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鄒珊
編輯/ 高智
十年前的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發放了4G牌照,拉開了智慧型手機黃金時代的序幕。不到半個月後,一加創始人劉作虎宣布一加科技成成立,而在此之前,他是是 OPPO 藍光播放器業務的負責人。
十年後,同樣在12月初,一加舉辦了10周年「圍爐夜話」活動,並正式發布了一加12。而此時,劉作虎和一加已先後回歸OPPO。
回首十年,在智慧型手機行業,一加似乎一直站在「非主流」的位置,無論是最初在產品設計上的逆大流,還是後來與OPPO開啟的雙品牌戰略,都是「另闢蹊徑」的選擇。這既意味著難以預料的機遇,也暗藏無法估測的風險,十年過去了,一加得到的是什麼?
要回顧一加這十年,首先繞不開產品。畢竟,劉作虎在發布會上表示,根據他們的統計,十年前手機行業總共有上千個手機品牌,但真正認真做產品的太少了,而「一加一直在做的是提供更好的產品,做更好的方案。」
在發布會上,一加也屢屢提及一加初代、一加3、一加7 Pro等明星產品。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明星產品的確都曾在智慧型手機賽道上留下難以忽視的腳印,甚至對賽道本身產生了影響。
比如,一加 7 Pro 以「超速(Go Beyond Speed)」詮釋了何為「Fast and Smooth」,以一塊由權威機構 DisplayMate 評級為 A+ 的 90Hz 刷新率螢幕揭開了一加手機提速的新篇章,也驅動了整個手機乃至整個消電行業往高刷新率螢幕方向發展。
「當初一加7 Pro當時將手機螢幕帶入了高刷新率時代。」在發布會上,劉作虎如此總結這款產品的意義,並具體解釋稱,「當時普遍採用的螢幕技術其實還停留在三星的技術路線階段,但當時一加團隊認為,流暢性對於用戶體驗來說至關重要,於是決定將高刷新率體驗帶到手機上。」
而當行業大浪淘沙,玩家和產品也幾經疊代,一加卻仍站在賽道上,且在2022年以 Ace 系列屢屢刷新銷量紀錄。如今,劉作虎又在「圍爐夜話」活動中表示,「一加 12 代表一加過去十年,在旗艦上的產品力積累,是可以超越大家期待的產品。」
數據或許更為直觀,據OPPO官方商城消息,一加12目前預約人數已經突破了35萬。
如果說產品上的疊代是老生常談,那雙品牌戰略也算得上「另闢蹊徑」之舉。
正如這場活動的主題「相逢的人會再相逢」,劉作虎和OPPO也在2020年重逢——2020年8月,劉作虎回OPPO任職。一年後,一加與OPPO合併,並開啟了雙品牌戰略。
不過,結合當時的大背景來看,這或許並非一加主動的選擇,而是後者在壓力下不得不拋出橄欖枝。
Canalys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OPPO的出貨量分別同比暴跌17%、23%。由於此前OPPO的主力渠道出貨是線下經銷商,出貨量節節下探,OPPO自然需要探索此前較少涉獵的線上業務。而與OPPO形成截然反差,由於此前的產品主打極致性能,並聚焦年輕人市場,一加此前的主力出貨渠道正是線上。
顯然,一加和劉作虎回歸OPPO,身負重任。那一加為何願意在此時勇挑重擔?一加過去在線下渠道布局方面相對薄弱。而這,恰恰又是OPPO的強勢領域。
事實上,國產手機廠商,雙品牌策略並不少見,如小米與紅米、分家之前的華為和榮耀等,但與這些廠商依靠主品牌影響力孵化子品牌不同,OPPO的雙品牌軌跡屬於「二合一」。
一年前,一加周年慶活動上,劉作虎回應一加、OPPO融合後的品牌定位與產品規劃:在該策略下,OPPO與一加建立各自的品牌特色,推出差異化產品,滿足越來越多樣化的用戶需求。
而此次的活動上,劉作虎再次解釋稱,「OPPO 和一加是雙品牌策略,兩個品牌都有各自清晰的定位和獨立的體系。雙品牌策略使得兩個品牌能夠共享底層架構、平台、技術、供應鏈,但兩個品牌的運作是獨立的,產品定義決策、用戶洞察、產品路線規劃都是根據對各自用戶的洞察,獨立運作。」
而Ace系列(其150W超級閃充、散熱材料等技術都來自OPPO)的銷量,似乎也驗證了雙品牌策略的正確性,最終讓OPPO和一加實現了「雙贏」。
「未來一加依舊是個獨特的品牌,不追隨、不盲從、不將就。」這是劉作虎在圍爐夜話上最後的總結。
或許,對於一個從誕生始就一度逆流而行的品牌而言,「不追隨、不盲從」已經成為一種本能。不過,也的確有質疑聲認為,回歸OPPO後,為了避免分流Find系列的影響力,一加的高端手機產品變得越來越「不講究」。其中「新摘商業評論」以一加11為例,稱其不再搭載一加標誌性的氫氧OS,而是採用Color OS,也沒有配備潛望長焦鏡頭、不支持無線充電,只有三星E4材質螢幕。
不管怎樣,一加已經以一加12拉開了下一個十年的序幕。至於未來它能否繼續保持獨特,讓我們暫時先打一個問號,等待十年後的一加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