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掌握“通用技能”是应对职业大转型的良方
▋关注
未来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更具流动性,不限于特定岗位和工作的“通用技能”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人们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原文:以通用技能因应职业大转型
作者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卢阳旭
图片 |网络
这是一个大转型时代,数字转型和社会转型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当下人们的就业状态,更塑造着未来社会的职业结构和工作方式。近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大量涌现,正在为大转型添加新的情节。一方面,很多人们熟悉的职业正在加速萎缩,相关就业人员面临迫切的技能更新和职业转型任务;另一方面,一大批新职业相继涌现、迅速成长,吸纳了规模庞大的就业人口。2022年发布的新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显示,在新增的158个新职业中,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就有97个,占比达61.4%。
理性看待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创造性破坏”技术革命展开的过程是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创立和扩散传播的过程,是一个现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被打破、新的产业和新职业不断涌现和发展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职业和技能“不香”了,很多人需要学习新技能、寻找新工作,其中不少人会面临职业流动能力和机会不足的问题,无法有效共享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红利。历史经验表明,在技术升级、产业和就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上述问题若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棘手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反噬技术-经济范式转型的空间和前景。正因如此,在过去二百多年的世界发展史中,关于技术进步和就业关系的讨论基本上都会伴随着技术发展而周期性的出现。近年来,这一讨论再度兴起,主要原因就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深度改造正在加速推进,其对职业结构、就业形态和工作状态的影响正在加速显现。
强化“通用技能”培养,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虽然在分析技术创新和就业关系时,当下的人们有比前人更丰富的数据和更好的分析方法与工具,但职业结构和就业形态转型从来都是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预测特定技术的就业损失或就业创造效应并不容易,也很难精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认为,相对而言,对未来就业形态和技能需求的预测可能更加容易,人们的共识度也要高得多。
研究普遍认为,未来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更具流动性,不限于特定岗位和工作的“通用技能”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人们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指出,高级认知技能(比如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社会行为技能(比如团队工作能力)以及有助于提高适应能力的技能(比如推理能力、自我效能)等“通用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在《教育和技术的竞赛》一书中指出,在20世纪的前四分之三,美国的教育提供了大量高技能劳动力,于是美国民众比较好地分享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收入不平等程度也有所下降。20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技术进步依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长依旧,但美国教育却输掉了与技术的赛跑,科技创新、就业创造和收入增长之间的美好关系也因此而无法持续。
提高劳动者的“通用技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捕捉新的就业机会,并以此获得共享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红利的机会,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自身可持续性的关键,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推动教育转型,着力加强“通用技能”培养,具体举措包括但远不限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儿童早期的营养、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为其未来获得高阶通用技能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探索更有利于通用技能培养的新型职业教育;三是着力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让受教育年限和教育质量的城乡差异有根本性的改观,为农村地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通用技能形成提供实质性帮助;四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等共同努力,解决农村地区、低收入家庭青少年在数字技术使用技能、网络素养等方面的“新型数字鸿沟”。最后,政府要支持学术界就科技创新与就业的关系,特别是智能时代职业结构、就业形态和技能需求开展系统的监测与研究,为推动形成与智能时代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研究支撑。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4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互鉴 | 《西游记》在法国经过了怎样的译介与改编?
职业女性如何对抗性别与年龄的双重压力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