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统计监测作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 社会科学报

2023-09-22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发挥统计监测作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 社会科学报

发挥统计监测作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 社会科学报

中国式现代化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统计监测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统计保障。

原文 :《以统计之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委书记、特聘教授 朱启贵

图片 |网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计是认识和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基础与手段。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统计监测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统计保障。

统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统计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统计监测是发挥统计监督职能的重要依据。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统计监测体系是新时代新征程统计监督职能的内在要求。第一,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第二,改进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制度。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支撑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制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第四,健全统计制度方法。为进一步提升统计监督效能,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我们必须深化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创新,增强统计工作科学性、权威性和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统计体系夯实数据基础。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统计监测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一是科学性。统计指标体系必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指标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中国式现代化。二是可操作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指标体系不能简单包含所有内容指标,而是要有所舍弃,尽量选择简明的关键性指标,确保指标的可操作性。三是可比性。保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时期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可比性。四是可获性。要兼顾统计数据来源的公共性和权威性,即所有数据尽可能是公开、连续的,如来自公开出版的年鉴或权威部门发布的报告。对于现行统计体系无法提供的数据,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获取。

中国式现代化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人口指标。包括总和生育率、人口自然增长率、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新生儿男女性别比、平均受教育年限、出生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国民体质合格率、城镇化率、人类发展指数、生活质量指数、幸福指数。

第二,共同富裕指标。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率、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地区发展差异系数、城乡发展差异系数、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镇调查失业率、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价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住户部门负债率。

第三,文明相协调指标。包括GDP增长率、单位面积GDP、人均GDP、创新性国家指数、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数、新型工业化指数、信息化指数、农业现代化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要素生产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自主知识产权专利费收入指标、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指数、教育经费占GDP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文化机构数量、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均知识产业增加值、社会文明程度指数、慈善捐助GDP比重、万人刑事案件发生率、文化软实力指数。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环境质量指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地表水达标率、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绿色GD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

第五,和平发展指标。包括公众安全感、国防支出占GDP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指数、国家安全指数、与邻国关系、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人数、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的资金、国际援助的资金、联合国会费缴纳率、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在世界银行认购的股份比例、军民融合发展指数、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出口全球占比、进口全球占比、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国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

中国式现代化统计监测指数的编制。由于每个指标仅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某个方面,难以全面监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和成效,因此,我们要在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编制监测指数,以全面综合监测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标无量纲化是实现信息综合集成的先决条件,各项指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之后才能进行加权合成综合指数。为了消除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及其数值的数量级间的悬殊差别所带来的影响,避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需要对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要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多目标规划原理,为每一项监测指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以满意值为上限,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第二,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主观赋权方法和客观赋权方法两类。主观赋权方法是根据主观价值判断来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包括专家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方法是将指标的数据通过数学或统计方法处理后获得权数的方法。为避免使用单一方法所产生的局限性,可将这两类赋权法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第三,指数的编制。用每个指标的权重对监测指标体系中相应指标无量纲化的数值进行加权平均,编制中国式现代化统计监测指数,从而综合监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效。指数值越大,建设成效越好。

完善统计制度方法

当前,我国统计制度方法还不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统计范围尚不能覆盖中国式现代化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存在统计数据有缺口、数据发布频率偏低、数据发布滞后等问题,满足不了新时代新征程统计监测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为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统计监测的数据基础,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统计制度方法完善与创新,持续推进国家统计数据和地方统计数据有效衔接,不断优化完善统计监测评价体系。

一是明确统计改革发展方向。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理解战略目标、任务和路径,明确数据需求与统计制度方法完善的领域与方向。

二是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统计分类标准。加强统计全面质量管理,推进统计规范化建设,夯实统计基层基础,持续推进国家统计数据和地方统计数据有效衔接,促进统计高质量发展。

三是完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梳理现行统计调查指标,查找数据缺口。改革现行统计调查制度,增加反映新发展格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的统计调查指标,建立健全配套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

四是推进“大数据+”统计发展。针对政府统计尚未实现有效信息捕捉的新经济领域,运用大数据技术获取移动电话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用于扩大统计监测范围;针对政府统计存在数据发布滞后和频率偏低的问题,运用大数据技术获取统计数据,支撑季度、月度监测评价,提高统计指标的发布频率与发布及时性;针对中国式现代化多维度数据处理难题、新产业新业态分类难题、指标评价与筛选难题,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方法、动态交互技术,进行统计分析与指标筛选。

五是创新关键领域统计制度方法。推进知识产权产品投资统计改革,建立数字经济核算制度方法,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新发展格局统计,推进服务业、全球化经济和社会资本统计核算。

六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核算。进一步完善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人口就业统计、居民消费和收支统计,建立健全民生福祉和代际核算,加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统计核算。

七是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挑战,诱发金融风险因素复杂化、多元化,部分金融领域风险持续聚集、隐患突出,金融风险相互交汇、相互叠加,大大提升了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处置难度。我国金融统计存在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统计范围不全、金融统计准则和计量标准不统一、跨境与跨市场风险传染监测手段缺乏等问题。为了保障金融安全,我国需要建立覆盖所有金融机构和所有金融业务在内的综合统计体系,实现金融统计高质量发展。完善金融统计法规制度,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机制,加强金融业综合统计设计。

八是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变革统计生产方式,打造统计数据采集报送、数据传输交换、数据存储管理、信息发布共享和统计行政管理平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统计工作全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云端化。

[本文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2021-01-07-00-02-E00127)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9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解析 | 统计性证据vs统计性歧视,如何界分?

时评 |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智库支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10584fd0f7dc108af5c5fb6f17bf4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