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起飯了!」外賣漲價背後,美團哭訴虧損,商家抱怨沒錢賺

2020-09-24     新10億商業參考

原標題:「吃不起飯了!」外賣漲價背後,美團哭訴虧損,商家抱怨沒錢賺

文 | 淺夏

圖 | 東方IC

來源 | 新10億商業參考

(ID:xsy-shangyecankao)

和滴滴打車、共享單車一樣、外賣自由的日子也要結束了。

春節疫情期間短暫抑制了外賣的增長,但疫情過後的近幾個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應,外賣變貴了。

身處北京、安徽、廣州、上海各地,那些經常點外賣的人群向新10億表達著同樣的感受,「從疫情好起來以後,外賣真的變貴了」、」大約能貴出20%「、」以前是價格是1字打頭 ,現在不太可能。「

億歐網做過一份線上調研,發現有68%的消費者覺得「美團外賣變得更貴」。

南京H先生得出經驗:「餓了麼滿減相對多一些,補貼比美團好點,但有時候買券,美團會更優惠。」

外賣為什麼變貴了?直接原因是,不少人在提前訂單的頁面發現:」商家滿減優惠變少了,免配送費門檻變高了。「

微博大V「網際網路觀察」分析出問題背後的根源所在:外賣平台和商家騎手都要賺錢,層層分割之下,想要吃好,外賣自然就漲價了。

根據艾瑞諮詢和中研網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中國外賣消費者共4.6億人,產業規模達6536億元,外賣員總數已突破700萬人

而最新的外賣行業市場報告顯示,外賣滲透率在持續提高,除了年輕群體這一傳統消費主體外,60後、70後也逐漸成為外賣新客增長的主力。

此外,據官方統計,截至今年3月,「美團」「餓了麼」兩大平台的在線商家數量已超過11萬。

正因為這樣,外賣行業的一點風吹草動,都影響著背後數億的消費者、商家和外賣員。

外賣漲價的邏輯也在這三方中進行博弈,而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的外賣平台,又在其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01

紅包補貼去哪了?

很多人認為外賣帶動了不少堂食店鋪的盈利,但其實不然。

入駐外賣平台的商家,如同入駐滴滴平台的司機,最希望看到的事,就是平台補貼。補貼多了,自己才能多「做活動」,包括滿減紅包、返現紅包、新用戶優惠立減等等。

這在外賣興起的初期力度之大確實肉眼可見。2015年,易觀一份關於外賣市場的報告顯示,美團外賣、餓了麼兩家處於外賣市場競爭中的「第一陣營」,阿里巴巴和百度的外賣業務暫時處於「第二陣營」,這四家聯合瓜分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

彼時,市場尚未完全穩定,靠燒錢支撐的補貼大戰打得火熱,動輒首單減15元、滿20元減10元等瘋狂補貼比比皆是。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美團一度在外賣上的投入高達每個月2億元人民幣,據外賣行業內部人士透露,當時平台方每做一單外賣虧損七八元是常事。

知乎上曾有一個帖子提問「美團外賣補貼這麼高,商家是如何賺錢的?」,帖子下面有內行人解釋道,部分店鋪的滿減是平台會補貼給商家(如滿30-15,商家補貼12元,美團補貼3元),平台新用戶立減平台會補貼大部分,甚至全部補貼給到商家。

這更真實地說明了,為了吸引和爭奪商家入駐,平台如何舍下血本。

而當豢養到一定階段,資本累了,錢燒不起了的時候,平台也就變了臉。

到了2020年,商家變難了:不僅面對食材、人工和租金三座大山,平台補貼也撤了,佣金、打包費、活動費等額外外賣支出都由自己承擔。個別時候,美團外賣平台還會自己上線活動,將活動成本轉嫁到商家身上。

但線上活動又不能停,因為活動力度是平台排名的重要權重,力度越大,綜合推薦位才能更靠前,商家才能獲得更多的流量,否則根本沒有曝光的可能性。

被逼無奈下,商家只能開始各種套路,比如先漲價再降價(外賣與堂食的菜單完全不一樣),再比如提高滿減門檻,增加客單價,如果達不到一定金額,消費獲得的實際折扣率並沒有那麼大。

但儘管如此,外賣這種模式帶來的收入仍不理想,有些店鋪老闆試圖探索抖音等其它新媒體出口,以減少對平台的過度依賴。

02

被嫌棄的配送費

100元外賣可以點,配送費5元卻不行。對於經常點外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對食品本身的價格無感,卻往往被幾塊錢的運費攔住最後的下單慾望。

家住北京勁松的趙小姐告訴新10億,下班回家疲憊不願做飯,多靠點外賣解決,但她有一個習慣,寧願多買二、三十元的東西湊夠滿減,也不願意多花幾塊錢在配送費上,她表示,「滿減的東西我可以用飲料湊,買回來囤著,但如果一點滿減都沒撈到,我就會覺得外賣點虧了。」

據稱明星也不例外,有娛樂新聞爆料林更新在錄製綜藝節目時,想要給孩子點外賣,打開外賣軟體一看配送費20,說了一句:要我命嗎?

關於配送費,有兩點知識需要普及:

一,配送費金額多少是由平台決定,而非商家。當然,少數自配送商家可自行設定配送費。

距離遠近和下單時段影響配送費的上下浮動。如果你在高峰期下單,配送費會做相應增漲,在凌晨或深夜下單也需要支付額外的加價配送費,價格在4~8元不等,有時候距離比較遠的,一單的配送費甚至要15元左右。

二,配送費是平台收走的,而不是進入商家腰包,更不會進入外賣員的口袋。

在上次《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一文發布後,有媒體採訪過外賣員及消費者,他們普遍表示,外賣配送費沒有出現明顯的上漲。

但這種情況很未來有可能發生變化。目前隨著外賣市場不斷擴大,平台對外賣運送方面成本的支出也在不斷增加。

美團表示將繼續加大在單車和電單車領域的投入。今年二季度,美團推出約150萬輛新單車替換舊單車,並投入近30萬輛電單車。相較於傳統的單車,電單車能實現更好的單位經濟效益,但消耗的成本也必然更高。

與大眾預想的不同,即使配送費增加,外賣員實際到手的,大約也只是配送費總價的百分之幾,或者只是一個基礎配送費,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配送費增加,騎手收入也會增加的道理並不存在。

有外賣小哥在網上吐槽,月入過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有時候在近40度的高溫下,配送費不過才4塊錢。

03

向佣金低頭

平台佣金是商家的命門。以占有外賣市場6成分額的美團外賣為例,佣金包括三部分:配送服務費、平台使用費和技術服務費。

據財報顯示,2019年美團的整體收入中有將近六成來自美團外賣業務,其中,收取的外賣佣金達到了496億元。

但奇怪的地方在於,一方面,商家抱怨佣金太高,賺不到錢;另一方面,平台抱怨外賣是薄利生意,佣金盈利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

去年1月,美團的佣金漲過一次,有商家接到美團通知,被告知佣金要上漲到22%,某些地區甚至達到23%。

今年4月,廣東餐協就佣金比例問題再次點名美團稱,美團外賣向餐飲企業收取的高額外賣佣金,已超過餐飲企業承受極限,其中新開餐飲商戶的佣金最高達26%,已大大超過了廣大餐飲商家忍受的臨界點。

美團方面隨後公開回應中表示,在美團平台,八成以上商戶佣金在10%至20%之間,真實數字遠低於傳言。但回應並未得到認同,《深網》提供了一份廣東行業協會報告數據顯示,協會成員商家166家中,約120家已經上架美團外賣平台,這些商戶2019年無一家佣金抽成低於20%。

對於一系列佣金高的批評,美團向外界訴苦稱,去年美團496億元的佣金收入,其中用於支付美團騎手的配送費就有410億元,占比高達82.66%。數據顯示,去年從美團獲得收入的騎手達到399萬人,除開來算,也就是說美團每天需要給騎手發放1.1億工資。

「外賣平均每單利潤也不到2毛錢。」美團高級副總裁王莆中直言,對於平台而言,外賣是個薄利生意。

商家只是天枰的另一頭,他們才不聽平台講什麼,承受不住逐漸上漲的佣金而退出外賣平台的大有人在。

一家北京商戶算過,自己每月銷售額的將近四分之一要付給美團。再算上房租、水電、人員等成本,幾乎沒有利潤可言;杭州的一家菜館發現,在上線外賣平台後,累死累活最後還沒有錢賺,因此在2020年年初便退出了美團和餓了麼。

佣金也不是完全定死的,據商家透露,入駐平台時美團會給商家18%、20%、22%不等的抽成比例選擇,但是,一旦你選擇了抽傭最低的那檔,同時要付出的代價是不能再入駐其它平台,也即我們常說的「二選一」。而以佣金為籌碼要求商家簽獨家的並非只有美團外賣,餓了麼也在這樣做。

如果不逼迫商家做「二選一」,降傭行不行?美團又不答應了。

《新財富》雜誌做過測試,按2019年的交易額估算,若佣金率下調1%,美團的佣金收入將從496.5億元下降至455.53億元,同時美團將虧損14.34億元,而如廣東餐飲協會所期待的,佣金率下調5%,美團將虧損200億元。

可見,美團與商家之前要想達到平衡,達到讓彼此都滿意的狀態,相當於無解。

04

寫在最後

事實上,在外賣配送的過程中,不僅要有交通成本、時間成本、還有人力成本,所以外賣比門店價格還要低按理是不合理的。只不過,線上的燒錢大戰把這種不合理變得理所當然。

從本質上來看,外賣行業終究沒有逃過網際網路企業的一個模板化循環:燒錢補貼(培養韭菜)—搶占市場—壟斷經營—收割韭菜。

美團王興曾說過:美團定會像美國的亞馬遜那樣子會經歷很長損之後才能開始盈利。盈利壓力下,美團不可能不著急。而紅包沒了、配送漲了、抽傭多了,商家也就只能取消滿減活動來提高收入。

一系列連鎖操作背後,消費者為每一頓外賣多掏的錢,放到宏觀邏輯一解釋,也就全都有處可尋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xLuv3QBd8y1i3sJsKQg.html




雙匯發展迷局

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