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制”的设计应以提升“学质”为目标 | 社会科学报

2023-10-19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学制”的设计应以提升“学质”为目标 | 社会科学报

“学制”的设计应以提升“学质”为目标 | 社会科学报

发表于上海

关注

近期,多所高校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有调查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124.25万,超过2013年研究生招生人数61.14万的二倍。适当延长学制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原文 :持续提升“学质” 建设教育强国

作者 |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宋 强

图片 |网络

近期,国内多所高校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学制与研究生读研期间的生活成本、科研规划、求职深造等密切相关,因此备受社会关注。某种程度上,适当延长学制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延长学制的关键在于持续提升“学质”,为建设教育强国培养高层次人才。最终,通过适合国情、校情、师生的弹性学制,回归培养人才的初心。

延长学制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延长研究生学制并非新生事物,但在当前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稳中求进的背景下,相关高校作出延长学制的决定,可以说是客观理性的选择,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较高,一般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对此持异议者较少。相对来说,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更加引人关注。硕士研究生如选择就业,则在年龄上属于适龄人群,处在就业创业的黄金年龄;如选择深造,则属于学术素养的奠基期和关键期。根据客观情况设定合理的学制,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术成长,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从全球研究生教育的格局来看,发达国家的“研究型硕士”学制普遍较短。通常来说,硕士阶段为美国1~3年、英国1~3年,法国2年,德国1~2年,日本2年。发达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大多为过渡性质,即为就业做好准备或取得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学位资格。硕士研究生在短期内要消化大量知识,完成诸多实践课程,学习压力较大,独立科学探究的时间较紧张。发达国家学制较短的现象是历史形成的。硕士研究生概念源起于西方,形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的初期,彼时“博士”和“硕士”并没有完全的分别,在拉丁语中都意指“具备教师资格”。15世纪以后,欧洲高等教育中才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二战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欧洲一些国家的硕士教育依然相当于本科教育的水平。

提升“学质”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研究生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提升“学质”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124.25万,超过2013年研究生招生人数61.14万的二倍。从宏观上来看,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研究生量的增长客观要求质的提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在借鉴各国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之路。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近代研究生培养制度经历了仿效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的发展轨迹,学制也为1至3年不等。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学制由建国初期的1~3年,到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的2年,再延长到1963年的“高教六十条”规定的“教师进修型研究生3年,在职研究生5年”。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在进行着学制的各项改革和学科专业目录的完善调整。我国已长期确立硕士学位是一个独立的学位阶段,高校无论是缩短学制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是延长学制保证“学质”,都是对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积极回应。

通过弹性学制回归培养人才的初心一是要回归提升“学质”的初心。近期相关高校延长学制的做法仍属于“弹性学制”的范畴,即使规定硕士3年、博士4年,也都允许在完成学分和论文的前提下提前一年毕业,这将有利于高校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选择。在硕士培养阶段,如果学制3年,那么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社会实践等各项安排就比较从容。由硕士到博士,招生人数呈金字塔型递减,即使我国效仿发达国家压缩学制为1~2年,也无法保证所有硕士研究生如愿考取或申请到国内外博士。在博士培养阶段,如果学制4年,则学生开题后可以有一年或更长的时间专心撰写学术期刊论文和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利用这一段宝贵时间回到学术本身来思考研究专业问题。

二是要回归尊重与保障人才成长的初心。“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在保证研究生科研和学术进步的同时,更要涵育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不懈奋斗的品质。不同研究生的家庭、就业、婚姻、经济等状况不尽相同,学制延长1到2年,对有些研究生的心态影响很大。实行弹性学制后,在研究生教育中要深入了解人才的秉性、人才的诉求、人才的奋斗、人才的失落,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创造让人才潜心研究的环境。最终,以海纳百川的广度、润物无声的温度、持之以恒的热度,高质量推进研究生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2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关注 | 弹性学制可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人才强国 | 研究生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250a2bbab9d739e33e3b06022ad87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