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圣哲”能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 | 社会科学报
▋随笔
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源于真正的精神财富,而真正的精神财富都源于历史文化积淀的真诚传承与自主创造。
孔子像(图片来源:新华网)
原文:四大圣哲的精神财富
作者 | 清华大学 胡 钰
图片 |网络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最具普遍共识的学术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的论断。在其《四大圣哲》这本书中,他为人类历史文化源头上的四位伟大人物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写作了个人评传。在书的译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看来,“《四大圣哲》所教给我的,比整部哲学史所教给我的还要深刻”。
人
类
与
人
性
关于为什么选择这四位圣哲,雅斯贝尔斯认为,“他们的历史意义,亦即他们独有的特色,只能借由人类存在的全盘历史观点来把握,也就是说,他们以不同方式表现出人类的存在。要探寻他们的共同根源,必须把人性看成一个彼此交流而互相体验的统一体”。
这一阐释体现了清晰的认识与传承历史文化的维度,即人类与人性。事实上,在分析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价值的坐标体系中,X轴是人类价值,Y轴是人性价值。X轴代表了精神财富的广度、覆盖面,Y轴代表了精神财富的深度、穿透力。我们在评价一个好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时,经常会说“打动人心”,这就代表了其Y轴的价值,而如果能够打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心,那就是X轴的价值。换言之,如果一个人物、一件作品能够处在这个坐标轴的第一象限里,就是我们应该共同继承的精神财富。
这四位圣哲无疑是处在第一象限的伟大人物,且都远离原点,其价值不可限量。从历史与当代的艺术创作、文化发展来看,这四位圣哲都成为极其重要、不可替代乃至居于主导的精神源头。
四
大
圣
哲
苏格拉底是智慧的“助产士”。他没有自己的著述,喜欢与人聊天,通过谈话启发他人思考。对于谈话对象,他是没有分别心的,接触三教九流,自成一家之宗。他喜欢“小众谈话”胜于“大众演讲”,他是哲学家却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他最大的特点是让与他谈话的人从“已知”变为“无知”进而得到“真知”。据说,乔布斯曾言:“我愿意以一生的成就与财富,换取同苏格拉底共处一个下午。”苏格拉底带给今天世界的最大精神财富就是:无知之知是最大的求知动力,也是最深的智慧之源。
佛陀是人生的“洞察者”。他放弃权力与财富为人类寻找解脱之道,追求终极道理,实现内心和平。佛陀不仅仅创立了一套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探寻了一条觉悟之路,通过生活与禅定,通过知识与修行,达到觉悟与解脱。佛陀不让人向外求力,而是向内求力,让人发心立志,不做他人的奴隶,也不做自己的奴隶。佛陀没有分别心,充满平等心,其思想方法是超越二元对立的,由此带来佛教气质的开放性与平和性。从佛法的传布来看,其包容一切,也整合一切,不论是印度吠陀教还是西藏苯教乃至儒学,都积极吸收。佛陀带给今天世界的最大精神财富就是:以内心和平、举止和平求得世界和平。
孔子是社会的“建构者”。他目睹周王朝的分崩离析与诸侯争霸,感叹于仁义与礼仪的迷失,希望建构一套社会秩序,从人心到法治,从道德到政治。他在政治上曾经小试牛刀,如烟花一般虽灿烂却短暂,他带着学生们在十余年里周游列国,历尽千辛万苦却难觅知音。好在,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留下了一批优秀的著作,思想传诸后人,光芒照耀千古。孔子对历史有着深厚的情感,其基本思想方法是“返本开新”,研究方式是“述而不作”。孔子对人伦很重视,希望以仁义作为核心;对人格也很重视,不受权力驱使,做自主的人。他的追求是坚定的,而他的性格是温和的。孔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内化为民族基因的精神存在,因而中国人评价孔子会有着特殊的情感。孔子带给今天世界的最大精神财富,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评价,就是热爱世间的美、秩序、真以及幸福,且这一切的根基并不因为失败与死亡而丧失意义。
耶稣是世界的“拯救者”。他思想中的关键内容是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但这并不可怕,因为还有天国,只要信仰上帝,就可因信得救。雅斯贝尔斯认为,“耶稣宣讲的不是知识,而是信仰。”换言之,对耶稣的思想,因信而真。耶稣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这种力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源于其殉教之死带来的“受难力量”,耶稣的传教生涯并不长,而且,与前三位圣哲都超过70岁的寿命相比,耶稣在30岁出头时即被钉身亡,异常惨烈,令人扼腕。另一部分,源于其坚信上帝会拯救人类带来的“信仰力量”,“只要信,就必获得。”耶稣带给今天世界的最大精神财富就是,摆脱生命的恐惧,转化生命的苦难,相信未来的希望。
精
神
价
值
这四位圣哲在世的时间距离现在都已超过2000年,其史实全貌已不清晰,但有趣的是,这丝毫不能掩盖四人的精神价值,且其精神光辉是与日俱增的,究其原因,这四人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对生命意义及其实现的探索是深刻的。虽然这四人在世时无权力、无财富、无功业,甚至是失意者,但就是这样的“三无”人物,成为了当代人类人文积淀的重要原点、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古今中外最古老、最精湛、最伟大的建筑、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等,大多与这四位圣哲相关。
雅斯贝尔斯认为,“四位圣哲的生命核心,在于体验了人类的根本处境,并且明确了人类在世的使命。他们将这些告诉我们,然后带领我们面对终极问题,提示我们答案。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实现了人性的终极潜能,这是他们的共同基础,但是并未因而同化为一”。这段话恰恰又回应了分析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价值的坐标轴,即人类价值与人性价值。而对当代艺术创作与文化发展更有启发意味的是,“他们四人的共同之处是:原创性的特征,以及敢于冒险的生命。”由此来看,只有基于人类价值、人性价值的原创作品与生命精神,才能成为当代世界的伟大作品与伟大精神。
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源于真正的精神财富,而真正的精神财富都源于历史文化积淀的真诚传承与自主创造。四大圣哲留给人类的精神财富是巨大的,而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理应拥有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与精神财富。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6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文史之旅 | 伏尔泰的孔子观
约翰·汤普森:理性与个人主体的共同价值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