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智库支撑
▋时评
当前,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智库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原文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方向
作者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杨 颖
图片 |网络
当前,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智库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智力支撑。
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阐释的排头兵。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梳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历程,从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问题,发挥基础研究优势,注重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分析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的结合上把握规律,提出更高质量、实用管用的咨政建议。
当好中国式现代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传播者。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以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深层次的视角,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在国际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加强和改进国别与区域研究,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加强议题设置策划,引导国际社会参与研究讨论,着力打造彰显主体性、具有原创性、体现创新性的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国际引领力。
地方社科院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牢牢抓住调查研究这一重要法宝。对社科研究来说,调查研究是基本方法,也是地方社科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法宝。地方社科院智库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搞调研,坚持以求解思维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最终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深化对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努力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使“求解”的问题更“优解”。
坚持智库主攻方向持续深耕作业。《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要求,“社科院和党校行政学院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加强资源统筹整合,重点围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国情调研和决策咨询研究”。地方社科院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决策报告满足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所需是首要前提。地方社科院大多是按照小而全的学科设置的,相关研究仍然是以学科为导向。“与其备二之不精,不如精其一之为约”,地方社科院智库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自身优势确定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在特定的研究领域深耕细作、长期积累、苦练内功,努力开展“专、精、深”研究,做到技高一筹或独树一帜。地方社科院应该进一步精准选题,加强与党政部门交流合作,保持跟踪决策咨询的转化进展。
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基础理论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基,也是应用对策研究的源头。基础理论研究得越深,对策研究就越有思想高度,提出的建议就越高明、越管用。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提出的对策建议可能无法立长远、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有基础理论研究作支撑,应用对策研究就能够在“人所共知”之处提出不为常人所知的主张,在“人所不知”之处提出需要高度关注的新变化新特点。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9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智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独特力量 | 社会科学报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民间文化中,隐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