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教育不是培养“一维人”
▋随笔
只有被哲学拷问过的灵魂才能接受现实的全部。
原文 :教育不是培养一维人
作者 | 盐城工学院 邓 笛
图片 |网络
畸形的“一维人”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花了很多篇幅讨论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他指出,在教育中不能让青少年成为“一维性”的受害者。所谓一维性,指的是一种在一件事上非常出色,以至于在其他领域受到阻碍,得不到发展。他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告诉孩子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学习不是因为“有用”或“必要”,而是因为能解放思想,使灵魂高尚。他还强调:在学习“有用”的东西时,也不仅仅要学得它们实用性的一面,还要能在它们的引导下学习其他的东西。比如,学习绘画,不仅是为了画建筑图纸,或是在买卖设备时不受欺骗,而是要发展出观察美的能力。凡事只追求功利并不适合精神高尚和自由的人。
许多人为了“有用”而学习,恨不得每个专业、每个科目、每一节课和每一句话都立即能产生可认知的“有用性”。这些人无法将思想和想象力投射到更高级的层面,无法获得更有利的视角来审视生活,无法走出他们当下的那一小片世界。这些人总是用雷同的问题反复提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它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学了它我能赚更多的钱吗?他们似乎从未意识到,过好生活是一种好处,拥有心灵的平静和身体健康是一种好处,做一个好人是一种好处。
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强大的城邦国家,那里的人以尚武著称,他们把生产劳动交给奴隶,而自己则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军事活动中。他们从小就被训练成骁勇的斗士,战争、杀人与被杀成了他们唯一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生活,没有文化,没有艺术,只有对人性的扭曲。一旦武力优势丧失,他们一无是处,一触即溃,一败涂地。
亚里士多德说,即使是聪明能干的人也可能成为“一维性”的受害者,他们或许在某个方面非常出色,但是他们不会说话,不会办事,不会幽默,不会与别人相处。对于“一维人”来说,一切都是为了直接的实用目的,他们太功利了,不知道哲学和其他文明的影响需要时间才能在头脑中发芽和生长,不知道过于单一的才能会让一个人在情感和精神上发育迟缓。“一维人”在畸形发展中失去了生活中许多宝贵的东西,变得孤僻、偏执,甚至抑郁,有时候会造成致命的后果。
迪奥西普斯悲剧
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西库卢斯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为他的朋友和同伴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出席宴会的有两位年轻有为的勇士,一位是马其顿人科拉戈斯,另一位是雅典人迪奥西普斯。随着酒的流动和舌头的放松,两位勇士陷入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很快升级,最后科拉戈斯向迪奥西普斯发起决斗的挑战。后者接受了,亚历山大也表示同意。决斗之日,数千人聚集在一起观看,为自己喜欢的人助威,亚历山大更喜欢他的马其顿亲戚,而希腊城邦的男人们更喜欢迪奥西普斯。
科拉戈斯手执长矛,腰佩宝剑,身穿盔甲,而勇猛的迪奥西普斯光着上身,只在肚皮上抹了一层油,其他什么防护也没有,他的武器也只是一根棍子。科拉戈斯用长矛刺向他的对手,迪奥西普斯躲开了。然后,科拉戈斯再刺,迪奥西普斯再次躲开,并用他的棍子击断了科拉戈斯的矛头。当科拉戈斯丢开长矛,试图拔出他的宝剑时,迪奥西普斯一棍子把他击倒在地,并一脚踩在他的脖子上。然后,迪奥西普斯将手中的棍子高高举起,欢呼胜利。亚历山大示意停止比赛,他显然对自己的亲戚被迪奥西普斯打败而感到不快。
亚历山大的朝臣们捕捉到主子的心思,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迪奥西普斯的粉丝变成了他的催命鬼,一场针对迪奥西普斯的阴谋开始了。最终,有人指控迪奥西普斯偷窃,说从他吃饭坐的靠垫里发现了王宫的金杯。迪奥西普斯知道马其顿人在陷害他,目的是想让他丢脸,所以他在留给亚历山大的一张便条中诉说了他的清白之后自杀了。
迪奥西普斯接受这场决斗本身就不够明智,但更蠢的是他用自杀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不过是给了其他人一个嘲笑他的机会,说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已。
灵魂得到训练
迪奥西普斯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他的一维性。他对嫉妒和阴谋缺乏应有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虽然他的武功和军事能力极其出色,但他不具备从政治的和人性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只停留在表面,看不到本质,当然也就看不清亚历山大大帝的真实面貌。如果迪奥西普斯对道德哲学有所研究,就会有足够的智慧和心理武器来应对他的处境。由于他的一维性,他只能任由自己卷入恶毒的阴谋之中,并将这个阴谋视为个别小人的行为,做出了极不合理的回应。殊不知,只有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使命,也拥有深度思考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才能够从容面对人身攻击,解除危险,脱离困境。这不仅仅是智力问题,更多的是灵魂有没有得到训练的问题。只有被哲学拷问过的灵魂才能接受现实的全部。
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还指出,一维性教育只关心和重视目前有用的和能看到的东西,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知识而不重素质,从而培养不出具有伟大精神的真正自由的人。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未来有用的东西,现在未必有用,而且未来的东西现在也未必能看见,因此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教育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层面,还需要提供灵魂成长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哲学思想等营养,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会鼠目寸光,因小失大,以致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而不自知。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6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建言 | 老龄化社会,如何建设有力的养老护理员队伍
对策 | 数字赋能教育,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