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手術2萬起,禿然而來的90後,正將「植髮生意」推向千億級市場

2021-01-26     新10億商業參考

原標題:一台手術2萬起,禿然而來的90後,正將「植髮生意」推向千億級市場

文 | 憐舟

編輯 | 淺夏

來源 | 新10億商業參考

(ID:xsy-shangyecankao)

樓宇間、電梯間、地鐵站……到處充斥著植髮廣告,脫髮焦慮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年輕人。

根據衛健委2019年發布的脫髮人群調查,近年來我國脫髮人數超2.5億人,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脫髮,男性約1.63億,女性約0.88億。整體看,35歲以下脫髮人群占比63.1%,髮際線上移是普遍現象。

脫髮大勢下,公立醫院受限於投入產出比低、科室資源分配有限等問題,民營機構迎來機會。

2005年前後,雍禾、碧蓮盛、大麥(科發源)等植髮機構先後誕生。2013年,雍禾披露流水翻了30多倍到9.5億,到了2018年,全國植髮手術已經達到50萬台,手術金額超過100億元,這一切都讓大眾看到了「絕頂」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植髮的主力人群,已經從四五十歲的中年大叔轉移成80後、90後,女性也加入其中。

這門不容忽視的植髮生意,正在以我們想像不到的速度,日益發展壯大。

01

禿然而來,植髮火了

你的頭髮還好嗎?

近年來,微博上「90後脫髮活成60後」等類似話題頻出,引起資本的注意,推動植髮行業步入高速發展列車,成為創投圈熱議話題之一。

按以往觀念,人們對頭髮健康的重視程度相對沒有太高,但隨著脫髮焦慮情緒渲染整個網絡,地鐵、電梯等生活隨處可見植髮廣告,外加顏值經濟東風,植髮和醫美並駕齊驅,成了人們變美重要途徑之一。

地鐵里的植髮廣告

最初,男性是主要植髮人群,他們植髮多是想遮住頭上疤痕這類功能性需求。到了後來,男性植髮開始傾向於美觀,「他們脫髮一是遺傳因素,第二是男性雄性激素分泌過高,和遺傳有一定關係。」雍禾植髮醫務部主任李新楓稱。

李新楓做了9年的植髮醫生,接觸過無數植髮患者,有患者曾問他,「自己父親也脫髮,但都是四五十歲的事情了,為什麼自己才二十多歲就開始脫髮?」「其實和年輕人熬夜有很大關係。」

當代社會年輕人頻繁熬夜,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內分泌失調,生活壓力大,90後加入脫髮大軍。在2.5億脫髮大軍中,90後「小鮮肉」占36.1%,即將趕超占比38.5%的80後。

拋開年齡劃分,脫髮還有明顯的地域特徵。阿里零售官方數據顯示,廣東、浙江、江蘇三地是植髮、護髮相關商品需求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其中廣東省是主要人群。雍禾植髮總裁兼CEO張玉對新10億表示,「因為沿海地區潮濕的氣候,外加人們愛吃海鮮,都會導致脫髮。」這是植髮機構擴張疆土的重要方向。

張玉於2005年4月創辦雍禾植髮。故事從北京雍和家園一間三居室的陽台開篇,某一天一位中年河北男人登門諮詢,想植髮遮住頭上的疤痕,那台價值8500元且長達八小時的植髮手術,是張玉植髮創業的開張生意。

「彼時植髮賽道冷清寂寥,做植髮的患者90%都是男性」,張玉告訴新10億。在阿里零售的數據中,每5位中國成年男性中有1位脫髮男,這導致植髮生意從一開始就很難做。

「植髮本身不算剛需,一般人也沒有勇氣做植髮手術,而且男性消費者比較理智,不像女性會衝動型消費。」獲客難,是植髮行業一直以來的問題。

張玉選擇從行業貼吧入手。彼時的天涯論壇、虎撲是年輕人聚集地,而百度成立不久,傳播效率尚不如論壇社區。就此形式,雍禾俘獲一批植髮患者,也恰是因為植髮獲客難,多數植髮機構半路折戟。

與此同時,國內最早一批植髮醫生去國外學習植髮理論知識,然後回國操作,國內植髮行業日益成熟,當雍禾、碧蓮盛這樣體量的植髮機構崛起時,後來者幾乎沒有機會了。

02

懂審美的植髮醫生

首當其衝者做出聲量之後,植髮行業有了新的變化,張玉對此感受深切,「植髮患者中男性占比由90%減少到70%,另外的30%被女性取代。她們一般做髮際線下移植髮手術,比如做美人尖可以顯臉瘦。」

碧蓮盛董事長尤麗娜也曾在一次受訪中表示,植髮不再是中年男性專屬,據碧蓮盛臨床醫療數據,其90後用戶占比達到57%,女性比例也從10%增長到30%。不剃髮的NHT技術的推出,降低了女性植髮的門檻,她預計,跟韓國等成熟市場對比來看,將來女性植髮的比例會達到50%。

阿里數據一個有趣的現象也佐證了這一觀點,脫髮人群的生活方式普遍比較「潮」,他們愛「逛吃」、愛「捯飭」、愛買鞋……此時來看這場植髮盛宴,「顏值經濟」似乎是背後的主導力量。

針對經濟風向的轉變對植髮醫生們提出更高要求——不僅會專業技術,還要進行美學培訓。

細講植髮技術,還要回溯到二戰時期,一位日本皮膚科醫生為一位燒傷患者做了後腦部燒傷皮膚燒傷移植手術,後來意外發現長出了新頭髮。他採用的植髮技術便是現在所說的Punch。

從Punch技術演變到後來的(毛囊單位切取技術)、FUT(毛囊單位提取技術),植髮手術的毛囊提取種植器械口徑越來越精細,對頭皮創傷越來越小,毛囊成活率越來越高。與此同時,植髮費用也越來越便宜。

本質上,植髮的「植」並非「種植」,而是「移植」。植髮並不會增加發量,而是將後枕部的毛囊提取出來,重新分布排列在需要的部位。因為頭髮的堅挺程度不同,而後枕部的毛囊不易脫落,所以植髮手術會將這個部位的毛囊移植到其他部分。

現階段,市面上主流的兩種植髮技術FUT和FUE,各有優劣。FUT技術通過在後枕部切取一條長而窄的頭皮組織,在顯微鏡下分離出毛囊單位。其優點在於,可以提取更多毛囊,適用於大面積頭髮脫落人群。缺點是,術後患者的後枕部留下線性疤痕。

而FUE技術,是用一種小直徑的環鑽打孔器切入皮膚提取毛囊單位。優點是不會留下線性疤痕,缺點是提取的毛囊有限,手術過程中會傷害到毛囊,且手術耗時時間長。

植髮技術壁壘並不高,如果說植髮手術間的區別除了技術外,更多體現在醫療器械上,如何讓術後效果美觀,是一門學問。「國內植髮醫生技術基本在同一水平,植髮醫生除了基本功紮實、有耐心外,還需要有審美。」李新楓說。

李新楓做了9年植髮手術,帶過不少植髮醫生。一般培養一位植髮醫生需要3至5個月,培訓內容涉及到基礎知識,像是麻藥配置方式、注射方式,毛囊提取方式、轉速及鋒利程度等,然後是模擬操作,視頻教學或者實操上台,直到獨立完成一台手術前後需要3~5個月。

每位醫生的悟性、專注力不同,對技術的理解也略有差異,所需時間自然會有出入,畢竟「看明白、學會一項技術很容易。如果想做好,可能還需要三五年。」

植髮醫生很辛苦,一台手術主治醫生配6至8名護士操作,沒6到8小時根本做不完。「植髮醫生身體素質一定要好,因為長時間重複操作,對醫生的頸椎、腰椎,整個身體情況都是項考驗。」這種高強度工作,使得大多數醫生普遍不願加入這個行業。

03

新「植髮生意」,價值幾何?

綜合各類因素環境的影響,植髮由20年前的小眾醫療市場一躍晉級為明星項目。

一台手術動輒幾萬,多則幾十萬,2018年全國植髮約50萬台植髮手術,手術總金額超過100億元。在行業內,移植一個毛囊單位的價格為10-18元,而1平方厘米的頭皮需植髮100-140個毛囊單位。如果禿頂面積為10平方厘米,那麼植髮費用約為2萬元。

高流水和高單價是資本看重植髮行業的原因之一。但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業內獲得VC/PE青睞的植髮機構不超過5家。其中,數額較大的投資案例僅為2起,2017年9月,雍禾植髮獲中信數億元注資,這是資本首次涉足大陸植髮領域。2018年初,成立十多年的碧蓮盛也拿到了華蓋資本5億元戰略投資。

可以看出,相比較其他行業,植髮行業資本發展雖說是一片藍海,但資本對植髮賽道投資極為冷靜克制。

背後原因大程度是商業壁壘問題,植髮行業能否規模化全在於醫生,而植髮醫療人才很難複製,往後會遇到瓶頸。並且,植髮醫生話語權很強,會直接影響到機構盈利水平。「現在的植髮醫生培養體系都很成熟,8個月至1年時間可以培養出一位醫生。」張玉說。

這個時間成本對於小型機構來說並不願意付,從業人員水平良莠不齊,短期培訓上崗的植髮從業人員大有人在。願意花2、3萬進行植髮的消費者不會嫌價格昂貴,卻擔心植髮手術的不確定性會給自己造成負面效果。

植髮很考驗醫患間信任度,所以植髮品牌形象很重要。行業大打營銷戰,各種新式概念層出不窮。「植髮行業沒那麼高科技,主要就是熟能生巧,但這幾年植髮技術被包裝的五花八門。」張玉說。

百度搜索「植髮」關鍵詞,能搜到關於植髮各式各樣的廣告,包括3D技術、4D技術、5D技術,不少業內人士直呼看不懂這些新概念詞彙。「一台好的植髮手術是否成功主要在於醫生」,而植髮行業強依賴營銷概念炒作時,行業亂象進一步凸顯。

植髮行業營銷成本過高,占總成本30%-35%,而平均獲客成本為5000元/人,高營銷費用直接拉高獲客成本,它同時也是一門低頻生意,這要求機構必須不斷開發新戰場。

早年間,植髮機構多位於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這兩年擴張至東莞,或一些省會城市。面對選擇城市側重的維度,「我們過去側重選擇GDP高的城市,現在注重人口基數高的城市。」

可見,雖然植髮行業一路高歌猛進,尤其是頭部植髮機構快速走上規模化、品牌化之路,但在這場發展征途中面臨很多挑戰。

據虎嗅報道,目前,植髮行業大型連鎖醫院有六家,雍禾植髮、碧蓮盛、科發源、新生、瑞麗詩、中德植髮,業內人士估計他們能占市場份額的10%到20%。

艾媒數據顯示,植髮行業從2016年約57億元的市場規模增長至2019年的163億元。

市場調研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發布的《全球植髮市場報告》顯示,預計到2023年全球植髮市場規模將達到238.8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年復合增速將達到24%。

以上誰有潛力發展成為醫療巨頭呢?脫髮,這個令人尷尬的面子工程,市場需求量正被更廣闊的人群基礎托起,如何更規範地讓這些年輕「脫髮族」獲得拯救,是創業者和投資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cAxPncBuNNrjOWzDKzk.html




雙匯發展迷局

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