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运行基本面复苏向好 | 社会科学报

2023-07-06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我国经济运行基本面复苏向好 | 社会科学报

▋治国理政

今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特别是消费和服务业增速大幅反弹,逆转了去年四季度的下滑态势。在前期积压需求释放、政策性力量支撑和低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同程度缓解,呈现触底反弹的特征。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季度论坛(2023年中期)举行,多位经济学家围绕如何夯实中国经济复苏基础展开深入探讨。

原文:我国经济运行基本面复苏向好

作者 |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宁吉喆

图片 |网络

从消费端来看,疫后消费恢复性增长,带动了整体消费水平复苏。其中,餐饮收入表现最为亮眼,1-5月份餐饮数据同比去年增长30%-40%;住宿业和零售业数据表现稍逊一筹;同货运在疫情期间基本保持畅通相比,客运受疫情抑制影响显著,不过,无论是从“五一”劳动节出游数据还是从公布的整个铁路客运量、民航客运量、公路客运量数据来看,客运量现已基本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其中,铁路客运量恢复到2019年的98%,航空则基本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虽然国际航运尚未完全恢复,但国内航空已然完全复苏。

从生产端来看,服务业的较快恢复拉动了生产的增长。消费和生产在服务业是同时发生的,疫后消费的恢复直接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不论是服务业增长率还是批发零售增长率都出现明显复苏态势;从生产方来看,经济复苏呈现以服务业增长为主、农业增长为辅的态势,一季度我国农业增长了3.7%,而服务业则增长了5.4%;从消费方来看,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总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6.6%,展示了近年来消费增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消费带头、服务业驱动,使得我们在需求侧和供给侧都有了基本的经济增长链。

从宏观指标来看,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总体表现稳定。经济增长指标而言,我国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4.5%,领先于美、日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物价指标而言,我国1-5月份月平均物价水平增长率为0.8%,5月份当月上涨了0.2%;就业指标而言,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月份回落至2%,1-5月份平均失业率为5.4%;外汇指标而言,我国外汇储备稳定在3.1万亿美元,外汇顺差扩大,出口保持基本增长。 总之,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在世界范围内表现良好。然而,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长尚未回归正常区间。所谓正常区间,指的是经济潜在增长率所在区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为4.5%,低于去年4.8%的增长率。三年疫情期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4.5%。疫情第一年经济增长率只有2.2%,第二年经济增长了8%(调整后为8.4%),第一年的低增长率在第二年有所弥补。去年我国经济只增长了3%,今年的经济增长要弥补去年的增长不足,但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当前的经济增长率尚未达到这个效果。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虽有所上升(去年二季度仅增长0.4%),但要弥补去年增长不足所造成的欠缺,仍需要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因此,目前我国经济仍然处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区间。

经济恢复不平衡问题显现。首先,大宗消费恢复速度滞后于聚集性、接触性、流动性消费。大宗消费主要包括住房消费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相关消费,如家电、装修和家具等,这形成了一条较长的产业链条。然而,这些大宗消费以及绿色消费、信息消费、升级消费的恢复速度仍然落后于疫后消费的整体恢复速度。 其次,投资的恢复滞后于消费的恢复。5月份房地产投资降幅扩大了一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降幅也都有所下降,投资的恢复整体不及消费的恢复。 再次,工业的恢复滞后于服务业的恢复。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了10%左右,而工业只增长了百分之三点几;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我们目前必须采取措施巩固经济恢复的基础,对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坚持问题导向。以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为导向,坚持宏观调控方向,明确宏观调控重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握宏观调控节奏。 宏观调控问题最重要的是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宏观调控是为了应对经济周期,当前的宏观调控方向就是要推动经济运行的持续恢复,促进经济增长回到正常的区间,我们要坚持逆周期调节的宏观调控方向不动摇。实际上,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的“两会”都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宏观调控大盘的,我们不能因为经济恢复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成绩,就动摇了宏观调控方向。我们要坚持宏观调控,坚持逆周期调节的方向。

明确宏观调控重点。必须明确,宏观调控的重点是解决经济恢复不平衡的问题。例如,对于大宗消费滞后问题,需要进一步促进消费,特别是推动大宗消费恢复。又如,民间投资一降再降,我们就要坚持将民间投资、民营企业大政方针政策尽快落地。 针对投资领域的下滑、工业领域的滞后,要把现代产业体系放在重要的位置,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相结合,促进低碳、绿色经济的发展,吸引社会投资。6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一批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政策。出台宏观政策宜早不宜迟,我们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节奏,就要做到宏观政策的出台要尽早、尽快又落到基层、落到企业。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1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乡村振兴 | 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应有三点突破

外刊 | 《经济学家》:情绪化产品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f0909bb4185f62c99c829dbb000c7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