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9 16:24发表于福建
▋关注
近日,人民网发布《2023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名单》,公布了10个年度案例和20个推荐案例。其中“长春市:创新开展党建引领‘幸福小区’创建活动积极开辟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崭新路径”“绍兴市柯桥区:融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执法改革新样板”等入选年度案例。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系统地推动社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治理,才能让城市、社区成为人民群众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原文:以零废弃社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 | 山东大学 黄 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原 珂
图片 |网络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是当今全球诸多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 如何减少城市垃圾排放,探索生活垃圾的有效回收利用方式,是城市生态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零废弃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推动了固体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治理的社会参与式变革。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于2019年发布了 “智慧减废城市运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将无废城市作为国家战略。在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将深圳等11个城市与雄安新区等5个地区纳入试点。
零废弃城市美好愿景的实现需要落脚社区,零废弃社区的建设是实现零废弃城市建设的基础与保障。2022年,北京、深圳、青岛和成都的4个社区入围联合国开发署首批零废弃社区示范项目,标志着我国零废弃社区建设的试点性改革开启。在示范项目运行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效总结与推广项目试点经验,谨防试点搁浅与工作机制的碎片化、短期化等一系列问题,以期形成可持续的治理路径,生成长效与可复制的工作模式。在实践中,零废弃社区的可持续治理路径需要探索情感治理、技术治理、能力治理与意愿治理的有效结合。
首先,要增强地方政府的情感治理能力。深圳市政府通过建设蒲公英垃圾分类体验园来践行情感治理新路径。垃圾分类体验园真正让居民体会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增强了城市归属感与荣誉感。同时,体验园的建设过程也为市民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互动提供了契机,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与回应力。零废社区建设中的情感治理实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街道层面,要注重日常生活中与居民的情感关系维系,为零废弃社区政策的执行构建支撑性的社会网络。 二是对于区级政府来说,要增强回应性与透明性,增强零废社区政策的政府公信力。 三是对于市级政府来说,要探索零废社区的情感治理策略,在全市形成引导性、沉浸式的城市情感治理氛围,旨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零废弃市民文化,使得垃圾回收利用成为潜移默化的市民行为准则。
其次,要有效引导市场方的技术治理指向。这意味着政府需要引导资本参与社区治理,规制市场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行为,从而使得市场成为零废社区建设的有力技术支撑。在成都的零废弃社区建设中,政府对企业的有效参与进行了探索。在中粮四川可口可乐公司、渝江饭店等企业的支持下,资金得以下沉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市民垃圾治理科普活动。同时,通过与北京宏远第一太平戴维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与北京赛特现代城分公司等一系列公司合作,将北京零废社区的建设模式引入成都。在成都零废社区的建设中,有效的企业参与得益于党建对于市场主体的引领作用。同时,通过开展企业教育、建设信用名单等“推拉并举”的方式,增强企业在垃圾治理中的社会责任感。
再次,培育社会组织的能力治理技巧。零废社区的建设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市民教育与居民动员中的作用。自前门街道草厂七条13号院被选定为北京市东城区首个“零废弃循环小院”试点以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专业社工便进入社区,通过开展定期性、多样化的参与性活动,激发居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热情,提升其回收利用垃圾的能力。专业性社会组织所开展的市民教育应注重对象群体的内在差异性,要在摸清社区居民社会构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与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展开具有清晰指向性的市民教育活动,避免盲目性的跨社区、跨群体的“复制粘贴”。此外,垃圾治理类社会组织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与专业素养,在日常工作开展中成为兼具市场敏锐性、政策洞悉力与居民亲善力的学习型组织。
最后,激励居民的意愿治理动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与垃圾治理是一种基于主观意愿的行为。这种“意愿治理”有别于市场方经济驱动型参与以及社会组织的专业型参与,需要以动机培育为抓手,激励居民的参与行为。在这方面,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大北曲西社区探索了一系列动员居民的方式。例如,通过党员带头的行为“引领式”激励方式,以模范效应感染普通居民参与零废社区治理。社区还采取以开展社区教育为核心的“推动式”激励方式,使得环境保护、低碳生活内化为居民个人的行为准则。此外,社区探索“撬动式”的居民动员方式,开展学校与街道、社区及驻区单位的合作治理,以儿童参与带动家庭与社会参与零废社区建设。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2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关注 | 柔性治理为社区治理提供创新路径
不断探索建设幸福智慧社区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