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鉴 | 《西游记》在法国经过了怎样的译介与改编?
▋互鉴
作为最早传到法国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法国的译介传播史已近两百年。《西游记》在法国解读、翻译、接受及改编的历史进程中,对法国文学、文艺等领域都产生过影响。
原文:《西游记》在法国的译介与创意改编
作者 |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丁 濛
图片 |网络
作为最早传到法国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法国的译介传播史已近两百年。《西游记》在法国解读、翻译、接受及改编的历史进程中,对法国文学、文艺等领域都产生过影响。
在法国的译介与文学改编之旅
《西游记》在法国的译介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上半叶,被誉为“引领法国《西游记》翻译史进程先驱”的旅行作家西奥多·帕维(Théodore Pavie)于19世纪30年代开始攻克这部长篇巨著,但他最终仅选取了其中八个章节,翻译出版的文本累计达160多页。
1909年传教士戴遂良(Léon Wieger)在河间府天主教会印刷所出版《中国近代民间文集》(Folk-lore chinois moderne),书中最后一个故事正是译自《西游记》第10—12章。20世纪初传教士禄是遒(Henri Doré)在其所著的《中国民间信仰研究》(Recherches sur les superstitions en Chine)一书中同样选译了《西游记》的若干章节,译者认为《西游记》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1912年法国外交官乔治·苏利埃(Georges Soulié)在其出版的《中国文学随笔》(Essai sur la Littérature Chinois)里不遗余力地称赞中国文学是“全世界最丰富多样的”,他在“小说”部分重点介绍《西游记》并选译了其中《唐王游地府》的故事片段。1924年法国汽笛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猴子与猪:中国十三世纪魔幻历险记》(Singe et le Pourceau. Aventures magiques chinoises du XIIIe siècle)的插图书,作者是乔治·苏利埃·德·莫朗(George Soulié de Morant),也就是乔治·苏利埃后来的笔名。
1951年乔治·德尼克(George Deniker)将英国著名翻译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的《西游记》英译本进行简化并翻成法文版《美猴王》(Le Singe pèlerin)。得益于韦利版本的成功,德尼克的法译本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
1957年,国际联盟前秘书长路易·阿弗诺尔(Louis Avenol)选译的《西游记》在瑟伊出版社出版。与前人更关注《西游记》的佛教传说不同,阿弗诺尔的翻译更加通俗化,为了便于更多非专业读者的理解,他删减了一些枯涩难懂的术语,以期还原更加完整的西游故事。法国权威汉学家雷威安(André Lévy)认为这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尽管阿弗诺尔只翻译了原著一半内容,但仍赢得了数百万名读者。
1991年《西游记》第一本法文全译本终于问世,由雷威安花费五年时间完成。这项在译者本人看来“艰巨而疯狂”的任务旨在更忠实、更完整地向公众展示这部“无与伦比的世界文学杰作的真面目”。该译本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个法译版本,2010年还由人民出版社以中法双语形式出版,共计六册。
《西游记》在中国常被作为青少年读物而改编推广,在法国也同样如此。雷吉·德拉日(Régis Delage)改编的《猴王》(Le Roi des singes, 1992)、帕斯卡尔·福里奥(Pascal Fauliot)改编的《美猴王史诗》(L’épopée du Roi Singe de Pascal, 2000)、塞尔维·德·马修西尤(Sylvie de Mathuisieulx)改编的《西游记》(Le Voyage vers l’Ouest, 2011)等虽然为适应阅读人群进行了简化处理,篇幅普遍较短,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仍吸引了无数法国年轻人。
跨媒介叙事与创意改编
进入21世纪后,戏剧、连环画、游戏、影视等媒介也成为承载《西游记》的重要方式。法国学界、文艺界正在采用新的代码、新的讲述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实现从一种语言转向另一种“语言”的创意转变。
《西游记》因其剧本设定、魔幻的打斗情节在世界游戏领域颇受欢迎。2019年一款以西游题材为创作灵感的法国联机游戏《非常英雄》横空出世,玩家可以扮演师徒四人中任一角色,被法国媒体称为“一场不羁的英雄约会”。这款游戏还融合了《疯狂原始人》《功夫熊猫》等时下流行元素,使冒险历程更加幽默和轻松,为玩家带来美妙独特的游戏体验。
2020年由斯特凡·梅尔希奥(Stéphane Melchior)绘制的连环画《猴王历险记》(Les aventures du roi singe)走进大众视野,伽利玛出版社至今已出版两卷,分别是《长生不老》《大闹天宫》,第三卷《骷髅女巫》在读者的千呼万唤中于2023年8月发行。画家从《西游记》汲取灵感,同时还引用了日本元素、印度元素等,比如圣斗士等,以栩栩如生的图像填补法国读者对东方文化的想象空间。
在法国,中国非遗艺术皮影戏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如小宛然剧院推出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与铁扇公主》《火焰山》,灯笼剧团推出的《火云洞》等为法国观众带去了独特的跨文化体验。
近年来中法文艺界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西游记》在法国的跨媒介传播。由中英法德四国共同制作、在巴黎夏特莱剧院连演18场且获得巨大成功的歌剧《西游记》(2007),中国视觉艺术家健一和法国知名漫画编剧莫方(Jean-David Morvan)合作的漫画《猴神》(2008),由蔡明亮执导、法国演员德尼·达旺主演的电影《西游》(2014)等都是中法交流互鉴的见证。
可以看出,近些年法国大众深度挖掘文化的多样性,有效利用媒介的多元性,巧妙借助学科的互补性,通过译介、改编、演绎等方式扩大了《西游记》在海外的影响。国内学界在加强文学译介的基础上,也应以跨媒介方式发挥文学更大的传播效力,实现经典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5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对策 | 灵活就业的规范与通畅需要进一步保障
新书推荐 | “步枪之王”AK47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