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业粮食体系亟待转型 | 社会科学报

2023-11-07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全球农业粮食体系亟待转型 | 社会科学报

全球农业粮食体系亟待转型 | 社会科学报

加速世界经济复苏

10月16日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为实现人类共同发展,急需推动全球农业粮食体系转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先后发布了《2023年粮食及农业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进展报告》《灾害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报告。为了实现与粮食和农业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迫切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和政策解决方案,推进农业粮食体系转型,投资可持续农业并增强抵御各种冲击的韧性。

原文 :积极推动全球农业粮食体系转型

作者 | 本报记者 青 木

图片 |网络

提升抵御冲击的能力迫在眉睫

2022年全球饥饿人数在6.91亿至7.83亿之间。2022年估计有24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态。这仍然比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人数多出3.91亿,与2015年相比,人数增加了7.45亿。低收入国家有进一步落后的风险,疫情加剧了国家间与地区之间结构性和系统性的贫富差距。

虽然面临异常高价粮食的国家比例从2020年48%的历史高点大幅下降至2021年的21.5%,但面临粮食安全问题的人口比例从2019的25.3%大幅增长至2022年的29.6%。全球饥饿水平仍远高于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水平。西亚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大洋洲的饥饿现象仍在加剧。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是2022年受饥饿影响人口比例最大的地区(22.5%),并且是自《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启动以来增长最多的地区(增加4.3个百分点)。中亚和南亚的饥饿人口比例为15.2%,西亚和北非为9.2%,大洋洲为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6.5%。东亚和东南亚以及北美和欧洲的饥饿人口比例低于2.5%。

虽然形势严峻,但发展中国家仍对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不懈努力。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认为,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中国强劲的粮食供应、库存、贸易和消费,为国际粮食市场和全球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正在经历缓慢的复苏,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90%的报告国家中,小规模粮食生产者的平均年收入不到大规模粮食生产者的一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免税准入有所改善,特别是农产品。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在大多数国际市场上享有完全或几乎完全的免税和免配额准入。2015年至2021年,最不发达国家出口的可以免税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比例从63.8%增加至64.1%。具体到农产品,这一增长更为显著,从2015年的69%上升至2021年的73.6%。

目前,给予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优惠待遇仍略低于其他类型出口的优惠待遇。此外,最不发达国家的农业出口增长缓慢。在过去十年中,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所占比例几乎停滞不前,仅为1%。与此同时,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10.7%上升至2020年的13.6%。

妇女获得对农业粮食体系至关重要的资产和资源的机会依然落后于男性。数据显示,实现农业和农业粮食体系中的两性平等可以带来巨大受益。粮农组织估计缩小男女差距就将使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至少1%(或近1万亿美元),降低至少2%的全球粮食不安全率,受粮食安全威胁的人口将减少近4500万。为此,各国需要进一步努力改善妇女的土地权利。

正视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新冠疫情对粮食的消费和生产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消费者行为。保障粮食安全需要从粮食生产到消费的整个环节着手,应减少一切形式的粮食损失和浪费,这对实现经济复苏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努力减少粮食损耗。在过去三十年中,谷物损失平均每年高达6900万吨,相当于2021年法国谷物总产量。其次是水果、蔬菜和糖料作物,平均每年损失都接近4000万吨。水果和蔬菜损失相当于日本和越南2021年水果和蔬菜产量的总和。肉类、乳制品和鸡蛋平均每年损失约1600万吨,相当于墨西哥和印度2021年肉类、乳制品和鸡蛋产量的总和。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2019年,生产的所有粮食中有13.3%在预消费和零售阶段流失,消费者可获得的食物中有17%被扔进垃圾桶中。2021年在全球范围内,运储、批发和加工环节中的粮食损失比为13.2%。各国需要积极行动以减少粮食损失。中国等国家正在各地推广绿色储粮技术。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利用电子测温、机械通风、内环流控温系统、远程监控等系统,综合促进粮食减损降耗,不断提升保质保鲜储存水平。

积极防范农业危机。根据粮农组织的《灾害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报告,过去30年里,各类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约为3.8万亿美元(约合27.75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平均每年损失1230亿美元,占全球每年农业总产值的5%。目前亟需解决这些关于自然危害和灾害影响的数据缺口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应提供降低灾害风险的信息、政策和投资,以增强农业部门的抗灾能力。

针对可以预测到的危险因素,应主动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来减少农业损失。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由于此前缺乏水体水质检测,德国和波兰边境的奥德河沿岸几个国家在2022年遭遇大规模的毒藻华灾害,六周内造成360吨鱼类死亡,1600万人受到影响。如果能更好地监测奥德河的水质,危机本可以避免。目前采取灾害预防措施的经验表明,投资防灾和抗灾极具性价比。报告预计,在灾害的预防措施上每投入1美元,农业部门可以获得高达7美元的收益。各国需完善涵盖所有细分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水产养殖业、林业等)的农业灾害预警系统;制定面向多个部门和多种灾害的减灾方法,并使其成为各级相关政策制定和方案编制的主要方式;加大投资以增强农业对抗灾害的韧性并降低风险,改善农业生产和生计。

更加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

新冠疫情对粮食的消费和生产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消费者行为。保障粮食安全需要从粮食生产到消费的整个环节着手,应减少一切形式的粮食损失和浪费,这对实现经济复苏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努力减少粮食损耗。在过去三十年中,谷物损失平均每年高达6900万吨,相当于2021年法国谷物总产量。其次是水果、蔬菜和糖料作物,平均每年损失都接近4000万吨。水果和蔬菜损失相当于日本和越南2021年水果和蔬菜产量的总和。肉类、乳制品和鸡蛋平均每年损失约1600万吨,相当于墨西哥和印度2021年肉类、乳制品和鸡蛋产量的总和。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2019年,生产的所有粮食中有13.3%在预消费和零售阶段流失,消费者可获得的食物中有17%被扔进垃圾桶中。2021年在全球范围内,运储、批发和加工环节中的粮食损失比为13.2%。各国需要积极行动以减少粮食损失。中国等国家正在各地推广绿色储粮技术。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利用电子测温、机械通风、内环流控温系统、远程监控等系统,综合促进粮食减损降耗,不断提升保质保鲜储存水平。

积极防范农业危机。根据粮农组织的《灾害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报告,过去30年里,各类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约为3.8万亿美元(约合27.75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平均每年损失1230亿美元,占全球每年农业总产值的5%。目前亟需解决这些关于自然危害和灾害影响的数据缺口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应提供降低灾害风险的信息、政策和投资,以增强农业部门的抗灾能力。

针对可以预测到的危险因素,应主动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来减少农业损失。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由于此前缺乏水体水质检测,德国和波兰边境的奥德河沿岸几个国家在2022年遭遇大规模的毒藻华灾害,六周内造成360吨鱼类死亡,1600万人受到影响。如果能更好地监测奥德河的水质,危机本可以避免。目前采取灾害预防措施的经验表明,投资防灾和抗灾极具性价比。报告预计,在灾害的预防措施上每投入1美元,农业部门可以获得高达7美元的收益。各国需完善涵盖所有细分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水产养殖业、林业等)的农业灾害预警系统;制定面向多个部门和多种灾害的减灾方法,并使其成为各级相关政策制定和方案编制的主要方式;加大投资以增强农业对抗灾害的韧性并降低风险,改善农业生产和生计。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5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风景艺术中,蕴含着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密码 | 社会科学报

关注 | 掌握“通用技能”是应对职业大转型的良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17b3c2ecd75e5ddf7559a6d43fb73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