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虧10萬塊,特斯拉車主為什麼還含淚大呼「真香」

2021-01-06     新10億商業參考

文 | 文刀

來源 | 新10億商業參考

(ID:xsy-shangyecankao)

頭圖 | 網絡

說到降價引發的關注,沒有一家公司能和特斯拉相提並論。

2021年的第一天,特斯拉就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彈」:Model Y(參數|圖片)車型實現了國產化,要降價。具體降幅為:

國產Model Y長續航版起售價為33.99萬元,Model Y Performance高性能版起售價為36.99萬元,分別相較此前公布的48.8萬元和53.5萬元下調 14.81萬元、16.51萬元。

隨著Model Y降價,元旦假期,多地的特斯拉門店也被擠爆了。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但斌

同樣被「擠爆」的還有線上網站,由於訪問量激增,特斯拉中國官網的訂單頁面出現了短暫的「崩潰」,特斯拉官方微博也做出了回應:

有網友吐槽,「特斯拉官網崩了,想下單下不了...咋整得跟iPhone12開賣似的,iPhone 12開賣蘋果官網都不崩了。」

01

特斯拉頻降價,車主怎麼看?

降價,是特斯拉近年來的常規操作。

比如特斯拉在國內的主力車型Model 3(參數|圖片),就曾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多次調低售價。

2018年底,進口Model 3剛進入國內時,售價最高的高性能全驅版價格一度高達69.80萬元。

圖片來源:老司機APP

到了2019年10月,特斯拉發布國產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時,售價已經降低到了35.58萬元。

過去的2020年,特斯拉更是多次降價,最終售價早已跌破30萬的門檻,和兩年前的進口Model 3相比,這輛電動汽車領域的頭部產品的價格已經越來越親民,不再高不可攀。

圖片來源:老司機APP

用一句話來形容再貼切不錯,你以為抄到了特斯拉的底,卻發現抄的永遠不是底。

當然,對於準備買車的消費者而言,降價無疑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好事,能用更優惠的價格去購買同樣的產品。

但頻頻降價的特斯拉,在一定程度上也傷害了早已是特斯拉車主的利益,甚至稱特斯拉「割」車主的韭菜。

「本來30多萬買的車,一年都沒到降到了小二十萬,」2019年初購置Model 3的特斯拉車主小陳抱怨道:「一方面感覺自己虧了10萬,一方面覺得Model 3變low了,價格竟然比國產電車還要低。」

但小陳也含淚用「真香」定律表示,如果再給一次重新購買的機會,他還是會選擇特斯拉。

「我本人是一個汽車迷,工作也是在汽車媒體,我覺得就算用腳投票,也要選特斯拉,畢竟在新能源汽車的領域,特斯拉就相當於蘋果,是不可替代的品牌。」

但特斯拉這次實在是有些「不講武德」,直接把Model Y的售價從50萬左右降到了30萬的價格區間,相比Model 3的幾次降價,手筆大了許多。

而Model Y的降價後,特斯拉的電車銷量也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據上證報報道,降價後特斯拉銷量飆升到驚人的單日單店近兩百輛水平。與此同時,特斯拉中國負責人也確認,特斯拉近幾日在中國市場收穫了大量訂單,並透露Model Y國產車型有望於1月內交付。

日前還有媒體報道稱,現在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正在大規模生產Model Y。最新的無人機航拍圖顯示,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停車場內,Model Y的數量已經超過了Model 3。

圖片來源:新浪科技

但在銷量激增背後,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以往頻頻降價的「黑歷史」,讓不少蠢蠢欲動的消費者變成了觀望心態。

「我也有考慮過把Model 3賣掉入手Model Y,但因為降價太狠、確實沒啥二手市場。」上述車主小陳表示,「吃一塹長一智,我還想再看看Model Y會不會繼續降價、能降到多少?」

雖然國產Model Y一經面世就相比進口便宜了不少,但根據國信證券的測算,在維持25%毛利率下,Model Y價格有望下探到26萬元,大約還有7萬左右的下調空間。

02

小鵬、蔚來們緊張嗎?

一直以來,消費者和市場總是會將特斯拉和蔚來的新能源汽車進行對比,但其實在此前,二者並沒有能夠直接對標的產品,無論是價格還是定位,似乎總是存在一定的錯位。

而Model Y高達16.51萬元的降幅,直接讓特斯拉單刀殺入了30萬的價格區間,而這也是國內造車新勢力主力車型扎堆的價格區間。

對於Model Y的降價,目前市場上有一種說法稱為「價格屠殺」,而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甚至已經從「鲶魚效應」進擊到了「鯊魚級別」,而最直觀的表現則是消費者的「叛變」。

「去年考察了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等各家的電動車,年前剛剛付了蔚來ES6(參數|圖片)的定金,」蔚來准車主小劉對新10億商業參考(ID:xsy-shangyecankao)

說道,「沒想到Model Y突然降價了這麼多,說不香是假的,也考慮過要不要放棄定金入手特斯拉。」

特斯拉降價「不講武德」,那以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為代表的國內造車新勢力吃得消嗎?元旦期間,國內造車新勢力方也紛紛做出了回應。

首先是蔚來汽車的創始人李斌,在1月3日的蔚來二手車業務發布會上稱,特斯拉降價後,蔚來這兩天的訂單量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早前李斌曾在公開場合直言,「EC6(參數|圖片)和Model Y是直接競爭的,定價的時候蔚來考慮了長期的競爭策略。」

而這次Model Y降價,李斌再次強調這與企業的定價策略有關。「有的車企是按成本來定價,因此價格會越來越低。但是,蔚來從一開始就考慮了未來的很多因素,我們不會讓先買蔚來的車主吃虧。這也是蔚來前兩年毛利率虧損比較高的原因。

在日前的二手車業務發布會上,李斌抓住了特斯拉車主由於降價而自覺「吃虧」的心理,順勢推出了蔚來二手車業務,宣布通過自營方式運營官方二手車,為二手車用戶提供高質量服務。這也成了消費者選擇蔚來電車的一個重要因素。

蔚來准車主小劉說:「雖然對Model Y有些心動,但權衡再三後,還是決定買蔚來ES6,最起碼蔚來不會在一年之內官方連續降價,再加上蔚來官方推出的二手車業務,我覺得蔚來比特斯拉更保值。」

蔚來的車主忠誠度都很高,很多人都是既買蔚來的股票、也買蔚來的電車,」小劉還告訴新10億商業參考(ID:xsy-shangyecankao),「再加上蔚來強大的充能體系和配套服務,讓電車車主很有安全感。」

另外,據介面新聞報道,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在其朋友圈表示,這一次友商在元旦的降價我們挺有信心,連內部電話會都沒有開,數據也完全證明,降價已經證明僅僅是營銷的方式而已,而且還肯定是雙刃劍。春節前我們也會努力完成×3.0的OTA,期待給大家帶來全新的體驗。

就在特斯拉降價的當天,小鵬汽車宣布與大疆孵化的Livox覽沃科技達成合作,將在2021年推出的全新量產車型上使用 Livox 為其定製的車規級雷射雷達。這或許將成為全球首款搭載雷射雷達的量產車。

03

降價背後,馬斯克之心路人皆知

關於特斯拉降價,早已是老生常談、意料之中的事。

「對於新能源汽車和特斯拉,大家現在都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某行業內人士告訴向新10億商業參考(ID:xsy-shangyecankao)透露,「只要成本都降下來,馬斯克才不在乎售價是多少。」

過年幾年,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拼殺中積澱了不少優勢:比如產能的積累、技術體系的完整度、品牌的影響力等等。

而在萬事俱備後,特斯拉對於市場的急迫性進一步凸顯,而搶占市場份額最有效的方法,無疑是將價格打下去。

一個事實是,電動車越便宜、能夠負擔的起的消費者就越多。

目前電動車的市場規模還很小,現在主要還是要想辦法蠶食汽油車的「蛋糕」。這才是馬斯克路人皆知的野心。

上述行業內人士也表示,「特斯拉不出意外還會降,或許會降到所有消費者都覺得電車比油車香為止。」

特斯拉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最知名的品牌,如今正在推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關注併購買新能源汽車,共同促進汽油車更多地轉化為電動車,增加市場份額,從而從中分得「蛋糕」。

興業證券研報分析稱:Model Y 預計2021年銷售25萬輛,銷量甚至超過Model 3,後者預期銷量18萬。國產Model Y 本次下調價格,將推動其成為現象級SUV產品,價格上實現對同級別燃油車SUV降維打擊。

雖說特斯拉的頻頻降價曾引發過不少爭議,但回頭再來看降價策略,其實已經交出了一份足夠漂亮的成績單:

2020年全年累計交付了499550輛電動車,高於華爾街預估的全年交付481261輛電動車,較2019年的36.75萬輛增加了36%;
具體來看,2020年全年,Model 3和Model Y總共交付442511輛,Model S和Model X交付57039輛。

而除了特斯拉,2020年,國內造車新勢力的交付量情況如下:

蔚來汽車全年交付量43728台;
理想汽車全年交付量32624台;
小鵬汽車全年交付量27041台;

可見國內造車新勢力品牌雖然發展的風風火火、股價一路飆升,但和特斯拉相比,後者依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龍頭老大,體量相差甚遠。

在2020年的交付數據公布之後,馬斯克發了一條推特:為特斯拉團隊實現這一重要里程碑感到自豪!在特斯拉初期,樂觀地說,我認為我們只有10%的機會倖存下來。

特斯拉不僅活了下來,還攪動著新能源汽車領域這片藍海市場。

如今隨著Model Y的這枚降價「炸彈」的落下,2021年,註定將成為新能源汽車不平靜的一年。

參考文獻:

《特斯拉狂降16萬,門店也被擠爆!造車新勢力生意要被搶?蔚來董事長、小鵬CEO發聲反擊》,每日經濟新聞;

《一年時間降18.8萬 特斯拉Model 3調價心路歷程》,老司機AP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MnH1nYBetPpsA5IOOva.html





雙匯發展迷局

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