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由城及乡开启韧性建设

2023-09-12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乡村振兴 | 由城及乡开启韧性建设

乡村振兴 | 由城及乡开启韧性建设

乡村振兴

面对自然灾害,城市和周围乡村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

原文:提升韧性乡村建设的具体路径

作者 |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科研处 吕明晓

图片 |网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今年7月底8月初,华北、东北等地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更加凸显韧性乡村建设的重要性。韧性乡村是相对于韧性城市而言的,韧性城市在城市应对极端气候、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韧性乡村建设应当被纳入乡村振兴总体布局,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由城及乡加快开启韧性乡村建设,城乡一体系统规划韧性乡村建设,城乡错位互补优化韧性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全面提升韧性乡村建设,全覆盖、全领域、全天候、全链条推进韧性乡村建设。

由城及乡加快开启韧性乡村建设

韧性是在外力作用下形变之后的复原能力,早先见于机械工程、生态环境领域,后引申到社会科学领域,被界定为系统在不改变自身基本状况的前提下,对干扰、冲击或不确定性因素的抵抗、吸收、适应和恢复能力。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将“韧性”概念引入城市与防灾领域,在全球掀起了韧性城市规划和实践的新浪潮。2016年联合国公布的《新城市议程》提出城市的发展愿景:“可以在韧性和永续的城市和人类社区定居、生产,并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繁荣。”韧性理念于2012年被引入我国,2015年和2016年,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公布两批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7年国家地震局在全国层面上提出“韧性城市”建设。2018年,北京市编制了《北京韧性城市规划纲要》,成为全国首个从“韧性城市”角度编制城市总规的城市。2020年,“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相对于韧性城市的顶层设计、资金投入、地方实践与发展成果,韧性乡村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迫切需要强化韧性乡村建设的理念与共识,统筹农业农村、水利、交通、规划和自然资源、民政、应急管理等资源,出台韧性乡村建设规划,在乡村振兴中开启韧性乡村建设,弥补韧性乡村建设起步晚、底子薄、缺口大的不足。

城乡一体系统规划韧性乡村建设

在韧性城市发展的理论、规划和实践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是:乡村及其资源、生态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持和保障要素。但这并非最优且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观点。第一,乡村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变量因素,提升周边乡村韧性显然有利于城市韧性建设水平;反之,只建设韧性城市而忽视周围,特别是上下游的乡村,韧性城市在排涝、泄洪、防尘、拥堵、物资保供等方面就会变得脆弱。第二,由于韧性建设的共通性以及治理对象的同一性,城市韧性建设不仅可以直接惠及周边乡村韧性建设,而且能带动推动乡村韧性发展。第三,从城乡演化看,由于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不断吸纳周边乡村融入,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边界不断模糊,率先启动韧性乡村建设有助于城市韧性迅速拓展并形成体系,特别是地下网管建设在规划时应当根据地势地形进行布局,并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划。第四,系统推进韧性城市和韧性乡村建设,有利于优化城市治理和乡村治理,有利于标准和端口的一致性,确保政令畅通和执行力提升,有效应对极端灾害。总而言之,应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贯穿韧性城市和韧性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系统谋划,统筹规划,以韧性城乡建设提升韧性城市建设的效益。

城乡错位互补优化韧性乡村建设

面对自然灾害,城市和周围乡村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城乡安全首先应当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安全不能建立在损害乡村安全的基础之上。在预设目标上,城市和乡村没有优劣、先后之分,不得不取舍之时应当一体、科学、统筹地判断并提出处置方案。城市的特点是人群多而密集、基础设置完善、人才密集、财富集中、可动员资源丰富、政治和社会组织力强、相互依赖多,乡村的特点是人口多而分散、基础设置弱、能源及机器设备等资源少、生态屏障强、空气流通快、自洁自净能力强、易疏散、惯于自给自足。韧性城市应当发挥先发优势,在规划、设施设备、信息系统、能源、资金、技术、智库、社会组织等方面对韧性乡村建设予以支持。韧性乡村在疏导疏散、粮油蔬菜保供、水资源供给、洪涝泄洪等方面强化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持。韧性城市和韧性乡村只有发挥优势、补齐各自短板、互为支撑保障,才能更好地提升韧性能级、维护城乡安全。

城乡融合全面提升韧性乡村建设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对于韧性乡村建设是一个非常利好的契机。一是有助于缓解人、地、钱等基本资源要素主要由农村流向城市的问题,增强韧性乡村建设的资源基础;二是有助于联通城乡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增强韧性乡村建设的基础;三是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韧性乡村建设的支撑体系;四是结合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方案,推动韧性城乡一体化发展;五是一体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提升乡村基层政府数字化管理能力,赋能韧性乡村建设数智化管理和高效治理,推动韧性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8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乡村振兴 | 从乡土文化中吸取善治资源

人口外流背景下,乡村治理难题如何破解?| 社会科学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6e933fee0229cd3ed3689fad40a6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