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移民史研究的新拓展 | 社会科学报

2023-08-22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20世纪移民史研究的新拓展 | 社会科学报

20世纪移民史研究的新拓展 | 社会科学报

读书

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移民,或即将成为移民。越是社会生产力及文明大发展的时代,人口迁移的频率也就越高。

原文:20世纪移民史研究的新拓展

作者 | 云南大学 周 妮

图片 |网络

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移民,或即将成为移民。越是社会生产力及文明大发展的时代,人口迁移的频率也就越高。1997年,葛剑雄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中国移民史》成为现当代中国移民史研究最系统、最完整的集大成之作。但是,六卷本在研究时段上止于民国初期,所述清末及民国内容均相当简略,未涉及20世纪中后期移民问题。为弥补这一缺憾,安介生等全面梳理史料,深入展开20世纪移民研究,最终完成《中国移民史第七卷:清末至20世纪末》(安介生、张根福、陈鹏飞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1),七卷本《中国移民史》才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移民通史。

凸现20世纪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

20世纪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移民规模最大,影响最复杂的时代,因此,当代移民史的撰写是一个艰苦的挑战。然而,第七卷对20世纪移民历史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可圈可点之处着实不少。

历史的前后继承与连接关系,可谓《中国移民史》第七卷的主线之一。首先,作者重视移民运动的连续性,对清前中期移民情况与当代人口发展均展开了研究,提出清前中期移民与20世纪初期移民历史的衔接、1949年前后移民过程的衔接是把握20世纪移民史全面性的两个特殊时段。强调1949年前后是20世纪中国人口状况发生巨变的时期,其时发生的一系列人口迁移运动甚至影响到当代中国人口分布及政治社会问题。

其次,作者注重时代特征与时代影响。一方面,将20世纪前半期移民运动分为“清朝末年及民国初期(1900—1930年)”“抗日战争期间与解放战争时期(1931—1949)”,20世纪后半期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9年)”“‘三年困难’时期及‘文革’时期(1959—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1980—2000年)”三个阶段,层次分明。另一方面,展现不同阶段的移民运动特征,指出政治体制变迁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及地理因素是影响移民运动出现不同阶段特征的重要因素。如同样是开发性移民,20世纪前半期移民东北运动,更多是传统时代农业移民的继续,其目的仍在于农业开发。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全面进入工业经济发展与现代文明社会进步的新阶段,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迁移的重大作用,人口迁移运动呈现出新的面貌,人口迁移类型也大为丰富。

最后,第七卷也努力突出时代特色。一是重视当时社会对移民问题的认知、政府在移民方面的激励措施,以及学术界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利用《盛京时报》等资料系统展开东北移民研究,提出社会舆论关于移民问题的认知对于推动一场移民运动的作用是巨大的。二是注重灾荒性移民运动研究,全面梳理20世纪20至30年代北方中国灾荒与难民发生情况,展示了灾荒性移民潮发生的客观历史背景。指出民国时期灾荒性移民潮的不同之处在于安置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即灾民不再象以往灾荒性移民潮发生时,政府强制阻止或武力干预,而是东北等待开发地区积极地招徕移民,从事荒地农业开发。三是从移民史角度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行全面客观的总结与分析,为重新理解这一运动提供了客观的视角。

总结与反思

20世纪移民运动的经验教训

移民历史的特征与规律总结,是《中国移民史》第七卷的又一个亮点。相较于20世纪之前的移民运动,20世纪中国移民运动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联系得更为紧密,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不同于以往的特殊性与衔接性,作者对此高度重视,通贯论列,新意迭出。

首先,作者对于移民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在力求全面、客观的基础上,将20世纪移民主要类型归纳为“边疆建设移民”“灾荒移民”“抗战移民”“特殊政治移民”“水库移民”“上山下乡移民”“城镇化移民”。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各种类型研究,对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水库移民的迁移起因、过程、时间、迁入地、迁出地详细数据进行分析,拓展了研究空间。对20世纪西部开发性移民、产业性移民(包括“三线建设”移民、工业化移民)、“上山下乡”移民等新出现的移民类型,以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将已有研究与地方文献所记录的内容,平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巧妙地将空间序列贯穿于整个移民历史研究,注重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研究。每个章节均分区域研究,既继承了《中国移民史》研究的空间分析传统,又是基于20世纪移民特殊性的一个创新。

其次,该卷作者极其注重移民立法与移民法制史的研究,并将其作为整部著作的一条“红线”。指出从清朝关于移民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变迁,到20世纪末关于单独工程(三峡工程)移民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度与实施,一方面勾勒出移民法制史在历史时期的延续与变迁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移民政策及法律法规对于移民所存在的重大影响。

最后,从“中外学术界移民法则研究”出发,作者总结出历史时期中国移民运动所具备的政治主导法则、人口密度及人口承载力决定移民法则、灾荒与移民法则、民族迁移法则、移民与文化区特征法则。以5个法则(规律)为依据,对20世纪移民运动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当代社会仍然存在的户籍管理制度与人口自由迁移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移民、国防建设需求下边疆移民等问题提出了学理性的思考。最终将学术性研究拉回到现实,突出了学术研究“经世致用”的特点。

当然,作为通史性著作,《中国移民史》第七卷难免存在缺陷与不足,一是在资料运用上,部分章节引用文献较为单一;二是部分专题及数据化研究存在缺陷;三是未对至今仍然存在的水库移民善后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未提出移民问题的政策性建议。

与经济高速发展及城镇化运动相关,今天的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大移民时代,城市发展与人口及外来移民问题、工业移民及其安置问题、城乡移民福利及后遗症等问题,仍是考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重大难题。作者特别强调这种移民趋势在20世纪末期远未达到其巅峰,只有谨慎观察,乐观其成,显示了作者实事求是的严肃治学态度。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5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以考古实证回应中华文明史重大命题 | 社会科学报

2022年世界移民报告:疫情和智能技术如何影响移民形势?| 社会科学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d6d079dc7af7c0d58caa09f68f5bb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