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愿将洗净贪污胆:重庆石刻中的廉政文献

2023-10-12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文史 | 愿将洗净贪污胆:重庆石刻中的廉政文献

文史 | 愿将洗净贪污胆:重庆石刻中的廉政文献

历史星空

2022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厚植廉洁奉公文化基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

原文 :《重庆石刻中一则珍贵的廉政材料》

作者 |长江师范学院 阿运锋 熊丹丹

图片 |网络

在研究重庆石刻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丰都龙脊石有一则明代武科举子黄光国的题记,诗作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魄力,表达了对贪官、奸臣的痛恨之情。  

题记铭文:

天造江心一片石,往来何故多留题?

愿将洗净贪污胆,压碎奸臣骨似泥。

武科举子斌全黄光国书于崇祯庚辰春日吉旦

题刻的时代背景

根据落款,题刻时间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春日。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从纪年上说,这一年是明崇祯十三年,是大清崇德五年——关外的满族统治者皇太极早在1636年已经改国号为“大清”。这一年,灾荒不断,江南地区苏州、松江、湖州等府发洪水,蒲州府(今山西省永济市)大饥荒,草木树皮被吃光后,人们易子相食;同时,山东沂州发生蝗灾,赤地千里,物价飞腾,父子相食,尸骸遍野,灾后春疫,又雪上加霜,哀鸿遍野,惨不忍睹,民不聊生。这一年,因为大明王朝政治腐败,农民起义如野火燎原。上一年九月张献忠已经在谷城(湖北襄樊)再次揭竿而起,李自成从陕西商洛起义。崇祯帝派官军四处镇压叛乱,有影响的事件是二月份明朝将领左良玉、郑崇俭等与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在太平县玛瑙山的大战,张献忠大败。玛瑙山在今四川万源市北七十里,与陕西接界。张献忠之后率军入川,李自成此时进入河南,饥民一呼百应,势如星火燎原。是年五月初三日,另一支农民军三十六营主要首领罗汝才与石柱女将秦良玉在雒门、百子溪对阵,秦良玉与杨茂选联合击败了罗汝才。七月中旬,罗汝才与明总兵孙应元等大战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之丰邑坪,罗汝才大败,率军逃往巫山,试图与已经攻下四川绵州、泸州等地的张献忠会合。这是后来四川数年间大乱、张献忠屠川的序幕。

这一年,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与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多次短兵相接,清军对关内虎视眈眈,“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形势云诡波谲。

武科举子黄光国题诗的这一年,距离1644年明王朝灭亡、清王朝取而代之只有4年。

武科举子的胆色

题写者是明代崇祯年间武科举子黄光国,斌全是他的字。黄光国的生平资料,遍检史书,并未发现相关记载,他自署“武科举子”。在科举时代,武科是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武举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新唐书·选举志上》:“长安二年,始制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明代中期有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武乡试三年举行一次,武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但是是在京城举行的武科考试。《续文献通考·选举六》:“(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定武会试进士额以百名为率。”录取名额全国共100名。《清会典·兵部十·武库清吏司》:“凡武试,曰马科,曰步射,曰技勇,皆试于外场;曰武经,则于内场试焉。”这是说清代武举考试分“外场”“内场”,“外场”科目考马箭、步箭、弓、刀、石,“内场”科目主要考武经,即军事理论。武举考试等级从低到高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相应的身份是童生、生员、举人、进士,名目与文科对应。

“武科举子”表明黄光国还没有功名,只是一个武学生。诗的前两句写丰都龙脊石位于江心,来往游观的人很多,游览者兴之所至,留题纪年,于是龙脊石上留下众多题刻。

“往来何故多留题?”那么,自己为什么要留题呢?设问。作答:“愿将洗净贪污胆,压碎奸臣骨似泥。”这两句笔力千钧,声如洪钟,振聋发聩,令人惊奇,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作者直抒胸臆,说写诗留题是为了揪出那些腐败官员贪污的贼胆,用江水帮他们洗干净;是为了攫住奸臣,把他们的骨头压碎碾成泥!一“洗净”,一“压碎”,把百姓对“贪污”“奸臣”的痛恨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贪污”的人都是胆大包天的,“奸臣”都是弄权以欺上瞒下、一身媚骨、不管百姓死活的,黄光国伸出大手,揪出腐败官员胆、攫住奸臣骨,要将之洗净、压碎,这两句诗掷地有声,让我们感受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魄力,感受到贪污腐败、奸臣被惩处的快意,对那些有贪污之心、有弄权之意的人来说,这两句诗极具震慑力!

唐许浑《正元》诗中有一句“千官共削奸臣迹”,这是人们对官员廉洁从政的一种殷切期望。而丰都龙脊石上黄光国的这首诗写出了武科举子的胆色,读其诗,想象其为人,形象跃然纸上。他替百姓道出了渴望吏治清明的心声,诗句铿锵有力,字有千钧之力,朗诵时声色并出!黄光国丰都龙脊石诗刻是重庆石刻文献中一则珍贵的廉政文化材料。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庆石刻文献总集元数据整理研究”(18XZW012)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1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文史 | 也谈马锡五的审判方式

文史 | 徐赓陛的“虎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39c317f8b413254f749e54cabb102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