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cut"方式并不健康,影视评论需要更有理的新方式

2023-09-20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关注 | "cut"方式并不健康,影视评论需要更有理的新方式

关注 | "cut"方式并不健康,影视评论需要更有理的新方式

关注

“cut”作为一种新兴评论方式,本就诞生于众声喧哗、商业资本竞逐的互联网空间,更容易受到各种利益和偏见的裹挟,强调评论伦理、塑造更加健康的视频评论风气刻不容缓。

原文:“cut”影视评论新方式:可能与危险

作者 |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王玉玊

图片 |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商用软件的可视化、便捷化程度快速提高,视频剪辑逐渐成为了一项非专业人员亦可轻松掌握的日常实用技术,“cut”这样一种视频二次创作方式也应运而生。

“cut”本是影视媒体制作行业中的术语,指一个单个镜头的连续无间断画面。在当代网络亚文化中,则指将影视作品、舞台影像等视频作品中的镜头截取出来进行展示,或通过将一个或多个视频作品中的若干镜头重新排列剪辑,构成新作品的视频二次创作方式。“cut”是当代网民观看视频作品的方式、同人创作者进行二次创作的方式,同时也是网络自媒体常用的影视评论方式。

“cut”作为观看视频的方式,网民可以通过其对作品内容进行筛选,只观看一部作品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情节相关内容,一些长视频网站也会直接为平台原创作品提供“只看某人”等选项,这实际上就是“官方cut”。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视频类文娱产品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观众的选择范围扩大,选择权也从对作品的选择,进一步精细化为在一部作品内部进行片段化筛选。

“cut”作为同人二次创作方式,则能体现出网络同人创作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甚至二创的剪辑审美高于原作也是屡见不鲜的现象。以镜头切换配合背景音乐律动,带来音画同频的节奏感的“踩点”视频;将同一人物在不同场合穿着不同服饰的镜头剪辑为流畅动作的“一键换装”视频;将精彩的单人镜头、人物互动镜头、打戏镜头、台词等集合起来的“集锦”“盘点”视频等,都是同人“cut”的常见方式。“混剪”与“cut”相近,但强调的方面略有不同的概念。如果说“cut”更强调将精彩的镜头提取出来,放大其优点,那么“混剪”就是通过将截取下来的不同镜头重新排序拼接,创造新的情节与含义。最典型的“混剪”当属“拉郎混剪”,就是将两部不相关的作品中的角色剪辑在同一个视频之中,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他们之间的爱情关系和全新故事,比如一度热度很高的“伏黛拉郎混剪”,就是将《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与87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剪辑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段“不可能的爱情”。

将既有作品中的镜头“混剪”为全新的故事,这种二次创作方式提示着,剪辑本身是有极强的表意功能的,将同样的镜头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配合不同的背景音乐、播放速度、滤镜或者画外音,就能够表达截然不同的含义。对于同人二次创作而言,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同人二次创作本身就提示了它的观众:本作品与原作不同。但当“cut”被应用于影视评论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传统影视评论一般以文字形式呈现,但以文字的方式传达影像视觉特征毕竟比较困难,缺乏直观性。随着视频制作门槛降低、中短视频兴起,以视频形式进行影视评论成为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评论方式。视频评论形式活泼、直观、生动、便于理解,有着文字评论不具备的优势。可以说视频评论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和评论手段,已经深刻嵌入了我国的影视评论场,为影视评论带来了更“接地气”的新可能。

而视频形式的影视评论就难免涉及对影视作品的“cut”镜头进行重新剪辑拼接。在这里,评论伦理问题凸显了出来。无论是不看全片,只看“cut”就对作品整体进行评论,还是在视频评论中通过挑选镜头、刻意剪辑等方式曲解作品原意,对观众造成误导,都是视频评论中极易出现的问题。尽管对视频和图像进行后期处理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技能,但“有图有真相”依然是一种强大的认知惯性,以视频形成呈现的影视剧评论更容易被采信,有更强的说服力。因此,当视频评论以恶意剪辑歪曲影视作品原意,引导舆论时,造成的不良影响可能更大。尤其是当“cut”类视频评论变成粉丝之间互相攻击的工具,只剩立场而无是非,完全罔顾评论所应具有的客观性时,便有可能带来双方粉丝在信息茧房中自说自话的“网络战争”,他们在各自阵营中接触到的有利于己方的“cut”如果对照起来看,可能根本不像是同一部作品。

评论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文字评论还是视频评论都是如此。但也恰恰因为这种主观性不可避免,所以评论者才应该在充分了解作品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慎重而真诚的评论,否则评论就失去了它的价值。“cut”作为一种新兴评论方式,本就诞生于众声喧哗、商业资本竞逐的互联网空间,更容易受到各种利益和偏见的裹挟,强调评论伦理、塑造更加健康的视频评论风气刻不容缓。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5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韭菜”“cut精”泛滥,围绕年轻人的新隐喻亟待被创造 | 社会科学报

关注 | 给生成式人工智能“带上紧箍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5a6706ecbbfee5fad3078e9b27411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