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助力文化遗产进社区 | 社会科学报

2023-08-15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创新设计助力文化遗产进社区 | 社会科学报

文化遗产与社区发展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近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编的《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2022)》发布。报告指出,我国已经拥有56项世界遗产,总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如何让人们看懂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考古和文博研究者面临的一个课题。

原文 :《创新设计助力文化遗产进社区》

作者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博士 季若辰

图片 |网络

笔者曾经在思考如何在圆明园内一处展架上策划一个关于海淀和圆明园历史的微展览时犯了难:在圆明园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场地上该如何组织展览叙事?关于海淀和圆明园的故事和素材数不胜数,应该向观众展示什么样的图片或文字?这件事情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让文化遗产走入社区空间、走进公众”的问题。

文化遗产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它有形或无形,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它的不同“分身”:它存在于展览空间内精心布置的各类展品和媒体中,让见证和代表文化遗产的器物、图片、影像等亲自向观众叙述;微信推送、视频平台允许感兴趣的观众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观看某类文化遗产和其背后的故事;甚至城市规划师在为城市策划功能时,早已为博物馆和美术馆、开放的城市展览空间留出了地块,供文化遗产的展陈空间、传播空间和服务空间使用。毫无疑问,文化遗产有充足的必要性向公众开放,在以上场景中的实施模式已经相对成熟。

而文化遗产与“社区”似乎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场景。一方面,在“社区”内出现的任何事物好像都应当是市井的、日常的,文化遗产的不同片段中究竟有多少是讲述出来后可以被大部分公众理解并觉得有所收获的?另一方面,将文化遗产引入“社区”空间听起来也足够有吸引力,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开头所述的实际项目中也一一浮现出来:如何选择适合社区受众的表现形式?如何选择适宜的展陈系统以适应社区空间的管理特点?如何在后续社区建设和空间营造的层面使文化遗产真正能“走进社区”?

笔者认为,负责搭建起文化遗产和社区之间桥梁的,就是创新设计。在社区空间内搭建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方式往往是张贴宣传海报的形式,但其中仍有许多可以被精细化策划的潜力:透过创新设计的介入,在文化遗产和社区间可以建立起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表现形式经过设计的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生活,经过设计的展出和空间营造形式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有助于活化社区内的微空间。创新设计语境下的“文化遗产进社区”不涉及晦涩高深的理论和学术讨论,而是平易近人但精细周全、以人为本的策划设计,在从文化遗产的转化与再表现、配套表现的产品筹划和设计,到后续的社区微空间营造,创新设计将助力每一个环节,融合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等学科,真正做到文化遗产和社区的“双向奔赴”。

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可以采用贴合公众生活、以场所作为叙事线索的思路。公众接触文化遗产不一定要通过具体的展品或详实的史料文字,相比起专业的历史知识和文献研究展示,公众更容易对与所在社区直接相关的空间、地域、传统历史产生兴趣:“我们居住的这一片区域原来发生过哪些历史事件?”“我们如今生活的城市面貌或景观布局过去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展品曾经是这个区域怎样的社会活动的见证者?”可以适当选取与社区所在区域历史贴合的素材,以旧照片档案、空间示意图、数字技术复原图等形式引导公众与自己熟知的场所和记忆产生共鸣,这就是内容生产的创新设计。

作为支撑内容展示的载体,展陈系统也需综合考虑外观、成本、易用性、可替换性等因素。一般的社区展板需要进行整版的排版设计和制作,制作完成后不便于进行信息的升级或替换,更换内容时需要将整张展板废弃,这也会造成较大浪费。展陈系统可以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就像“活字印刷”,将展陈的内容分成可以再利用的几种固定尺寸的模块,在现场组合成为完整的内容版面。笔者在圆明园春泽斋策划的微展览中,背板使用可以任意固定材料的PVC厚板作为打底模块,由不同尺寸的印有展陈素材的小尺寸薄板根据整齐美观的排版原则固定组成完整的展览内容,展出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更换其中任意部分,用于固定的所有连接件均可回收再利用,这便是展陈系统的创新设计。

有内容表现、内容展示两者作为基础,伴随着文化遗产展示的社区空间营造、居民共创便成为可能。文化遗产展示可以选取社区内公众喜爱的相聚场所,提高场所吸引力以增进社区集体共识和认同感;也可选择一处原本无人驻足的场所实施“空间活化”,以文化遗产作为内容质量的背书,结合创新设计后的内容表现和内容展示方法,让公众通过在展览中加入属于当代的、反映社区现状的创作参与到共创体系中,并辅以其他空间营造手段如设置城市家具、开辟活动空间等,以此吸引更多公众到访、使用、参与营造场所,这便是空间营造的创新设计。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864期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以零废弃社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 社会科学报

关注 | 柔性治理为社区治理提供创新路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a4a03f9f672eaa4cddb49ac78106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