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2000億,螞蟻不姓「金融」姓「科技」

2020-08-27     新10億商業參考

原標題:估值2000億,螞蟻不姓「金融」姓「科技」

文 | 淺夏

頭圖 | 東方IC

來源 | 新10億商業參考

(ID:xsy-shangyecankao)

8月25日,全球最大獨角獸螞蟻集團正式發布招股申請文件(A+H)。首次披露業務大盤、營收情況及未來規劃。

幾組數字直觀的體現出小螞蟻的「大體量」:

支付寶App年度活躍用戶10億+、是全球最大的商業類App。旗下餘額寶、餘利福、螞蟻森林等產品廣受用戶歡迎。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個月期間,支付寶數字支付交易規模高達118萬億。

花唄借唄服務用戶約5億,理財平台促成的資產管理規模高達4.1萬億,保險平台促成的年度保費則為518億。

從用戶數和交易規模看,無論是微貸、理財還是保險平台,螞蟻都已坐穩了這個領域的第一把交椅。

招股還披露,螞蟻集團2017年,2018年,2019年人均年薪分別為50.36萬元、53.12萬、63.96萬元,2020年上半年半年薪酬為33.2萬元(全年約66.4萬元),2020年人均月薪為5.5萬元。

這還不算什麼,君瀚、君澳作為螞蟻的員工持股平台為控股股東,占股不低於40%。馬雲個人持股比例不超過8.8%。

也就是說,一旦上市,螞蟻集團中擁有期權的高管、員工,身價將一夜暴漲。據了解,比如一位螞蟻P7的員工,平均持股的數量約在3萬到4萬股,即使不上市,按照目前內部股的股價,身家也在千萬左右。

螞蟻集團(原名螞蟻金服)起步於2004年誕生的支付寶,2014年10月正式成立。

2020年5月,螞蟻金服開始使用新名稱「螞蟻集團」。螞蟻內部人士說,如果知道今天會被大家誤解為金融公司,當時就不會起這個名字——螞蟻「金」服。

而在外界看來,這句看似玩笑的背後,螞蟻其實是在為後續上市做準備。

去年7月,《中國企業家》的《螞蟻不想成為大象》一文中,時任螞蟻金服副總裁黃浩稱,「螞蟻從來沒有想過成為一家金融公司,從來我就是家技術公司。」黃浩還提起當初井賢棟在面試他時,提的第一條建議就是「一定要敬畏金融」,後來彭蕾也對他說,「不是顛覆,是幫助金融行業。」

與螞蟻金服更名類似,京東金融更名為「京東數科」,百度金融更名為「度小滿」。360金融更名為「360數科」,小米支付更名為「小米數科」。

可以看出,網際網路巨頭在金融科技業務方面,弱化金融、強化技術屬性的趨勢愈加明顯。這是為什麼?

螞蟻集團究竟是一家金融公司還是科技公司,一度是行業內的著名爭論。螞蟻的去金融化又能為其上市帶來什麼樣的幫助?

01

換上科技「馬甲」,成就2000億估值

業內有一種觀點認為,「金融」沒有「科技」香。「香」在資本市場上,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估值。

金融行業是以資本金撬動的服務能力,因此估值多看PB,而網際網路和科技在內的大多數行業估值多看中PE。在PB倍數普遍偏低的情況下,PE倍數就顯得格外友好。

幾乎所有人都肯定,螞蟻集團尋求IPO估值至少在2000億美元以上(約合1.4萬億元人民幣),這將成為近年來全球最大規模的IPO之一。

如果你對這個估值沒有概念,那麼我告訴你,它足足相當於馬斯克的4個Space X。

同樣,京東數科將在A股的科創板上市,據媒體報道稱,其估值也近2000億元人民幣。

當下一家金融類公司的市盈率通常在5倍左右,但一家科技獨角獸公司的估值可以呈幾何增長,最終可能達到上百倍。

而從數據來看,除了估值的增長,科技為螞蟻帶來的收入占比也在逐漸增加。

2019年螞蟻集團全年營收為1206億元,目前6成營收來自科技服務。

科技服務內容主要分為平台流量、智能商業決策系統、聯合風控能力、產品能力、營銷能力、技術能力。

也就是說,螞蟻用本身的技術能力,給金融機構推薦客戶、做聯合風控,開發或營銷產品。

在支付寶每日上億筆交易量的背後,都有一套精密的智能風控系統,在0.1秒之內,進行風險預警、檢測、和攔截等各種複雜的工作。

除此以外,在支付、理財科技、微貸科技、保險科技領域螞蟻集團的市場排名均為中國第一。「數字」和「科技」是螞蟻集團此次招股書的重點。招股書中共出現了458次「科技」以及525處「數字」。

招股文件中,螞蟻集團也第一次亮出了技術家底,包括26項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產品,18項世界級和國家級核心技術獎項,以及在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的26,279項專利或專利申請。

2019年,技術研發是螞蟻的主要支出,全年技術研發投入106億元,超過同年科創板130家新股一年研發投入總和的一半。做個對比,首日上漲1003%、創下A股首日漲幅紀錄的國盾量子2019年研發投入為0.61億元。

而此次募集資金將有40%用於創新科研,是最主要的用途。

從人才角度來看,截至2020年6月底,螞蟻超過1.6萬名員工中,有超過6成是技術人員,三分之一的董事有技術背景,分別為胡曉明(螞蟻集團CEO)、程立(阿里巴巴CTO)和倪行軍(螞蟻集團CTO)。

02

逃不過的「科技真香」定律

縱觀全球市值最高的前十大公司,除了做石油的沙特阿美,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臉書、阿里、騰訊……都在強調自己的科技公司屬性。蘋果更是在5G手機還沒出來的情況下,市值就突破2萬億美元。

而如果再回到十年前,石油、銀行、鋼鐵等傳統行業的公司才是賺錢機器。

這背後的邏輯,是科技網際網路改變了世界。比如蘋果,看起來似乎沒有大的新舉動,卻靠iPhone把自己送上全球市值最高的寶座。儘管受到新冠的衝擊、iPhone 12也推遲上市,蘋果2020年Q3營收596.85億美元,凈利潤為112.53億美元

而金融行業,目前市值0.44萬億美元的VISA,2020年Q2營收為59億美元,凈利潤30.8億美元。

一直不投資科技股的巴菲特在買了蘋果之後一發不可收拾,截止二季度末持倉股中,科技股市值第一次超越金融,科技股總市值約占38.24%,金融股占35.22%。

這些投資大佬們投入巨資來購買科技巨頭們的股票,押注他們的龐大體量和市場實力,因為蘋果公司這類的高科技企業是最具有成長性和穩定性的企業。

見此現狀,就連銀行、金融行業自己,也在向科技靠攏。

在多家上市銀行2019年年報中可以發現,超萬億元的凈利數據背後,銀行業對金融科技布局也在不斷「加碼」。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城商行等多類銀行金融機構對科技團隊建設和研發投入均有增多。

在中國,開始還將數字貨幣視為金融投資產品強大對手的金融界,如今更是有國有企業進場主導區塊鏈落地。

畢竟,傳統金融產品能滿足的,今天的數字貨幣同樣可以滿足;不同的是,數字貨幣還能滿足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傳統貨幣無法滿足的特徵。

真可謂逃不過的「科技真香」定律。

03

寫在最後

回到螞蟻集團身上來,事實上,早在2018年C輪融資之際,其1500億美元的估值就曾引發市場熱議。

但從螞蟻的核心競爭力來看,高估值來自於其行業頂尖的技術、齊全的牌照體系和不易複製的生態價值。

作為龐大螞蟻生態的支點,支付寶用16年的時間完成商業模式探索和10多億用戶的生態搭建。

根據易觀2020年一季度移動支付市場數據,支付寶市場份額為54.97%。

螞蟻集團在56個國家和地區的商戶可以受理線下支付業務,具備連接1+9個電子錢包的牌照許可和業務通路 ……

而金融業務的後轍,科技標籤的強化,螞蟻的想像邊界不再局限於任何行業。

利用大數據能力,螞蟻的服務內容除了金融,還有醫療、公積金、公益、出行、消費等各個領域,作為一款坐擁10億用戶的App,支付寶上支撐和承載的服務能力,已遠遠不止金融。而客觀來講,這同樣為未來估值奠定了一個更好的基礎。

據了解,螞蟻的商業模式在市場上並無嚴格可對標的先例,所以集團採取的傾向於分類加總估值法(Sum of the parts valuation),這種方法通常用於為多元化控股公司估值,將公司同時經營的不同業務分別選擇合適的估值方法估值,再根據持股比例加權匯總得出目前總價值。但這一總價值並不是加數效應,而是乘數效應。

這些都解釋了小螞蟻為什麼非要搖身一變,從一隻金融螞蟻變成一隻科技螞蟻,又為什麼就能拿下2000億美元天價估值的疑問。

參考資料:

獨角金融《螞蟻金服更名,「金融」沒有「科技」香?》作者:楊譚

網易財經《1個螞蟻金服=4個SpaceX,憑什麼?》

十字財經《2000億美元估值算高算低?巨石入海,浪花幾何?》

中國經營報《巨型「螞蟻」IPO:萬億估值是怎麼博弈得出的?》李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DaZL3QBLq-Ct6CZ9N8C.html




雙匯發展迷局

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