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影视作品“说假话” | 社会科学报

2023-07-30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警惕影视作品“说假话” | 社会科学报

影像

在一个崇尚娱乐的时代,在文化价值趋向多元的潮流中,作为理性的影像观者有必要擦亮双眼。

原文:警惕影像的策略性“编码”

作者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林生

图片 |网络

影像是价值观念传递的有效载体。在以战争为题材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美国往往把自己塑造为一个战争的“受害者”,利用影幕中夺目的战争烟火进行文化价值观的输出。理查德·麦特白在回忆美国的电影史时直接指出:“尽管娱乐业一直暗示它与政治无关,但人们的解释却时常构成对这种暗示的挑战和攻击,从而使争论本身不再局限于影片的含义而扩展为政治的争论,虽然有时对于影片的看法和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超越政治层面。”这种超越并非在叙事上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刻画战争对人的摧残来完成的。

营造“受害者”的悲惨境遇

影像对战争暴力的呈现,通过把暴力的内容进一步放大,营造了“受害者”的悲惨境遇,将暴力带来的死亡的方式和过程演绎得更加残酷。

从呈现形式来说,对“受害者”境遇的塑造集中体现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参战双方力量的对抗。电影《诺曼底登陆》被誉为史诗级的战争大片,数百架轰炸机,地面上尸体成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二是战争对人性的异化。长期处于战争中的人,不仅要经受暴力带来的负面情绪,也易出现精神疾病。《波斯语课》将故事的发生地对准集中营,它不仅讲述血淋淋的纳粹暴行,如纳粹对犹太人的肆意殴打、枪杀,也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人性与意志的扭曲和巨大的精神焦虑,影片中雷拓在梦中说所谓的波斯语,但是影片揭示的是“每个单词背后,都是一条逝去的生命;每行姓名之下,都是一场生存的博弈”。因此,反战电影通过战争的残酷,不仅反映战争对生命的伤害,更揭示对精神的异化。

精神异化是战争给人带来的巨大创伤,有甚者这种创伤比肉体的损伤更为严重,因为它很难治愈。《拆弹部队》中詹姆斯终于期满退役回国,在陪妻儿选择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时,眼神却流露出他的无所适从,在他的世界中拆弹成为唯一的生命本能。所以,他别无他法,只能回到战场上。在电影的最后,詹姆斯再次穿上那套拆弹服,嘴角有一丝微笑。也恰如影片一再强调的:“在战斗中狂飙突击往往能上瘾,强烈而且致命;因为战争就像是毒品。”

在此类反战电影中,是从一种人性观的视角直抵人类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情感需求。当反战电影以不同的方式阐释对日常生活的渴求和慨叹人性的毁灭之时,电影从道德情感维度所引发的战争反思和反战思想的张扬才真正得以完成。

观者在“编码”中成为其价值观的拥趸

“人性观”是美国好莱坞反战电影讲故事的传统“话术”。“‘我们共同的人性’这样的词句暗含一个公认的事实,即有很多我们称作人性的东西是所有人共有的——无论他是公爵还是清道夫,是学者还是野蛮人。”因此,展现人性、揭示人性,呈现人性与战争的关系,能让身处异域的观者感受到战场上美军在精神上经受的各种压力、不安与焦虑,会从自己的观影感受出发对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做出评判,进而忽略附加在其上的意识形态内容。或者说,美国反战电影中尽管展示和揭示了人性,但却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策略性“编码”,从而使得观者在“编码”中成为美国价值观的拥趸。

在霍尔看来,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实际上,媒介常常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生产相结合,成为了“帮助生产意见一致、直到认可的机构”。如此看来,媒体的产品必须符合一定的意识形态要求,将特殊的利益转换为普遍的利益,用部分的事实来代替全部的事实,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好莱坞大片已经沦为美国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争夺观众心智的战场。反战电影尽管以反思战争为名义,但是在反思战争和展示人性异化之下,以“受害者”的名义进行叙事,以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为包装,进行着美式价值观的输出。《盟约》影片从一开始奠定的基调就是:美国对阿富汗发动的战争是一场“世界警察”挺身而出、扫清“邪恶势力”的“正义之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战争暴力的残酷只不过是宣扬美式价值观的手段,影像中的战争越残酷,越能够增强影像的视觉冲击,淡化影像背后意识形态“编码”的意图,更好地获得占领人们心智的效果。

也恰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意识形态是电影的另一个语言系统,但常是经过伪装的语言”。在《拆弹部队》中,以詹姆斯为代表的美国兵解救了浑身绑满炸弹的伊拉克少年,美军俨然扮演成解救者的角色。但事实上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发动的,伊拉克的抵抗组织是美国发动战争的产物。在好莱坞反战电影中,很多影像故事是借用真实材料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在谎言的叙事中,侵略者与反侵略者的身份发生反转,侵略者成为救世主,反侵略者变成虐待狂,这种身份的转变使得“入侵有理”。所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会对美国意识形态进行各种包装,尽管自诩远离政治,但在实际的产业运作和内容制作上,它则与政治密切捆绑,甚至是主动靠拢政治。

当前,无疑是一个影像狂欢的时代。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以娱乐为导向,感官的感性愉悦、快感构成了大众对文化娱乐消费的主题。因此,在面对好莱坞影像的密集视觉轰炸之时,有必要高度警惕其娱乐化内容中暗含的意识形态传递。恰如费斯克所言:“作为一个概念,娱乐是意识形态化的,因为,它被用来证明这样一种话语实践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这种话语实践在追求观众数量的最大化与降低单位成本的同时,把自己作为中性的或非政治的、貌似合理(合法)的东西予以呈现……简言之,勿被诸如某些讨厌的东西‘不过是娱乐而已’的说法所蒙蔽。”因此,在一个崇尚娱乐的时代,在文化价值趋向多元的潮流中,作为理性的影像观者,有必要擦亮双眼。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3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影像 | 民族纪录片助力文化自信

医疗纪录片:对生命的影像书写,要警惕什么?| 社会科学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9702d7a39725e04ab089d9caff31c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