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国家形象关乎国家认同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原文:国家形象关乎国家认同
作者 | 北京服装学院思政部讲师 张 婷
图片 |网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家形象对内关乎国家认同、社会团结、政治秩序、政策支持,对外关乎国家感召力、吸引力、竞争力,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意义重大。
着力塑造“可信”的中国国家形象
近年来,全球民粹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风起云涌,全球普遍面临信任赤字问题。信任问题内涉国家公信力,外及国际合作与共同发展。当前中国需多措并举提升国家“可信度”,着力塑造“可信”的国家形象。
要注重展示“真实”的中国。真实性是可信度的来源与依据。需以事实为依据,以历史和现实的具体事件为依托,讲清楚中国之选、中国之路、中国之理,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了解具体事件的原委中认识中国、理解中国。
要注重展示“立体”的中国。立体性也是可信度的重要纬度。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要做到从点到面、点面结合、面面结合,给外界呈现一个“立体”的中国。
要注重展示“全面”的中国。全面性也是可信度的基本要求。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国家形象,全方位驳斥“不实中国”的言论,破立结合,向世界展示“全面”的中国。
着力塑造“可爱”的中国国家形象
要重视加强情感沟通,凸显“情感”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价值,着力塑造“可爱”的国家形象。
要不断积累、拓展、升级可爱中国的形象资源。例如北京冬奥会冰墩墩、雪容融,是新时代“可爱”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标识。在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既要注重打造诸如此类可爱的国家标识,又要发掘人物、事件本身具有的可爱性,如利用中国熊猫等能够唤醒世界人民共情的人、物全力塑造可爱的中国国家形象。
要借助现代移动互联网媒介提升“情感”传播的效率及广度。互联网背景下尤其要重视“平民化”视角的国家叙事,使更多的人通过真实又真切的故事实现或“回忆”,或“在场”的情感互动、心灵沟通及思想共鸣,进而提升“可爱”中国形象塑造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着力塑造“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
中华文明5000年不断流,支撑起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是“可敬”的中华民族,是“可敬”的中华儿女。不仅如此,中国还始终以建设性立场参与解决世界性难题,为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为解决贫穷和饥饿,为应对气候灾害,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重构和全球安全格局重塑贡献着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些内外行动共同塑造了“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新时代中国更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应有贡献,以更加切实的行动塑造“可敬”的国家形象。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我们要始终坚持道路自信,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要坚持“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以优异的成绩单表达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塑造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应是统一起来的,要实现从“可信—可爱—可敬”的进阶发展,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对内加强团结,提升凝聚力、吸引力;对外争取认同,增强影响力、感召力,内外协同并进,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形象助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1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科学建构国家安全学学科
荐读|工业文化研学 : 国家创新体系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