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创一个更有活力的就业市场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在其著作《教育和技术的竞赛》中指出,技术变革与教育这两股力量的角逐,决定了经济体中贫富差距的走势。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塑造未来社会的职业结构和工作方式。提高劳动者的“通用技能”,让所有人获得共享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红利的机会,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自身可持续性的关键,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原文 :《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作者 |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 王资凯
图片 |网络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出现引发了对就业体系的冲击的担忧,比如高盛公司在2023年3月的报告中曾指出全球约有3亿劳动力可能被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影响。OpenAI也预计如报税员、作家、数学家、网页设计师和记者等行业典型的工作流程可能被新技术影响。尽管就目前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革命对未来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已不容小觑,确实短期内有部分工作内容将被机器替代,导致出现人们担心的工作岗位消失的现象。然而,笔者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实际上可能在中长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此,笔者从技术进步、个体生产效率变化和创新能力提升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技术进步、生产力变化以及就业情况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探讨的重要话题。实际上技术的进步实际上能产生更多就业机会。回顾历史,蒸汽机和内燃机技术一次又一次将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不稳定的物流线路中解放出来,造就了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全新业态,所创造的新岗位显然远多于被这些技术替代掉的工作机会。而这一次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能力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先行公司将会扩展商业版图,开拓新产品线和提供新的服务,从而直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在媒体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用于自动化内容生成和个性化推荐,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内容体验。这将带来新的媒体平台、内容制作和营销等工作机会,进而催生出质量更高、服务更完善的内容产业生态系统,进一步创造就业机会。
其次,生成式人工智能革命将影响个体生产效率的变化,而这种个体的生产效率将引发生产关系的变化。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从而把人们从繁重重复的工作中解放,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和高附加值的工作中。比如,在某些细分领域,如创意营销与技术咨询,已经出现能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的超级个体业主(super solopreneur)。经过新技术加持,这些小团队能以更快反应速度、更低成本和更高质量向社会提供服务。这种个体生产效率的提升将带动整体经济的活力增强,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一线创业团队(尤其是年轻团队)降低了试错成本。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支持,创业团队可以更快地验证和优化创意,提高创新的成功率。这将鼓励更多的创业活动,并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如同存储技术、深度学习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推动了智能驾驶、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行业的发展,这一轮技术进步中涌现出来的廉价基础设施、各种生态完备的开发工具、丰富软件即服务产品(software as a service)甚至智能体即服务的产品(AIAgent as a service)让一线开发者有了更强的产品构建能力。与其说影响了就业,不如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仿佛让技术更加“平民化”,打破了原有技术体系内部已有的各式软硬件门槛。
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引发了对就业体系的担忧,但从技术的进步、个体生产效率的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等角度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实际上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先行公司的商业版图扩展、新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以及个体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加强,都将为就业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需求。
2023年2月26日,“ChatGPT之父”、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曾在社交媒体称“一个全新的摩尔定律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即宇宙中的智能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有网友直接将其称为“奥特曼定律”。如果将这个定律换一个方式表达,即“如果一个就业市场中的个体保持当前工作状态不变,且不充分利用智能技术的话,那么他的竞争力将在18个月内大幅下降”。因此,与其担忧新技术的影响,大众不如去积极面对和拥抱技术进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并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技能,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和有活力的就业市场。此外,政府和教育机构也应该承担起培训和转职的责任,为就业市场的新人们提供适应变化的技能和知识,以确保他们能够适应新的就业环境。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5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对策 | 灵活就业的规范与通畅需要进一步保障
后工作时代:“人工智能”还是“人类智能”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