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洋海墓地的植物考古學研究綜述

2020-07-18     archaeometry

原標題:吐魯番洋海墓地的植物考古學研究綜述

洋海墓地位於新疆吐魯番鄯善縣吐峪溝鄉(圖1 ),上世紀已被發現,並於本世紀初進行了全面發掘。綜合出土器物及年代學研究,洋海墓地可分為四期,時間跨度約為1260BC-48 BC ,是蘇貝希文化的典型代表。該遺址出土了包括種子、穎果、莖稈以及小枝條在內的大量植物遺存,為植物考古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2004 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大學蔣洪恩課題組以洋海墓地出土的植物遺存為研究對象,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此次,蔣洪恩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趙美瑩對十數年來洋海墓地的植物考古學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總結,在《Archaeological and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上發表了一篇題為「Archaeobotanicalstudies of the Yanghai cemetery in Turpan, Xinjiang, China」 的綜述文章。

1 蘇貝希文化相關遺址的地理位置

該篇綜述文章梳理了洋海墓地的考古學、植物考古學、生物考古學以及殘留物分析等學術成果,整理統計出共計25 種植物。根據洋海先民對植物的利用方式,上述植物可分為以下六類:1. 穀物:黍、青稞、小麥;2. 宗教與藥用植物:大麻、刺山柑;3. 園藝植物:葡萄;4. 裝飾用植物:小花紫草;5. 鑽木取火器用木材:楊屬、柳屬、雲杉屬、鐵線蓮屬等;6. 雜草類植物。

文章還對古代洋海居民的生業模式進行了簡要探討。考古發掘出土的各類箭頭、箭囊、馬具及動物製品反映了洋海先民的畜牧及狩獵行為,而穀物栽培這一現象,則指示出洋海先民也存在農業生產活動。蘇貝希文化前期農業成分較低,後期則有所提升。

最後,文章結論指出,古代洋海居民生活在一片近水綠洲之中;種植黍、青稞以及小麥以作為食物補充;後期有栽培葡萄;有使用大麻做致幻劑的習俗,並可能利用刺山柑的藥用價值;篤信薩滿,並有自身的審美追求。

圖二:穀物遺存(a,e,f 黍;b 青稞;c 小麥;d,g. 麵包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XSoZnMBiuFnsJQV0W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