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人语 | 以“红色丝带”串联长三角一体化
▋社科人语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应以整体性视角,跨越行政区域界限重新梳理红色文化谱系,让红色文化放射出新时代光芒。
原文:跨区域重新梳理红色文化谱系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讲师 赵 原
图片 |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应以整体性视角,跨越行政区域界限重新梳理红色文化谱系,让红色文化放射出新时代光芒。
研究与实践对红色文化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红色文化研究以行政区为界,忽视了跨地域的内在联动性与一体性。比如,中共一大跨越了上海与浙江;江苏“雨花英烈精神”与上海“龙华英烈精神”既一脉相承又相互联系等。第二,三省一市自有红色文化研究方面成果较为密集,但以长三角红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还较少,缺乏对长三角红色文化谱系的梳理,限制了对红色文化内在联系及传播方面的深度开掘。第三,长三角红色文化联动多以文旅合作、联盟、共同体等形式出现,较多停留在产品、市场层面,合作机制亦不够完善,且红色文旅路线只是景点间的简单串联,体现不出长三角红色文化的互联性与一体性。因此,构建长三角红色文化谱系,可对红色文化一体化发展提供顶层设计思路。
建红色文化谱系
谱系梳理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这种方法自古即有。依据长三角的联动性,至少可以梳理出四条谱系,如革命人物活动谱系,其活动轨迹能揭示红色文化在长三角的传播,如陈独秀、蒋光慈、陈望道等。历史事件发生谱系,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空间揭示了长三角的密切联系,如五卅运动、新四军长三角抗战史、沙家浜革命故事等。遗址遗迹分布谱系,与典型遗址遗迹关联的地域能揭示红色文化在长三角的互动,如一大会址、金寨红军广场、龙华烈士纪念馆等。红色精神传承谱系,代表性红色精神的内涵与发展可揭示长三角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如红船精神、雨花英烈精神、大别山精神等。可以说,长三角红色文化谱系的梳理能够给长三角红色文旅、红色教育等方面一体化发展带来重要资料支撑,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
探一体化发展路径
结合谱系,长三角红色文化一体化发展便有迹可循、有路可走。首先是长三角红色文旅方面。红色文化谱系能够在厘清长三角红色文化复杂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以革命人物、历史事件、遗址遗迹、红色精神为线索的红色线路,如以党的诞生为线可设计一条从上海到浙江的红色文旅路线,以革命人物陈独秀为线可设计一条从安徽到上海的红色文旅线路,此外还有安徽与江苏的新四军故事线以及三省一市解放战争故事线等,如此可让红色旅游不仅仅停留在红色景点打卡层面,而是得到更有深度和内涵的发展。其次是长三角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方面。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教育需要依赖景观叙事(红色遗址历史)、语言叙事(红色故事讲述)和行为叙事(红色仪式体验)的融合。依据长三角红色文化谱系,充分发挥长三角红色文化场馆的联动,研究设计出跨区域、能串联的新式文化讲堂、研学旅行线路、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教材与教学方式等,加速长三角城市互动与发展,让长三角成为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示范地。最后是长三角红色文化品牌价值实现方面。在文化资本的符号经济时代,红色文化遗产无疑是值得深入挖掘和打造的文化资源。长三角作为创意产业聚集地,加强红色文物创意产品开发,促进红色文化与创意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完善业态发展支撑体系,能够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融合型红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塑造和推广长三角红色文化IP。总而言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研究好红色文化,着力发挥其在公共服务、社会教育、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能。
突破长三角行政区域限制进行谱系梳理与图谱绘制将会使红色文化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能,社会公众的感受度和认知度也会快速提升,可极大地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亦可有效推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0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 | 社会科学报
社科人语 | 当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