀同一篇英文文獻,並各自精讀一篇文章進行PPT彙報。選擇這些文章也是楊老師深思熟慮的,共同閱讀的文章文獻綜述比較全面,而各自閱讀的文章則覆蓋世界多個地區,並且選取自不同級別的期刊,以讓同學們了解不同級別的期刊對於論文要求的差別。

同學們各自閱讀的論文需要分兩次進行彙報。15日下午因時間限制,彙報偏重於考古學相關的引言部分,主要是研究背景的介紹。楊老師指出大家的不足並提出建議,大到對論文架構的把握,小到」secondary」 products為什麼翻譯為次級產品比副產品更佳。並且他指出,引言部分可以閱讀出很多信息,尤其是頂級期刊如Science、Nature和PNAS對字數要求嚴格,因此短短的引言之中壓縮了許多精華,需要進行細緻的閱讀。在這一次基礎上,楊老師要求同學們在16日下午進行整篇文章的彙報,並且上午由韓賓老師為大家進行了示範。在彙報開始之前,楊老師又針對各自的PPT進行了指導,力求完善。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之下,大家的彙報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兩天時間,非常短暫,但是在楊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對殘留物分析如何開展、能進行哪些方面的研究都有了初步的認識。夏令營的行程滿滿當當,在來老師及各位助教的幫助之下,順利地一步步完成了任務,即使隔著網絡,也可以感受到諸位老師對於夏令營的重視,時間雖短,但收穫滿滿,感受也滿滿。

「國科大的夏令營是我最期待的夏令營」

姓名:何麗媛

方向:科學技術史

我叫何麗媛,是科學技術史方向的學生。如果說夏令營前兩天最快樂的事是在蔣洪恩教授的講座里發現了一頂有著長長觸角的帽子,那後半段中跟隨孫老師破解論題、閱讀文獻、總結歸納、製作圖表、完成報告一定是整個夏令營中我內心最感到充實的階段。

我不算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又有些粗心大意,常常把《思玄賦》中的意象搞錯,「霹靂」與「霹靂星」、「驚雷」與「雷電星」在全天星官圖中的呈現形式不同。耐心的孫小淳教授與助教們、可愛的組員們對我展現出了極大的包容。蘇州石刻天文圖的掃描件並不清晰,單顆的恆星很難找到。我們將天文圖分割成數塊,放大數倍,大家一起合作找星星。

展演完成後,小組中一位小姐姐頗有感慨,她說太喜歡和大家合作搞課題了,比平時做任何項目都來得順暢。我也有同樣的感受,平時身邊學習科技史的同學比較少,這是我第一次和一群有著相同志向的朋友為了同一個喜歡的課題而付出努力。大家彼此理解,不同專業又可互補,共同迷惑之處又能得到老師和學長及時的解答。問題的產生和解決都進行地非常快。國科大的夏令營是我最期待的夏令營,「《思玄賦》的天象研究」是我最喜歡的環節。很高興能參與此次活動,更幸運能遇見大家共同完成這次課題。

「等待夏日的,就是一場頭腦風暴」

姓名:王美琳

方向:傳播學

我是傳播學方向的王美琳。國科大的「雲夏令營」雖然只有五天,但是留給我的記憶卻十分深刻。夏令營的學術報告並沒有局限於某個學科,不同專業的老師匯聚一堂,從考古、歷史走向早期希臘科學,我仿佛步入科學與人文的神聖殿堂。之後我進入了詹琰老師的「爭議性科學傳播事件中的立場研究」課題組,在詹琰老師和助教的帶領下,和同組的同學進行了兩天的「頭腦風暴」。背景文獻調研、立題、推翻整理思路、再立題定方向、爬數據、徹夜討論,最後大功告成,當詹琰老師笑著問我們「孩子們感覺如何」的時候,欣喜、自豪、感激、信任匯聚成洶湧的河流,奔涌在我們每個人的胸膛。這是一場難忘的夏日之旅,等待夏日的,就是一場頭腦風暴!再次感謝國科大「科學與人文」夏令營,遇見你是我的幸運。

「這段經歷會時刻提醒自己探索知識的美好」

姓名:朱鑫鈺

方向:科學哲學

我是科學哲學方向的朱鑫鈺,我選擇的是羅興波老師關於「倫敦皇家學會與近代科學的誕生」這一主題。在研究期間,羅老師向我們系統梳理了皇家學會的發展歷程,也特別耐心地為我們答疑解惑,比如皇家學會發展初期的經費問題、學會研究方法的變化對於近代科學的影響等問題。當然,老師也為我們提供了參考文獻和資料,促進我們進行獨立探索和研究。在課題研究期間,助教學姐們也積極引導我們進行分工協作。

在課題研究和討論期間,同學們各抒己見,其間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以及觀念的交流。在這樣濃厚的研究氛圍和探索過程中,自己收穫良多,相信這段經歷會時刻提醒自己探索知識的美好。

「每個人不僅僅是等待被衡量的數字,而是被給予期待的希望本身」

姓名:顧一鳴

方向:科學技術史

我是科學技術史方向的顧一鳴。如果可以用一個場景形容這兩天的小組課題研究,我想大概是這樣:才接觸泳池的人突然在大海里游泳,風浪挑撥他的緊張,日光包容他的慌亂,他知道自己無法游得很快很遠,他更知道即使自己力竭也不會沉沒。於是便能夠開始充分感受海的魅力。

選擇袁老師指導的這組課題一方面是對課題本身的興趣,還因為袁老師的學術報告沒有聽夠,想得到兩日份做袁老師的學生體驗,很幸運真的成為課題小組的成員。但喜悅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面對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新問題的惶恐和與新的老師與夥伴交流的忐忑。寤寐思服,輾轉反側。

接下來的交流與學習讓我慢慢消除了顧慮,也認識到比起做足充分準備再開始研究,不如一邊開始一邊學習,研究本身會觸發新的學習能力。以往的知識背景固然重要,但給予興趣的不斷挑戰更給人能量。

非常感謝袁老師的指導,助教劉興元,佟藝辰的耐心與幫助,我的課題夥伴房宇新同學,和他們的學習與相處中我學到了很多,受到了很多幫助與鼓勵。我熱烈地希望自已有一天也能夠過上研究生活,做踏實的、用事實說話的研究。他們美好了這個夏天,這段經歷也將是我每個冬天能想起的夏天的美好。

在這場夏令營中,每個人都不僅僅是等待被衡量的數字,而是被給予期待的希望本身。

來自吉林大學的顧一鳴同學在課題匯演中做彙報

「驚喜與享受太多太多」

姓名:歐陽輝勇

方向:科技考古

我是科技考古方向的歐陽輝勇。國科大夏令營進展到現在已經第五天,這五天驚喜與享受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從開營前幾天一場接一場的講座,教科書上的學者為我們呈上的一場場視聽盛宴,再到現在跟著感興趣方向的導師做課題研究,感受科技考古的魅力,就像是一場夢一樣。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小組課題研究,認識了來自各個院校的「大佬」,還能接受導師的一對一指導,聽導師對問題的精到解答,這大概將是我收穫最大而且畢生難忘的一次夏令營了。

「除了學習,還有突破自我」

姓名:張悅

口述:科學技術史

參加國科大夏令營,對我而言,不僅是了解國科大人文學院,了解科技史專業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不斷突破自我,變成更好的自己的一個過程。

其實,我在參加國科大夏令營之前是很彷徨的,也很緊張的,因為夏令營安排了大量交流與互動的活動,我怕我表現不好,也害怕在別人面前表達。在參加的第一天和第二天我其實也懷著比較擔心的心情,儘管老師很和藹,儘管我對科技史有著很多問題,但是我也沒有問過一個問題,也沒有發過一句言。我現在都記得我在科技史專業見面會上自我介紹時顫顫巍巍的聲音,不斷忘詞斷片的大腦空白的感受,以及隔著螢幕都心跳加速的緊張模樣。

但是,國科大人文學院夏令營整體設計的極其棒,不僅給大家一個展示各自才能的平台,也給大家一個不斷突破自我的舞台。我就在這次夏令營克服了自己的恐懼。我其實並不擅長做彙報,也比較擔心能不能彙報好。我們小組其他組員都是師範院校的同學,他們比我更有經驗,但是他們把彙報這次機會讓給了我,讓我去克服自己的恐懼,培養自己的信心以及去突破我自己。很感謝他們。同時也很感謝羅興波老師,知道我不善於彙報,但是最後仍然給予我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讓我代替小組做彙報,也在過程中一直鼓勵我,讓我放輕鬆,並積極解決我的困難,在夏令營中提供了我很多的幫助。

我能夠克服自己的擔心,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大膽的展示自我,大膽的去表達,並能夠完成一場完整的彙報,這就是這是我在國科大夏令營最大的收穫。我也相信老師設計夏令營的初衷不僅在於讓我們各位營員展示完美的自己,也在於讓各位營員在夏令營中成長。

對每位同學來說,在他們的學術之路上,這次活動是個意義深遠的開始——它掀開了一個精彩天地的一角,促使著營員們向著科學與人文交融的領域前行。相信參與活動的正直韶華的同學們,必然能成長為兼具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愛智慧的人。

夏令營「雲端」閉幕儀式

文字:

黃嫣(營員,南京師範大學本科生)

何麗媛(營員,山東大學本科生)

顧一鳴(營員,吉林大學本科生)

朱鑫鈺(營員,天津師範大學本科生)

歐陽輝勇(營員,廈門大學本科生)

王美琳(營員,華中農業大學本科生)

張悅(營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生)

供圖:

房宇新(營員,北京師範大學本科生)

李浩寧(營員,內蒙古大學本科生)

張鴻茹(營員,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

成文整理:

丁若愚(2019級傳播學碩士生)

湯深語(2019級科學技術史博士生)

歡迎點擊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XfncXMBiuFnsJQVSk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