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兵:马克思异化话语能指与所指的辩证法 | 社会科学报
马克思主义研究
在哲学的思考中,不能总是停留在文本的表层话语能指的到场,而是要善于透过被非历史锚定的凝固化意义假象,获得不同话语格式塔转换中所指的意义场。这才有可能进入学术思想的深境。
原文 :《马克思:异化话语能指与所指的辩证法》
作者 |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张一兵
图片 |网络
我关于马克思劳动异化问题的文章在《社会科学报》发表之后,除去同期发表的日本学者角田史幸教授的文章,先后又发表了王德峰教授、加拿大学者穆斯托教授和德国学者宽特教授的相关论文,他们基本上都不赞成我的观点。他们表示了对青年马克思早期的劳动异化理论的肯定,以及这种同质性的逻辑线索在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研究的持续存在。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劳动异化批判理论的争论,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我觉得,今天重新审视这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重要问题,理论构境深层焦点并不在于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不是重要,马克思晚年是不是仍然使用了异化概念,关键在于在不同时代存在于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观念的相同能指与历史性的意义所指场境的缝合与开裂。
从扁平化的线性模式转向立体的复杂历史构境
福柯在1969年写下的《认知考古学》一书中,提出了取代认知型的话语事件场理论。在他看来,死去的文本中激活话语的核心不是一种连续的语言系统,而是一个言说事件的突现式格式塔场境发生。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为外形、形态之义,动词gestalten则有塑造、形成、构成的意思,后又逐步生成“完形”之义,并通指一种整体性的突现(Emergence)场境。我的话语格式塔分析,则是借用格式塔心理学和福柯话语事件场理论中整体场境突现特征,特设性地说明相同的概念、观念在不同的话语塑形与构序格式塔整体中发生的异质性思想构境。
这是我对马克思思想史不同话语格式塔里出现的相同概念入序于异质性思想构境中的多重界划边界的方法论根据。这本身构成了概念考古和逻辑构式考古的基本构境分析法,它与量化的词频统计和文献考据工作,共同构筑了思想史考古的全新理论构境层面。以往的解读争议是由于只抓住了马克思文本中在不同历史语境中话语能指漂移中的某一种凝固化意义所指,而排斥马克思并没有清楚界划出来的其他所指造成的。依话语格式塔分析中的能指漂移所生成的多重意义所指边界的界划,将会极大地推进我们对马克思的文本解读,从扁平化的线性模式转向立体的复杂历史构境。
正是在这一新的学术构境之中,我对马克思Entfremdung(异化)概念和批判逻辑的思考就会转入一个新的思考层面:仔细区分了Entfremdung(异化)能指在历史性的话语格式塔中生成的异质性的意义所指,也历史性地区分出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I的新认识,不同质性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先后构成了不同时期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内里话语构序和理论赋型的基本构件。
走向马克思自己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
第一,青年马克思早期在不同话语语境中使用过他性的异化概念。比如,在《伊壁鸠鲁笔记》中首次使用了异化概念;在《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四次使用了异化概念;在《莱茵报》工作时期两次使用异化概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五次使用了异化概念等,但这些异化概念作为话语能指的出场,都还不是马克思自主的理论构序,而是黑格尔思辨哲学中他性异化构式的零星意义所指在场。青年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异化概念,多为黑格尔观念异化构式的他性镜像分有,并没有跳出一般词语塑形的浅层话语构境。
第二,1843年底前后,马克思最早是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借用了赫斯经济异化范畴,马克思此时关于货币异化的人本学批判,还是浮在话语能指构序的无编码抽象表层,异化概念还没有塑形出本真类本质的“应该”(sollen)与异化现实的“是”(Sein)之间的逻辑对置,作为我-它自反性关系异化中的“主体”格位的类本质还没有被确认。其中的“我”(费希特的“自我”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主体性)系异化逻辑设置中的主体格位,即理想化价值悬设中的应该本有的本真性规定,而“它”(费希特的“非我”和黑格尔的观念外化和沉沦于对象物)则是由“我”创造出来的非主体他性存在状态和自在客体力量,当这种被创造出来的客体力量反过来奴役和支配主体的时候,则构成特殊的自反性异化状态。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构境中,则成了人的本真性类本质颠倒为上帝的我-它自反性异化。
第三,1844年进入第一次经济学研究的“巴黎笔记”时期的青年马克思,则开始将费尔巴哈、赫斯人本主义异化史观中主体格位中的类本质(人的自然关系和交往关系)替换为价值悬设中的劳动。青年马克思先是在“穆勒笔记”中,在同一个构序方向上进一步将赫斯的交往类本质异化从观念赋型中改造成人的共同社会本质异化。这种逻辑构式中的话语转换微调,并没有根本改变作为人的类本质的交往关系。马克思必须将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焦点重新聚焦到与资本家对立的工人身上。在这里,费尔巴哈-赫斯的人本学异化构架中的双重他性镜像里,赫斯的交往异化逻辑被解构了,因为马克思从含混的市民-商业交换(流通领域)/交往的主体际关系转换到工人-劳动(生产)领域,于是,源自赫斯的交往异化观的他性社会联系的异化构式,就走向马克思自己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
一个现象学解构和批判认识论缺席的时期
第四,在同一个“穆勒笔记”文本中,青年马克思业已意识到,工人的确也参与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交换,可前提是他们的劳动必须成为直接谋生的手段,这就造成了劳动本身的异化,这种异化的本质是工人受到资本家的奴役和压迫。我认为,当青年马克思从工人的谋生劳动导引出劳动的异化,这就彻底超出了赫斯停留在流通领域的交换/交往异化构式的他性赋型,自主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在本真性的sollen(应该)层面,我-它自反性关系中主体格位发生了重要的替代性质变:青年马克思是用主体性的爱多斯物相化活动的劳动类本质替代了主体际交往。
第五,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虽然马克思的批判话语运行表层的他性镜像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劳动辩证法的启发下,他创立了揭露资产阶级社会“非人”本质的人本主义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已经升格为完整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在这时,青年马克思还是在努力用费尔巴哈人本学话语构序场境,让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在新的唯物主义信息编码中改说“人话”,这是思辨观念辩证法的感性肉身化。这时的马克思还潜在地塑形着精神现象学、人本现象学和劳动现象学三种话语构序场境在信息编码上交织叠境和相互易码,这是马克思这一重要思想实验的最大构序特点。由此,更加深刻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全新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得以成型。从角田史幸、王德峰、穆斯托到宽特,他们的共同逻辑盲区是:在显性意图上已经是哲学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此时作批判市民社会的出发点的本真性类本质——劳动,仅仅是一种非历史非现实的抽象价值悬设,工人的劳动类本质的异化不是对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定经济物相化中的现实关系场境颠倒,而是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主观逻辑推演,所以在方法论层面,这仍然是一种从理想化观念出发的隐性唯心主义。
第六,在马克思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诞生之际,马克思彻底否定了从抽象的“应该”(sollen)存在的本真类本质出发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同时,在生产话语构序中暂时放弃了以异化批判构式为核心的整个现象学话语,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努力,被置于实证科学的构境之中,从而开启了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一个现象学解构和批判认识论缺席的时期。可以注意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没有再正面使用我-它自反性异化关系这样的哲学表达,而启用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自主活动(Selbstbethätigung)。从马克思、恩格斯此处的话语构序场境中呈现出来的特定逻辑赋型来看,这个自主活动显然是有明确针对性的,它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力所表征的客观力量,而是将客观生产力的本质特别定位为人的有目的的自主活动。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是用物质生产中客观发生的自主性构序,取代了作为非历史的价值悬设的sollen(应该)存在的本真性(类本质)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讨论自主活动,最终还是为了说明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出现的新型奴役关系。实证性的历史认识论并不能深刻地透视这一经济物役现象的本质,恐怕这也是马克思后来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启用劳动异化批判构式和批判认识论的原因。
仅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无法透视经济的社会赋型
第七,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马克思已进入一种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现象学构境中的批判认识论的入口。这意味着,从1845年开始发生的现象学和批判认识论缺席的逻辑空场状态开始被打破了。Vergegenständlichung(对象化)、Dasein(定在)、Subjekt und Objekt(主体与客体)等一批传统哲学词语,开始逐渐“复活”和重新在场,马克思甚至重启了那个过去在人本主义异化史观中起关键性的Entfremdung(异化)。因为,马克思发现,仅仅用实证科学维度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的方法,是无法透视经济的社会赋型,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中所发生的经济物相化编码和构序过程中的复杂悖反关系和颠倒的。这是他重新启用异化概念的真正原因。马克思再一次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主体向度上重启历史现象学构境中的科学的异化概念,以说明在以资本关系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劳动交换关系事物化颠倒后发生的商品交换价值异化、货币权力异化、资本关系异化和劳动异化现象。在1844年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异化构式中,真实生成于话语格式塔场境中衡量历史现实的尺度是作为价值悬设本真性的sollen(应该)存在的劳动类本质,而这里作为话语能指的异化概念则是由资产阶级社会现实经济关系客观发生的反转性颠倒特性所决定的。完全相同的异化概念能指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格式塔场境中,其具体所指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资产阶级社会中客观发生的事物化与劳动异化的前提,不再是人本学的抽象的sollen(应该)存在的价值悬设,而是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客观历史曾在(Gewesenseins),它构成客观的劳动辩证法的现实起点。
第八,继《大纲》中指认资产阶级经济物相化的流通领域里的价值异化和货币权力异化、生产过程中资本关系异化和劳动异化批判后,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再一次集中指证资本主义经济物相化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如果说,在《大纲》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还只是在历史现象学的构境中,运用科学的异化概念面对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事物化畸变现象,那么在这里,马克思则是在他的经济学研究中开始确立一个全新的劳动异化批判理论,我将其命名为科学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它可以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视域:广义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泛指马克思在第三次经济学研究中开始的,从《大纲》到《资本论》的全部劳动异化批判理论;而狭义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就是特指《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揭示的生产领域中作为劳动条件的资本关系异化、劳动能力本身的自我异化、简单协作和劳动分工中的社会结合力的异化、机器与科学技术的隐性异化,以及资本主义分配领域中剩余价值形式(利润、地租、利息和税收等)的多重异化。虽然马克思在作为《资本论》初稿的《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第六章中保留了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但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正式写作中,马克思还是用比较通俗的经济拜物教批判话语替代了有思辨意味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并非因为其不成熟,而是其过于深刻的思辨性。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思想实验和理论构序的转换过程。
我以为,在哲学的思考中,不能总是停留在文本的表层话语能指的到场,而是要善于透过被非历史锚定的凝固化意义假象,获得不同话语格式塔转换中所指的意义场。这才有可能进入学术思想的深境。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3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回应 | 张一兵:死的概念与活的话语格式塔——兼答角田史幸先生
角田史幸:割裂的马克思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