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得以让文化遗产“永生” | 社会科学报

2023-09-22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数字技术得以让文化遗产“永生” | 社会科学报

数字技术得以让文化遗产“永生” | 社会科学报

传承发展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当下数字化已成为焕活文化遗产、赋予其时代新意的最佳路径之一,因此,通过社会合力,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永续传承。

原文 :数字技术焕活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 铮/副院长 朴政安/硕士研究生

图片 |网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文物事业和产业的重视达到历史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习总书记再次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文化数千年一系,蕴藏着博大丰厚的文化资源。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共有世界遗产56项,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文化资源也为我国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挑战。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好、传播好、展示好我国的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政府各部门、文化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实现文化遗产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从传承和保护到弘扬和繁荣,是一条文明和文化存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文明的载体,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一旦损毁就很难复原,造成历史的“失忆”和文化的“断裂”。因此,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这22字方针进一步突出了文物工作的重要社会价值,向广大文博工作者和文物管理部门提出了长期面临的问题,即如何让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服务人民;如何协调文物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思路。文物数字化采集被认为是实现文化遗产永久性保存的可靠手段,即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对文物所蕴含的信息进行记录、建档,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永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数据记录过程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实践中,珍贵的立体文物主要采用成本较高的多图像三维建模,其它文物则主要采用环拍方式采集数据,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随着三维激光扫描、光栅投影扫描和摄影测量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数字化采集有望降本增效、简化操作流程,实现高效、高速、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

文化遗产数字化也推动了文化遗产数据的共享和高效利用。我国的文化体制决定了海量的文化资源大多数都集中在文化事业单位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存在较大断点。文化遗产数字化开辟了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创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通道,让高质丰富的数据资源以生产要素形式进入更多行业,扩大了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意识到开放数据在推动资源共享、服务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例如,2020年发改委、网信办、工信部与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化大数据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协同创新,健全数据流通体制机制,促进政企数据对接融合。

在这一进程中,科技同样为解决文化遗产数据开放共享中“实际利用率低、不敢共享”等问题作出贡献。例如,天津大学的研究团队重点关注数字文化遗产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利用及全流程版权保护。他们构建了敦煌壁画高质量图像数据集,初步开发了具有跨平台、跨硬件、跨系统等特性的智能计算引擎,以支撑目标检测、实例分割、图文协同多模态检索等智能分析需求。此外,他们设计并实现了区块链—数字水印联合的两级版权保护技术,对在线数据的使用提供随时跟踪追溯,对于离线数据提供版权识别功能,为数字版权提供了保障。

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智能探源

守护好本来,才能更好开拓未来。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强化对文化遗产存量破损的针对性修复与增量破损的前瞻性预防,结合传统文物保护技术,完成文物修复、保护和研究工作。多数情况下,文物遗迹发掘出土时已破损残缺,采用传统手工方法复原不仅操作难度大、修复周期长,而且可能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在秦始皇陵博物馆兵马俑的修复工作中,考古专家们在挖掘出陶片后,首先把每一个碎片通过三维扫描仪数字化,然后在计算机里面对所有数字化了的碎片进行计算,找出它们相邻的碎片,进行虚拟拼接,形成完整的兵马俑。完成虚拟对接后,再交由专业修复人员进行现实中的碎片拼接。这样就减少了陶片之间的碰撞,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类似地,在巴黎圣母院的重建中,艺术历史学家和历史建模师安德鲁·塔隆(Andrew Tallon)的研究,为重建巴黎圣母院带来了希望。他从2011年就已经开始对这座教堂进行数字化测量,到2015年,他保存的数据点超过10亿个,完整记录了屋顶框架的细节,生成的模型能够描述出巴黎圣母院最微小的细节,误差只有大约5毫米。这些数据为巴黎圣母院的精准再现和重建奠定了基础。

在助力文物修复的同时,数字技术也为文物提供了前瞻性保护防范措施。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对我国文物造成损害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在2021年汛期,河南、山西等地就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受损。文物防灾减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确保文物安全的长期任务。在一项佛光寺东大殿预防性保护研究中,研究团队针对佛光寺东大殿漏雨问题,为其安设了小型气象站进行环境气象监测,应用气象站和微环境监测设备对环境及建筑室内的温湿度进行监测。以往漏雨问题通常需要很久才能发现,有了渗漏监测就能及时看到气象数据的变化,分析不同气候对建筑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近日,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物修复领域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共同开展的“人机协同AI智能考古共创研发合作”项目中,文物考古专家以三星堆为试点,尝试通过人机协同AI智能的方式辅助文物修复工作。AI技术突破传统保护修复手段的局限性,以实现文物及其碎片信息采集、整理的智能化协同。在修复三星堆国宝级文物“兽托顶尊跪坐铜人像”的过程中,基于文献和专家指导,技术团队通过提取文物触面的几何特征信息,计算特征相似性从而得到拼接的匹配度数据指标,成功将两件器物拼接起来,再现国宝文物千年前的样貌。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籍文字识别领域也取得了进展。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即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是古籍数字化工作中常用的技术。它可以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印在或写在纸上的文字读取出来,存储在计算机中。根据识别内容,识别的难度会有所不同。比如仅识别阿拉伯数字,只需能识别出0—9,英文字母则需要识别26个字母,而中文识别则会高达数千个字符。因此,传统的ORC软件对中文的识别成功率不高。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深度学习被应用到OCR中,通过大规模数据集的训练,识别的准确率得到了质的提升。目前针对比较简单、规范、整齐的古籍,四川大学联合阿里巴巴达摩院共同研发的“汉典重光”OCR平台,用人工智能方法识别准确率已达97.5%,极大地提高了古籍识别工作的效率。

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体验消费的持续扩张与沉浸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文化遗产从传统线下、实体应用场景向云端线上、沉浸式场景转换提供了契机,数字化助力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

智能终端设备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文物的立体空间式展示,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展陈内容提供新手段。屏幕供应商京东方(BOE)依托其在半导体屏显产业上的优势,在文博领域尝试开拓不同的应用场景。在“百年百幅经典美术作品数字体验展”中,展览以BOE画屏数字艺术显示终端为载体,展出此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的作品。BOE画屏能够高度复刻艺术作品图像,让数字图像如真迹般细腻真实。与画屏相比,线上直播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已成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直播使非遗的展示和传播更加灵活多样,从而极大地提高非遗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可塑性。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冯石萍在抖音平台上展开剪纸教学,突破传统线下的展现方式,用更细致的表达、更聚焦的视角展现剪纸艺术。在直播间,粉丝能真正实现在线学习、拜师,与非遗传承人一起完成剪纸作品,实时互动和提问。

除了书画、古建筑或者是文物这一类实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呈现,对于无形的、声音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也至关重要。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学术指导下,腾讯游戏开展了中国传统器乐数字化保护项目,对曾侯乙编钟1:1复制件的音色采样,是复制件面世以来首次对其进行系统化、高标准、高品质、高精度的数字采样和还原。为了使作品贴近大众,扎根社会,项目还研发了“传统器乐数字化”微信小程序,用以向公众展示乐器、乐音、乐谱等专业知识。根据古琴减字谱以指法为核心的特点,尝试将谱字对应音高进行切片化呈现,为普及古琴记写方式、记写理路提供了新的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作为建设文化强国与科技强国的交叉领域,文化遗产数字化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各级文物部门和各个文博单位极为重视、积极推动的一项工作。政府部门在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2年5月两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是推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框架性、指导性文件,各省市自治区也积极出台政策响应。例如,为推动文化数字化,福建省印发《关于推进福建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完善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健全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动力机制,优化调整政府投入,提升科技支撑水平;陕西省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挖掘陕西文化时代价值,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沉浸式视频等将陕西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传播优秀文化。

2019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和科技部的支持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先后启动了36个项目,涉及来自全国文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200多个科研团队。从2020年开始,腾讯公司推出聚焦“文化科技融合”的“探元计划”,并在近两年聚焦“前沿科技+文化遗产”的前瞻性案例,通过公开征集评选创新前沿技术应用项目,为入围企业实打实地投入资金、技术、资源进行扶持、孵化和资源导入,推动创新技术应用和解决方案从试点性通向规模化发展,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路径,助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在推动多元主体共创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总而言之,数字化是焕活文化遗产、赋予其时代新意的最佳路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通过社会合力,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才能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永续传承,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9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数字化 | 新技术会让个体身份“消融”

关注 |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7cddd441e08dcc2f14d7b6b61b36b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