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人语 | 理清网络暴力综合治理的逻辑

2023-07-31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社科人语 | 理清网络暴力综合治理的逻辑

社科人语

网络暴力治理难固然与网络监管、网民素质、法律规制等问题密切相关,但现实性根源在于社会转型下的多元价值冲突、道德失范。

原文 :理清网络暴力综合治理的逻辑

作者 |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讲师 潘 俊

图片 |网络

近年来,网络暴力引发的社会事件时有发生,不仅侵害当事人名誉、隐私、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破坏网络空间秩序,还会损害网民的道德价值观,阻碍和谐社会的进程,容易对社会稳定造成系统性危害。网络暴力治理难固然与网络监管、网民素质、法律规制等问题密切相关,但现实性根源在于社会转型下的多元价值冲突、道德失范。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 《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惩治网暴的法律适用、诉讼程序,强调完善综合治理措施。当前,亟需理清网络暴力的治理逻辑,明确综合治理路径。

尊重价值多样化,引导价值主流化发展。网络暴力是多种价值观冲突的直接体现,往往触犯到传统价值观的底线。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价值观越发多样化。稳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在多样化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中寻求平衡,形成以价值认同为主的多样化价值共存局面。主流媒体应当在多样化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在抵制网络暴力中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舆论导向,积极回应、强化叙事、提升语言表达可信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制同向同行。网络暴力不仅冲破道德底线,更践踏法律红线。治理网络暴力,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制必须两手抓。一是强化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将网络伦理教育作为全民必修课,纳入在校学生学习内容,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意识,对自身网络言行持有慎重之心,合力扭转网络暴力群体错误的道德观。二是加强现有法律在网络暴力事件中的适用性,增设相应条款,健全网络暴力治理的政府权责、平台权责、公民权责,理顺民事、刑事、行政等法律责任的界限和联系,提升法律治理的精准度、集中度,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与引导功能。

平衡言论自由与言论限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社会,必须注意把控言论边界,保护权利边界。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维护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人群的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严厉打击“暴力即暴利”,避免言论自由被流量规则、平台算法等商业利益裹挟。探索网暴信息分类、分级,构建阶梯式精准治理,避免打击范围泛化。基于信息内容、危害程度、扩散范围等因素,区分严重网暴信息、一般网暴信息、疑似网暴信息,分别采取追踪上报、删除、警示等不同处置模式。

系统治理与重点突破。治理网络暴力是场攻坚战,不可一蹴而就。根除网络暴力,关键在于做好全环节、多主体的系统性管理,形成事前预防治理、事中监管治理以及事后追责治理的全链条闭环治理机制。在系统治理基础上,加强整治针对未成年人、妇女等重点群体以及涉及财产、阶层、性别等舆论分化程度高的公共事件议题的网络暴力,发布一批典型案例,探索网络暴力的司法处置规则。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3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反思网络暴力的边界之惑与治理之困 | 社会科学报

关注 | 治理网络暴力,还需加快法律步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2c1e21acdfce00bf2add78b6ef1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