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宏观政策要兼顾周期与结构
▋时评
疫后复苏和一般的经济周期不同,它对短期的经济周期特征有影响,并且有长远的结构性影响。
原文:宏观政策要兼顾周期与结构
作者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彭文生
图片 |网络
疫后复苏和一般的经济周期不同,它对短期的经济周期特征有影响,并且有长远的结构性影响。因此,需从周期和结构两个视角出发。第一,从周期视角来看,疫后复苏与传统的经济周期不同。传统经济周期一般是投资驱动或投资拉动的,消费相对比较稳定,消费的周期特征不明显。投资活动本身具有顺周期性,但不论是中国还是发达国家,投资加上库存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载体,例如,地方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以前的周期特征是,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放松的驱动下,投资上升会带来就业上升、收入上升、消费上升,而后是通胀、价格上升,最后导致政策紧缩,这是传统周期的顺序。
这一轮经济周期复苏表现为消费带动投资。这一次复苏和传统的经济周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消费先行。随着疫后放开限制,消费自主反弹。因此,这一轮经济周期复苏表现为消费带动投资,再带动就业、收入、消费和物价。中国经济处在第一阶段的疫后消费复苏,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自主反弹,服务业复苏是主要的载体,主要来源于放开后旅行、餐饮服务业消费的反弹。
消费反弹需要有收入增长,否则短期的消费反弹不可持续,而收入增长需要靠就业的增长。相应的,就业上升需要经济活力提升,最终落脚点是传统的经济周期投资。投资方面,真正具备逆周期特征的是基建投资,以及政策驱动下地方政府的其他投资,但目前这一部分对经济的贡献力度仍不及此前的经济周期。从中期的角度而言,思考未来复苏的持续性和高度,仍需要回到传统的经济周期。
从结构性来看,疫情以后有两个传统的问题需要重视。一是收入差距,中低收入阶层,尤其是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比较慢。我国应对疫情的重要措施是信贷扩张,这意味着债务水平上升。今年以来,信贷扩张较快,这有助于缓解债务问题,但整体债务负担对于投资乃至未来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仍是一个限制因素。疫情三年期间地缘政治方面的转变,表现为非经济因素、产业链调整和其他国家政策转变对中国产业的影响。这个新问题的最根本含义是我国经济更要靠内需,即消费和投资。
思考宏观政策要把周期和结构结合起来。有观点倾向于把周期和结构对立起来,认为促进周期复苏和短期增长的政策,可能要以牺牲中长期的可持续性为代价,例如,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反而带来债务等问题。所以,前面关于传统经济周期的讨论并非说我们应该回归到传统、牺牲长期可持续性的政策模式。相反的,有一些政策能够将周期复苏和长远的经济结构调整统一起来,这要求宏观政策做到从投资转向消费,从金融转向财政。
一是如何平衡金融稳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较慢并非源于通胀压力,而是面临着如何平衡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问题。这意味着,接下来中国不能简单依靠企业和家庭债务扩张来促进增长。可着手增加政府债务,即通过财政扩张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可通过财政扩张来缓解当前的债务问题,从而把维持金融稳定和促进短期经济增长统一起来。
二是收入、消费、就业的问题。如果出口和投资的提升空间有限,那么消费也很难得到提升。因此,首先应关注如何促进收入和就业的增长,财政在这些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尤其是低收入人群,他们的收入、资产负债表在疫情期间受到较大冲击,财政可考虑给予相应的帮助。财政可发挥的功能还有很多,例如,将财政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结合起来,以此促进生育,改善教育、医疗和科技研发等。这方面支出既促进了当前的消费,又助力长远的经济增长。因此,新供给侧改革强调的也是将短期的消费和长远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这也要求财政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三是从金融到财政、从投资到消费是有抓手的,也有助于减轻对当前政策的担忧。周期复苏和长期经济结构可以做到有机统一,财政应该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促进消费,这样就不需过度担心周期复苏政策是否会对未来的结构带来不利影响。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6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时评 | 打开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新思路
宏观政策配置要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