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茅台更珍貴,首日成交480億!揭秘中芯國際背後的四位大佬

2020-07-16     新10億商業參考

原標題:比茅台更珍貴,首日成交480億!揭秘中芯國際背後的四位大佬

文 | 文刀

圖 | 東方IC

來源:新10億商業參考(ID:xsy-shangyecankao)

7月16日,科創板最大的IPO也是A股10年來最大的IPO——中芯國際,終於首次亮相,收盤大漲201.97%,全天成交額達479.7億元。

作為大陸第一、全球第四的晶圓製造工廠,2004年分別在美股、港股上市的中芯國際,終於用了16年走回了A股。

而這16年,也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在艱難中摸索前進的16年。

對於中芯國際回歸A股的影響力,國信證券研報甚至認為:

中芯國際比茅台更珍貴。
800年前就有茅台了,而我們奮鬥到今天才有中芯國際的14nm先進位程。
相同資產在不同市場有不同價格,所以,科創板的中芯國際的估值超過龍頭台積電也是有可能的。

作為中芯國際的老對手、半導體產業里全球第一的晶圓製造工廠的台積電,在2003年至2009年間,曾兩次狙擊中芯國際,導致其元氣大傷。

但兩家頂尖晶圓製造工廠之間的恩怨糾葛並不僅限於此。

事實上,曾有不少擁有台積電背景的重要人物,投身中芯國際,成為大陸晶片事業的一分子。

適逢中芯國際科創板上市首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從台積電出走中芯國際的半導體大佬們,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中國芯」才有了絕地反擊的希望。

01

「中國晶片之父」:張汝京

圖片來源:賢聚網

張汝京,中芯國際創始人,曾出任中芯國際總裁兼CEO。

嚴格意義上來說,張汝京並不算台積電出身,但他和台積電、以及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中國晶片之父」和「台灣半導體教父」較量中,頗有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宿命感。

張汝京於1977年加入德州儀器,當時他的老闆是Martin Cooper,Martin的老闆叫Kirk Pond,Kirk的老闆是Ron Richie,Ron的老闆是Morris,即張忠謀。

因此,在兩人職業發展的前半段,有8年時間,張忠謀其實是張汝京的頂頭上司。

1997年,張汝京從德州儀器辭職,回到台灣成立了世大半導體,成為台灣第三家晶圓製造工廠。後來,大股東以50億美元的價格,把世大賣給了台積電。

痛失「心血」的張汝京決定尋找新戰場。他一開始想在香港的數碼港園區興建晶圓廠,後因地價太貴而作罷;後來,在上海郊區的張江高科技園區,他創立中芯國際,中國第一的晶圓製造工廠由此起步。

在中芯國際剛起步的那幾年,張汝京和中芯國際都不好過。據傳,當時張汝京穿著一件襯衫和簡陋的灰色毛衣,就出來親自作簡報。而中芯國際會議室里甚至連一張像樣的桌子都沒有,就是用三夾板拼湊起來的便宜貨。

但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張汝京帶領中芯國際,僅用13個月就建成投產了第一條產線,在3年時間內,建設擁有了4條8英寸、1條12英寸產線,業內驚嘆,稱他為「蓋廠教父」。

2004年,中芯國際完成了建構上海、天津、北京版圖布局,銷售額達到9.75億美元。期間,中芯國際迎來高光時刻,分別於2004年3月17日、18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眼瞅著中芯國際迅速崛起,台積電和台灣方面都坐不住了。台灣方面百般阻撓張汝京,2005年,他放棄台灣戶籍。

在2003年至2009年間,台積電兩次狙擊中芯國際,中芯國際兩次敗訴、元氣大傷。

出師未捷,英雄淚滿襟。據說,在接到律師通知後,張汝京曾在電話前放聲痛哭。而彼時台灣媒體卻洋洋得意稱,「我們從此控制了大陸晶片業的半壁江山!」

2009年11月10日,心灰意冷的張汝京引咎辭職,稱「由我來做個了結」,並離開了為之奮鬥了9年的中芯國際。

但張汝京在大陸的晶片事業還在繼續:2014年,他建立了大矽片製造工廠新昇半導體;2018年,創立國內第一家CIDM模式的半導體公司芯恩半導體。

02

中芯大帥:邱慈雲

在海峽兩岸和東南亞的半導體行業中,邱慈雲是有著超過30年經驗、立下過赫赫戰功的的大拿級人物。

邱慈雲曾是台積電的早期廠長之之一,後追隨張汝京,出任中芯國際高級運營副總裁。可以說,他既是中芯國際早期創業高管中的一員,也是張汝京身邊最得意的幫手。

但由於和張汝京在運營管理等問題上出現分歧,於2005年辭職,先後輾轉去了華虹NEC和馬來西亞晶圓代工廠Silterr。

2009年,在王寧國離任、中芯國際軍心渙散之際,受董事長張文義邀請,邱慈雲再次回到中芯國際,出任CEO。

對於老將邱慈雲再上陣,業內人士曾用「不幸中的萬幸」來評價,畢竟作為初始高管之一,沒有幾個人會比邱慈雲更了解中芯的為內部情況;而他同時也是經驗豐富的「老將」,對整個半導體產業非常熟悉;而有他出馬,能夠有效的穩定住投資人情緒。

當然,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個評價。

在邱慈雲和張文義的搭檔下,中芯國際逐漸從2011年的低谷中走了出來,並實現了扭虧為盈。

並在六年時間裡,使中芯國際的年復合增長率以17%的成績領跑晶圓代工業,超過了台積電的15%。

因此,中芯國際現任董事長周子學曾對邱慈雲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在過去的六年里,邱博士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使公司扭虧為盈,恢復了客戶、股東和員工對公司的信心,並帶領中芯國際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

而外界也給予了邱慈雲充分的肯定,稱他「處事風格溫和堅定,對外低調、謙和」,是當之無愧的「中芯大帥」。

另外,在邱慈雲主事期間,他提拔了很多的大陸本土人才,比如趙海君。

2017年,60歲出頭的邱慈雲把CEO的位子交給了趙海君,在中芯國際CEO職位更迭史上,這是第一次體面、和氣的權力交接。

如今,這位昔日的「中芯大帥」,依舊在中芯國際保有一席之地,為公司董事會非執行副董事長、非執行董事。

03

傳奇大佬「蔣爸」:蔣尚義

蔣尚義,台積電的二號功臣、也是靈魂人物之一。

由於深受張忠謀青睞,蔣尚義一度被市場認為是張忠謀的接班人之一,台積電的員工也親切的稱他為「蔣爸」,從事半導體產業的資歷已超過40年。

蔣尚義1997年進入台積電時,出任的是研發副總經理一職。

在職期間,蔣尚義參與了CMOS、NMOS、Bipolar、DMOS、SOS、SOI、GaAs 雷射、LED、電子束光刻、矽基太陽能電池等項目;並負責布局0.25um、 0.18um、0.15um、0.13um、90nm、65nm、40nm、28nm、20nm 甚至到6nm FinFET 等關鍵製程節點的研發。

可以說,沒有蔣尚義,台積電也不會從晶圓代工的跟隨者,一躍超過老大哥英特爾的行業龍頭。

到了2013年退休時,蔣尚義已經成為台積電共同首席執行副總、台積電共同運營官(COO)。退休後,不忍得力幹將退隱的張忠謀,還曾聘任蔣尚義擔任了自己兩年的顧問。

2016年底,蔣尚義突然舉家來到大陸,出任中芯國際董事。

而為了招攬「蔣爸」,中芯國際也給出了足夠的誠意,根據服務合約:

蔣尚義有權獲得4萬美元的年度現金酬金,18萬7500可供認購普通股,和18萬7500受限制股份。

在半導體產業內,蔣尚義的出走,引起了行業巨震。

但蔣尚義擔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一事,張忠謀早已知情,其主要職責是公司治理,相信不會做出任何損害台積電利益的事。

但市場解讀,蔣尚義仍可提供對製程與生產的了解,提升中芯生產技術良率等相關建議。

繼2016年底「蔣爸」蔣尚義加入中芯國際後,2017年底,蔣尚義的學生梁孟松,也加入了中芯國際,並成為中芯國際力挽狂瀾的關鍵人物。

2019年,蔣尚義離開中芯國際,台積電「研發六君子」之一的楊光磊,接過了中芯國際獨立董事的位子。

楊光磊;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但蔣尚義並沒有離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他下一站去了武漢弘芯,出任CEO。

04

「半導體呂布」梁孟松

梁孟松是半導體行業的元老,也是最為傳奇的人物之一,坊間對他有一個稱呼——「半導體呂布」。

其實,這個稱呼源於在十幾年間,梁孟松曾在三家頂級晶圓製造商——台積電、三星、中芯國際間輾轉任職。

在台積電時期,梁孟松本是最有希望繼承老師梁尚義「研發總監」一職的人,但2006年,他被派去主導一個剛啟動的「超越摩爾計劃」。受不了坐「冷板凳」,梁孟松選擇離開台積電。

兩年的競業禁止協議到期後,梁孟松的新東家變成了台積電的老對手——三星。

三星求賢若渴,聘任梁孟松出任晶片部門技術長,待遇也水漲船高。

據傳年薪高達1.35億台幣,是台積電標準的三倍,甚至超過了三星聯席CEO的待遇。

而梁孟松也沒有讓三星失望。在他的帶領下,三星提前掌握了Fin FET技術,成功扭轉三星在半導體行業的不利局面,並搶走了本屬於台積電的A9晶片訂單,一度給台積電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2017年底,梁孟松從三星辭職,拿著區區20萬美元的年薪,率領團隊抵達上海,成為中芯國際的聯席CEO。

對於中芯國際而言,梁孟松的到來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代表著中芯國際重新回到了追趕先進位程的行列,後來中芯國際的發展也證實了這一點。

在梁孟松加入的300天後,中芯國際從28納米製程的工藝,直接跨越發展到了14納米製成工藝,並將良品率從3%提升到了95%,引起業內側目。此外,梁孟松還順利推進了N+1/N+2工藝的研發,已經開啟對14nm及以下先進位程的追趕。

今年2月,在梁孟松的帶領下飛奔的中芯國際,表示將在第四季度量產7nm,這表示中芯已經攻克了7nm工藝。而這也意味著,中芯國際和台積電之間的差距,只差1代了。

05

結束語

自2018年美國政府制裁中興通訊,到2019年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並對其進場長期的圍追堵截後,國人越來越認識到了晶片的重要性。

落後就要挨打。而這場中美之間的科技戰,還在進一步擴大。

7月15日,英國政府選擇「拋棄」華為;7月16日,在二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台積電錶示,「公司未計劃在9月14日之後給華為繼續供貨」。

不幸的是,一直宣稱「科技中立」的台積電,終究也做出了選擇,站在了華為的對立面。

在四面楚歌的境地下,所有人都在關注,華為還能挺過去嗎?

有一種說法是,「能拯救華為的,只有中芯國際」,因為前段時間,中芯國際現任聯合執行長梁孟松曾表態:

中芯國際N+1製程工藝強於現如今的14nm製程工藝,並且與7nm製程工藝相比功耗和穩定性上已經能夠比肩,唯一的缺憾是性能還存在一些距離,但是N+2製程工藝晶片則將有可能達到華為的晶片需求,比肩現如今的最強製程工藝,屆時華為就將不會再受制於美國的晶片技術。

幸運的是,不止是曾經從台積電走出的半導體行業的高管、專家們,現在,更有數不清的台灣工程師趕赴大陸,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中的浪花。

去年,「蔣爸」蔣尚義在參加一場峰會時說:

「摩爾定律放緩,對於中國內地半導體實現技術趕超有了絕佳機會。」

只有源源不斷的浪花匯進歷史的洪流,「中國芯」,才能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xYTWHMBnkjnB-0zBd53.html




雙匯發展迷局

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