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 | 高质量发展,少不得调查研究!
▋治国理政
人们在调研中对于客观问题的心态,要既不“装睡”,又不“打盹”,不捂盖子,不掩耳盗铃。“无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怕就怕对问题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结果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管涌演变为大塌方。”
原文:调查研究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作者 |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王 沛
图片 |网络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是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理论,而是直面问题、深入调研、在实践中发展的科学理论。“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通过新闻采访,调查了摩泽尔地区农民的收入生活状况,以客观的事实和充分的证据,揭露了资产阶级政府背离人民的官僚本质。为给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现实依据,恩格斯在旅居英国期间,历经21个月,走进工厂、矿山、农田,全面了解工人的生活、劳动、疾苦、斗争等情况,写下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证了英国工人阶级产生和发展的悲惨境遇,揭示了资本主义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的重要发力点。毛泽东强调,“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而“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1927年,面对党内外关于农民革命问题的质疑,毛泽东历时32天,实地考察了湖南五县,用鲜活真切的案例和扎实可靠的材料,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明了农民革命的必要性和进步性。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以问题为先导,在调研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又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福建工作期间,针对林权制度改革问题,习近平锚定“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四个关键问题,深入调研、多次论证,推出了切合实际、人民满意的改革措施,成为全国首个省级林改的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幸福,始终以问题为调研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开展调查研究应把握三条原则
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内在包含着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为切实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原则遵循。
一是“直面问题而不回避问题”。这考验着人们在调研中对于客观问题的心态,要既不“装睡”,又不“打盹”,不捂盖子,不掩耳盗铃。“无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怕就怕对问题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结果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管涌演变为大塌方。”因此,要在调研中提升正视问题的自觉性、攻坚克难的精气神和敢于担当的责任心。
二是“研究问题而不搁置问题”。要全面分析调研问题,查清问题背后的多重原因和关键症结,而不能束之高阁。这既要研究透彻浮在表面的冰山一角,做到一叶知秋,又要刨根问底研究冰山之下的部分,了解事物的全貌,避免管中窥豹。要坚持实字打头,注重样本采集广泛、形式具体多样、内容指向明确、方法科学实用,提高调研工作的有效性。对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或内部联系暴露不充分,暂时难以研究透彻的问题,要持续跟进研究,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三是“解决问题而不放过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最终落脚点是解决问题,而不能放任自流。认识好、解决好新问题老问题,要勤学善思、力学笃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本领。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主次难易,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既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又保持“日拱一卒”的力度,积小胜为大胜。
开展调查研究的“五字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这个“五字诀”为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引。
一是“求深”勿浅,深入基层。要根植理论“深”,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要求部署,提升调查研究的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立足选题“深”,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事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选好题、谋到位,把握调研选题的深度和高度。要推进调研“深”,深入一线、深入实践,深入田间地头、走进车间码头,广泛了解情况、全面梳理问题,向人民求教、向实践取经,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二是“求实”勿虚,实事求是。要合理制定方案,明确调研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方式方法、成果转化等,避免为调研而调研。要严实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多采取“四不两直”调研方式,真正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要改进调研方法,通过分领域开展座谈会、分主体走访面谈、多渠道征集意见等方式,掌握真实情况;同时,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自觉打开“话匣子”,也要察言观色,留意“弦外之音”,了解真实想法。
三是“求细”勿粗,枝叶关情。要明察暗访、多方求证,对问题整理筛选,把握问题的主干和全貌。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对典型案例“解剖麻雀”,推进以案促改、以案促教,对于苗头性问题,要以小见大、着眼长远,研判问题的发展趋势。要把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在“交换、比较、反复”中,把个人的零散的认知系统化,把粗浅的片面的意见深刻化。
四是“求准”勿偏,有的放矢。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并不是被问题牵着走,而是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吃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牛鼻子”,直击问题本质。要避免选择性调研,既关注“高楼大厦”,又留意“背阴胡同”,在精准上下功夫,在全面上见成效。要逐项梳理,建立问题清单,细化任务、明确责任,以清单化消除痛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
五是“求效”勿浮,切实可行。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最终要体现在为民解难题、提升服务人民质效上。要推进立行立改、马上就办,边调研情况、边解决问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整改成效,增进民生福祉。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推动调研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再转化为具体措施,形成以点带面之效。要加强监督反馈,通过督办清单、定期考核、专向督查、现场办公,对整改事项全程跟进、问责问效。同时,加强跟踪回访,让群众给整改落实打分,提高以调促改的实效,提升群众对调查研究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5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风景艺术中,蕴含着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密码 | 社会科学报
关注 | 掌握“通用技能”是应对职业大转型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