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壯!失去榮耀,華為未來在哪裡?任正非早已給出答案

2020-11-20     新10億商業參考

原標題:悲壯!失去榮耀,華為未來在哪裡?任正非早已給出答案

來源 | 新10億商業參考

(ID:xsy-shangyecankao)

綜合自:深燃、觀察者網、連線Insight

圖 | 東方IC

傳言獲證實,榮耀被出售。

11月17日早,多家企業在《深圳晚報》發布聯合聲明,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收購協議,完成對榮耀品牌相關業務資產的全面收購。出售後,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之後,華為投資控股也發表聲明回應出售榮耀一事:一場自救行為,不占股不經營,只為榮耀延續。

01

斷臂

的確,榮耀拆分,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目前,本次交易的具體細則還未公布。但對於華為而言,華為消費者業務占公司現金流的50%以上,榮耀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近幾年,華為在消費者業務一直採用華為和榮耀雙品牌戰略,此舉也一直讓華為消費者業務保持大量增長。

自2013年12月16日獨立以來,榮耀便以網際網路手機的形式瞄準了華為本不擅長的年輕客戶群體;在華為強大的研發體系加持下,這種老少通吃的打法很快為華為拓展了國內市場。

即便近年來國內手機市場放緩了腳步,可榮耀衝刺的步伐卻從未停止。

2017年,榮耀以5450萬部的銷量、789億元的銷售額,登上中國網際網路手機第一的寶座;

2018年,榮耀同比增長率超過30%;2019年,榮耀在國內的整體市場份額達到13%。

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在供應鏈的影響下,榮耀最近已有一段時日沒有發布新機,在往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期間應是榮耀V系列的發布,而今榮耀也暫時沒有進行任何的預熱宣傳,在網上爆出將發售的只是一款搭載聯發科天璣800U的中端機型。

很明顯,華為拿了聯發科1.2億顆晶片,只能用於華為中高端手機,沒辦法分給榮耀了。

回顧一下,華為在2019年5月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例名單(Entity List),禁止美國業者在取得授權之前出貨給華為,繼之在今年5月擴大華為禁令,禁止使用美國技術的半導體業者替華為生產組件。

緊接著,華為執行長余承東在今年8月坦承,由於美國的制裁,華為去年的手機出貨量少了6,000萬台,只達到2.4億台,今年因第二波制裁的衝擊,出貨量可能低於去年,且相關的制裁讓華為的高級晶片斷炊。

期間,一方面華為在做想各種辦法。另一方面,聯發科、高通等一直在向美國提出向華為的供貨申請。

而據路透社的報道,高通已於上周五(11/13)取得美國政府的許可,得以出售4G晶片予被列入出口黑名單的華為,而獲准出口的產品主要與4G手機所需的晶片有關。這被一些媒體報道為華為新的轉機。

但據澎湃新聞報道,一位華為內部人士稱,4G晶片在國內市場用得很少,海外市場有些平板電腦和低端手機上可以使用。

另有華為員工也向新10億表示,華為前不久發布的P40系列手機,用的是5nm麒麟晶片,如果申請下來的是28nm,其實沒什麼用,因為華為自己也會造。

換言之,所謂的種種「轉機」其實沒有什麼用,沒人能救華為。

美國封殺華為的政策還要持續多久?沒有人會知道。華為也等不起。

出售榮耀的消息從今年9月醞釀數月之後,如今終於官宣。只能說,很多傳言其實都是真的,沒被確認只是時機未到。

02

重洗

成立七年,榮耀從一個單純的網際網路手機品牌,發展成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消費電子品牌之一。

圍繞榮耀出售一事的任何進展,也牽動著全行業的神經,而最終的出售對相關參與方和行業都將產生深遠影響,手機市場格局面臨重洗。

對於華為來說,外界的普遍看法是,出售榮耀所獲得大量現金讓華為有更多資金投入技術和研發領域,度過未來幾年可以預見的沉寂期。當然,與此同時也意味著華為失去了消費者業務雙品牌的聯動,失去了榮耀業務帶來的利潤。

獨立後的榮耀而言,則面臨新的挑戰。

榮耀獨立後,需要重建供應鏈體系,包括晶片問題。新榮耀與華為無關,急需獲得不同的晶片、作業系統。

除此之外,「成為不再依賴華為的獨立品牌,榮耀能否快速完成團隊建設,彌補短板,保持中國市場TOP6的地位(目前的TOP6為華為、VIVO、OPPO、小米、榮耀、蘋果);

是否進軍高端手機市場,或何時進入高端,會不會和華為品牌的終端形成競爭關係,會不會發展成為另一個新華三(原來華為的數據通信業務部門,出售給3com後逐漸成為華為在該領域的競爭對手,現在被紫光收購);

在AIoT領域,新榮耀和華為之間會不會形成競爭關係等等。」

分析師付亮認為,這都是新榮耀需要面對的。

華為手機的困局,也給了其它廠商機會。排序大約為蘋果、小米,然後是OPPO和vivo機會。尤其小米、OV,因為它們也各自面臨著困境。

小米度過了2015年之前的高速增長期之後,便在2016年迎來了全年手機銷量大跌超36%的「生死線」,被OV超越,雖然經過努力,這個坎目前看似已經跨過去,但是小米的瓶頸依然存在。

這一瓶頸與OPPO、vivo面臨的瓶頸有些相似之處,那便是對高端市場進軍得並不順利。

從小米、OV們爭先囤貨,「生產計劃翻倍」的情況看,它們的確在試圖爭奪華為的市場份額。

今年10月,據日本媒體報道,多家日本電子零部件製造商透露,小米、OPPO、vivo等國內手機廠商發布大量囤貨訂單。

一位日本大型電子零件製造商員工還表示,「9月底訂單已經創下歷史新高,一些製造商還打算將明年的生產計劃翻倍。」

通過囤積零部件,來預防美國將禁令擴大之後的影響,也能通過加大生產計劃,來爭奪華為的市場份額。

03

未來

二戰期間,英國和法國為了保存聯軍的實力,在比利時附近的港口小城上演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撤退行動,利用各種船隻成功轉移了大量部隊,為後來反攻歐洲大陸保存了有生力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華為出售榮耀手機業務事件和「敦刻爾克大撤退」具有相似性。

華為歷史上一直有通過出售非核心業務渡過難關的策略。2019年4月,面對愈發複雜的國際形勢,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表示「不懂戰略退卻的人,就不會戰略進攻。」

他說華為要堅持「有所為為所不為」的理念,不能在世界戰略領先的產品,就應該戰略性退出。

兩個月後,華為將持有的華為海洋51%股權出售給了江蘇亨通光電。

更早之前的新世紀初,全球IT泡沫破裂,通信設備業需求低迷,任正非寫下著名文章《華為的冬天》,2001年,忍痛將華為電器以7.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艾默生。

兩年後,面對與思科的智慧財產權糾紛,又將數據通信業務部門出售給3com,回籠了10億美元的資金。

出售榮耀被外界視為華為近年來的重大戰略收縮。在外部壓力下,華為更加聚焦起家的B端業務,同時加大雲和軟體投入,打造物聯網生態。

有觀點認為,出售榮耀有助於改善華為和國內手機廠商的關係,而這將有助於華為物聯網生態的建設。

對於這次榮耀被出售後的未來,更多人關心的是,失去榮耀的華為,未來在哪裡?

華為董事陳黎芳前不久在與新員工的一場座談紀要或許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陳黎芳稱,華為成立之初是一個 「三無企業」,無技術、無資金、無背景。

她自 95 年加入華為,經歷了華為的成長和期間的各種困難,例如資金緊張,民企不受待見,被告狀,各種基金整團隊地挖華為研發員工,研發成果被偷竊,以及十多年來美國政府不斷升級的打壓等等,華為歷史上面臨了不少的生死關頭。

以上這些是來自外部、看得見的危機,還有內部隱形的危機,從來沒有遠離過,「堡壘從來都是從內部攻破的」,組織的渙散和惰怠,可能才是最大的敵人。所以說,華為的成長史,也就是不斷克服這些挑戰的歷史。

今天的華為同樣是 「三無」企業,但這新 「三無」或許也是未來的希望所在。

第一,我們同樣沒有靠山和背景,克服困難、創造未來都要靠自己,沒有退路才能激發大家找到出路;

第二,員工中沒有巨富,公司的分配方式是 「資本主義 + 社會主義」,既要有差距,差距又不能太大,員工主要依靠勞動創造價值、獲取個人財富;

第三,公司沒有多少錢。但是華為在花錢方面,不管是投入市場和客戶服務(每年 500 億以上)、產品研發 (每年 1200 億以上),還是投資人才(每年 1600 億以上),從來都毫不猶豫,因為這些都是華為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5zH5nUB2uKmW_kObeww.html





雙匯發展迷局

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