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 | 数字赋能教育,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新动力

2023-09-19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对策 | 数字赋能教育,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新动力

对策 | 数字赋能教育,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新动力

关注

数字赋能教育是践行“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与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新动力。

原文 :数字赋能:助推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

作者 | 武汉东湖学院 陈畅东/副教授 于凤静/特聘教授

图片 |网络

留守儿童社会化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留守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媒介等方面的教育与熏陶下,习得外部情感规范、价值标准、特殊技能并内化于个人行动的过程,是留守儿童成长为成熟社会成员的必经阶段。2023年4月,国家统计局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编写的《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发布,显示全国留守儿童约有6693万人。关爱、保护留守儿童一直是我国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然而,留守儿童面临着“重要他人”缺位的客观现实,虽然受到各方主体的关爱与保护,但依然存在着“家庭、学校、媒体”三方社会化原动力不足的问题。第一,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弱化。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身体分离,日常陪伴缺失,一方面造成情感割裂,言传身教功能不足;另一方面则带来残缺且不稳定的家庭情感氛围。第二,学校补位的社会化效果不足。留守儿童所处区域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软硬件条件与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教育理念和能力有限。第三,媒体熏陶的社会化作用异化。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副教授课题组调查发现,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长辈手机。留守儿童沉迷于短视频、网络游戏,接触到大量质量参差不齐且超越其年龄、心智与生活处境的娱乐化、成人式、虚空性信息与思想,催生出暴富、享乐、拜金、自我等负面观念,而长时间沉迷网络又进一步造成孤僻、自闭、冷漠的性格。  

当今的智能化时代,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将人类推向“数字化生存”新境界,也驱动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变革。2022年3月,国务院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数字赋能教育是践行“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与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新动力。一是数字技术可以创造生活化、场景化的虚拟时空场域,诸如山东省临朐县的“智守护·爱陪伴”平台,实现“重要他人”跨越时空障碍的虚拟在场,为孩子提供数字陪伴,提高互动频次与深度,增强社会化示范与教育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陪伴缺失”与“情感割裂”的负面效应。二是数字技术为学校提供了便捷、准确、全面了解留守儿童思想、性格、情感与行为状态的渠道,通过诸如江西省鹰潭市的“童心港湾”心理咨询机器人和浙江省开化县的“爱心慧”终端,教师可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联合各方主体协同开展关爱服务与救助保护工作。蓬勃发展的智慧教育系统、数字公共服务普惠活动也推动社会化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强化学校在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补位作用。三是数字技术为留守儿童提供专门的内容资源、互动服务与网络社区。留守儿童可以在沉浸式、互动性、趣味性虚拟情境中,系统接受学校、政府、公益组织提供的优质社会化资源,寻求健康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形成积极的社会化效果。  

基于快速推进的数字化生存境界和逐步形成的数字教育生态,数字技术将成为突破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瓶颈的重要力量,恢复并强化家庭、学校、媒体在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原动力。数字赋能是多方主体遵循留守儿童成长规律与社会化需求、教育逻辑与育人原则协同作用的结果,可从以下几方面推动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

第一,打造普惠性的数字教育云平台。数字技术聚合发力,在拟真性、沉浸式、互动化场景中完成对常规文字、图片、影音等内容资源的数字转化、叙事重构与生动再现,给留守儿童提供跨时空的多样性与趣味性资源,满足其社会交往、消遣娱乐、文化学习、技能训练的需求,潜移默化地达到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目的。政府部门可以立足于“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和“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宏观战略,针对留守儿童情感规范、价值标准、特殊技能三方面的社会化发展需求,特殊的年龄、处境特征,以及面临的家庭教育弱化、学校补位不足、媒体熏陶异化问题,设立“留守儿童数字教育云平台项目”,组织专业人才或委托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等进行项目研究、设计与建设工作。这在网络空间中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专门的数字平台,由学校组织留守儿童认知、学习和使用平台,保证留守儿童接受优质社会化资源,参与健康的社交互动。

第二,提供精准性的数字守护智慧终端。智慧终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等数字技术,在虚拟场景中带来便捷的跨时空亲代同场效应,在终端平台精准搜集、计算、呈现留守儿童社会化数据信息,在互动平台提供圈层性的社交、学习、娱乐服务,恢复并强化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三方原动力。基层政府、学校要积极打造精准性的数字守护智慧终端,内在数字系统要提供亲情连线、虚拟场景互动、健康测评、个人档案、互动平台、数字娱乐项目与学习资源等;外在硬件设备则要覆盖学校、家庭等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刷脸即可登录使用。留守儿童获得多样化的数字服务,从家庭、学校获取更好的社会化支持,教师、家长也能够及时了解儿童社会化发展状态,进行有效的干预,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三,建构互联式的数字信息融通与处置体系。数字技术在推动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呈现出诸多价值,但在打造教育云平台和智慧终端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陷入“技术崇拜”“技术万能”的误区。项目主体还要调动家庭、学校、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围绕着数字服务建构互联式的数字信息融通与处置体系。根据服务主体角色、能力、分布特征,为其安排一定数量留守儿童的对接服务任务,在数字平台上引导、帮助、提醒留守儿童体验数字服务,观察留守儿童社会化状态,遵循预设的自下而上的信息传达机制,与关联主体展开信息即时传达与融通共享活动,尤其是发现监护缺失、欺凌暴力、失学辍学、沉溺网络、孤僻极端等行为异常信息,便强制报告、立即会商与快速干预。

第四,开展针对性的数字素养教育工作。数字素养包括数字思维、数字意识、数字获取、数字使用、数字交互、数字社会责任、数字安全、数字伦理等内容,是个体正确选择和使用数字服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留守儿童是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认知与判断能力有限,实现数字赋能社会化发展的目的,则还有赖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字素养教育工作。也即是要培养留守儿童正确选择和应用数字终端、系统、项目、功能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能力,适度使用网络游戏、短视频、影音节目、社交媒体的自控素质,正确识别虚假、负面、危险信息的能力,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隐私安全、系统安全与设备安全的意识,以及在网络上遵纪守法、言行谨慎、传播正能量、拒绝网络暴力的素质等。留守儿童由此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正确、高效使用数字服务,顺利完成社会化。

【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依托手机社交功能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对策研究”(21SKGH244)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9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关注 |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智能手机能帮上忙!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数字赋能与数字不平等之张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5b035d8fd1e00048d9a582d5a5d3b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