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圖說
藉助AI走出「中年危機」
撰文/ 陳鄧新
編輯/ 李覲麟
中國家電,正值轉型的關鍵時刻。
隨著中國製造的崛起,中國家電品牌不但在國內收復失地,更是風靡全球,成為中國製造世界名片之一。
這其中,海爾智家與格力電器、美的集團攜手成為中國家電品牌「三巨頭」。
上市三十年,海爾智家經歷了怎樣的行業風浪?從高端化走向智造化,海爾智家到底受困於什麼?擁抱AI大模型,能否圓了海爾智家的「智能夢」?
過去輝煌,當下承壓
1993年,中國家電已初露崢嶸,但大而不強。
彼時,以電視機為代表的部分品類,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生產國,但品牌力卻遠遠不及,只能扮演陪跑的角色。
儘管如此,命運的齒輪早已轉動。
中國家電品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步一個腳印前行,在與日韓品牌的博弈中慢慢占據了上風,無論是冰箱、空調,還是電視機、洗衣機,均從陪跑變為領跑。
最終,格力電器、美的集團與海爾智家成為中國家電的「三巨頭」,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擁有了無可爭議的行業話語權。
正因為此,海爾智家這三十年一直是資本市場的「白馬股」。
據公開資料顯示,上市以來,海爾智家從20多億元增長到2000多億元,員工數量從1568人發展為超10萬人,累計分紅為296.9億元遠大於累計融資105.7億元。
不難看出,海爾智家與資本市場相輔相成。
高光之下,隱憂也浮出了水面:2021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86%,凈利潤同比增長54.90%;2022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95%,凈利潤同比增長17.26%;2023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50%,凈利潤同比增長12.71%。
請輸入圖說
圖源:同花順
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增速雙雙逐年放緩。
需要注意的是,營業收入增速持續大幅小於凈利潤增速,側面說明基本盤的擴張遭遇了瓶頸,全仗高端化比較成功,令凈利潤增速可圈可點,才維繫了業績的顏面。
不過,其凈利潤也有微妙的變化。
2023年第三季度,海爾智家的營業收入環比增長了7.52%,但凈利潤卻環比下滑了16.18%,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
更為嚴重的是,機構用腳投票。
「頂流」基金經理蕭楠管理的易方達消費行業基金,在2023年第三季度減持了1246萬股海爾智家,退出十大流通股東序列;而更早的似乎,另外一個「頂流」基金經理謝治宇也進行減持了。
成於高端化,困於智能化
以上可見,資本市場對海爾智家的未來預期不高,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
首先,智能化有所不足。
隨著中國家電品牌稱雄,一個問題也浮出水面,即行業天花板若隱若現,為此中國家電「三巨頭」不約而同謀求轉型。
海爾智家推崇的是智能化,認為「家電的智能化、家電的物聯網化、家電的自適應進化」是未來的趨勢,早早切入智能家居賽道。
據公開信息顯示,海爾智家2006年就未雨綢繆進行了卡位,2015年正式發布了智慧家庭戰略,到了2022年又推出「三翼鳥」品牌,押注全屋智能,渴望解決「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問題。
一名私募人士告訴鋅刻度:「對家電企業而言,人口紅利的舊周期走向尾聲,未來爭奪的是智能紅利,誰能吃得更多,誰就能走得更遠。」
可惜的是,無論是智能家居還是全屋智能,海爾智家雖然占據一席之地,但聲量都不高,與華為、小米等頭部玩家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言以蔽之,沒有撕下「家電」的標籤。
其次,高端化隱憂浮現。
相比智能化,海爾智家的高端化就有聲有色,自創高端品牌卡薩帝,並進行了一系列海外收購,涉及日本三洋電機、美國通用電氣、Fisher&Paykel、Candy等公司。
資本運作之下,海爾智家在海外市場高歌猛進。
然而,海爾智家的高端化似乎並沒有轉為盈利能力的優勢:截至2023年三季度,海爾智家的毛利率為30.71%,凈利率為6.68%;格力電器的毛利率為29.25%,凈利率為12.59%;美的集團的毛利率為25.84%,凈利率為9.72%。
顯而易見,海爾智家的毛利率最高,凈利率卻最低。
更為麻煩的是,併購帶來的商譽減值風險也在不斷升高:2015年,海爾智家的商譽僅有3.92億元,到了2023年三季度暴漲至244.12億元。
眾所周知,資本市場對巨額商譽並無好感,歷史上多次出現商譽大幅減值公司,從而被投資者視為「洪水猛獸」。
再次,品控有待提升。
在新浪黑貓投訴平台上,海爾智家的投訴高達21904條,是消費者投訴的重點之一,涉及冰箱、凈水器、洗衣機、空氣凈化器等產品,其中不乏卡薩帝這樣的高端品牌。
請輸入圖說
圖源:黑貓投訴
以卡薩帝為例,消費者的投訴內容覆蓋有異響、不製冷、多次漏水、壓縮機故障、品牌標籤混亂、產品信息不符等問題。
這意味著,海爾智家的品控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高價要與高質相匹配才行。
押注AI,勝算幾何?
其實,守成不易是每家企業步入「中年」的通病,海爾智家對此也心知肚明,渴望藉助AI走出「中年危機」。
眼下,生成式AI炙手可熱,成為顛覆行業未來的力量。
海爾智家也入了局,發布了家居行業大模型HomeGPT,號稱擁有的三大差異化優勢:擁有最聰明的交互引擎,實現家庭場景下的自然交互;擁有智慧家庭最大的知識庫,數據量級躍升至十億級,覆蓋所有生活問題;擁有最便捷的場景引擎,場景生成縮短至秒級,真正實現0時差應答。
換而言之,HomeGPT大模型可以為用戶提供更為強大的智能客服、智能問答、智慧家庭生活等服務。
對此,青島海爾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家數字化轉型技術總監杜永傑表示:「海爾智家開發的家居行業大模型『HomeGPT』將對整個智能家居行業的知識圖譜構建方式、訓練方式以及人才的工作方式帶來顛覆性改變。」
請輸入圖說
圖源:海爾智家官網
雖然搶占了行業的戰略制高點,可海爾智家能否將優勢轉化為勝勢仍需觀察。
一方面,傳統家電品牌也紛紛在涉足AI,追求家電產品的「終極智能形態」,走上了「AI大模型+智能家電」的道路。
譬如,美的集團接入了百度文心一言,同樣進入了新的競爭維度,並推出了「數字美的2025」目標,與海爾智家對壘。
另外一方面,華為、小米等巨頭的AI底蘊頗為深厚,且打法為「AI+生態」,擁有智能終端入口,這是海爾智家難以企及的地方。
譬如,截至2023年3月,小愛同學月活躍用戶為1.15億,激活小愛同學的設備數達4.59億;華為AppGallery的月活用戶超過5.8億,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GooglePlay和AppStore。
事實上,海爾智家亟須加碼研發,為這場AI排位賽增添砝碼。
2023年前三季度,海爾智家的研發費用為80.45億元,而銷售費用高達291.62億元,且研發費用占營收的比重為4.05%。
須知,2022年科創板研發費用占營收的平均比重為16%,側面也可以看出海爾智家的底色依然是傳統製造企業,而非高科技公司。
總而言之,上市三十年以來,海爾智家取得不菲的成績,成為中國家電品牌的代表之一,但也困於智能化,解決這個問題之後才可以打破業績增速逐年放緩的趨勢。
那麼,海爾智家未來的資本市場之路,仍有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