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 | 现代化“六观”如何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3-10-22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中国式现代化 | 现代化“六观”如何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 现代化“六观”如何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主观内涵,城市权力主体可发挥公共号召能力,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念嵌入城市公共治理的运作逻辑中,在城市走向现代化历史阶段中主动寻找突破口。

原文:将现代化“六观”嵌入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宋欣欣

图片 |网络

审视现代化的理论渊源,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全部成果的凝缩概念,是建立在现实时间节点上的意识形态规划。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理念及其伟大实践,创新诠释了现代化的原动力,不仅在于工业化、经济资本与技术的先进程度,还在于文化、生态、价值观的现代化转化,因而其在理论贡献与实践指引层面兼具世界价值。

微观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生态观、民主观的内涵,它试图打破现代化实践困境的理论迷思,是面向全球化的中国确立主体性的理论阐发,也涵盖中国性的叙事意义,并意指地方性公共实践路径创新。对于城市现代化建设而言,现代化应彰显实用性,提供解释世界并最终改变世界的理论工具,这一思想资源成为解决城市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有用路径。

以协调发展为视角推进城市治理

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主观内涵,城市权力主体可发挥公共号召能力,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念嵌入城市公共治理的运作逻辑中,在城市走向现代化历史阶段中主动寻找突破口。另外,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顶层设计者也在适时激发个体主观能动性,加深普通个体均为时代的主人翁和擘画者的“自我意识”,将历史剧作者的身份交给普通个体,将个体的主观态度体现在城市民主建设中。

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以城区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轴。城区协调发展的双轮驱动在于兼顾开放式发展与协同发展。协调发展视角为理性的城市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思想选择,如何促进城区协调发展走深走实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回溯典型城市发展特征,人和城市同样经历启蒙,城、区、镇的运作逻辑审慎更新。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副中心、雄安新区、京津明珠武清区等新兴城市带的勃勃生机。城市地标式建筑的现代化,承载城市形象传播的公共场域,现代生活业态集聚的场域均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基于此,开放发展的议程设置在于,打破多层级城市孤立或强烈的竞争状态,带动新崛起城区与传统老区发展步骤的一致迈进,促进重点城区与周边城区发展程度的中和与平衡。城市发展阶段性成果的绩效检视不仅体现在基层迎检,更要落实到持续建构科学客观的城市年度考评机制,科学架构适用高质量发展的单项绩效考核指标。

城市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协同并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着重阐释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会贯通的现代化。这一文明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意涵中的包容并济思想紧密呼应,强调城市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协同并进。城市物质文明程度与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的综合承载能力建设有显著相关。城市体验感的纵深更新,这种体验是深层与浅表层面的双向互动,这不仅体现于优化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质量上,注重个体精神感官的体验提级也被纳入经济增长的变量指标。精神文明的建设体现了理想化的现代文化建设蓝图。城市文化现代化不消解削弱传统文化的根源地位,而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蕴,注重强化对文化战略和重要指示精神的意识形态传播效力,规划量质并融的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职责承担的科学配比与社会性福祉反馈的贯通体系。

城市现代化发展带来新的社会关系互动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也侧重探索民族国家与社会公民二元社会关系的现代调整,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带动了新的社会关系互动模式。良性的城市政府与市民对接互动意味着社会稳定,这为城市现代化转向的价值观阐释提供了新的可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具有现代适用性,城市公民配合政府同向共赴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相应形成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基础,形成城区泛人力资本的沉淀。和谐的城市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劳资双方顺畅的劳动关系,人本立场的发展传统有助于创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范式转型。细分来看,城区参公单位、组织部门对于社会力量的结构性统筹,特别是经济发展类,社会事业类、综合管理类、城市建设类的公共职能部门提供宽松开放的营商环境,建构安全生产的公共服务体系,净化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聚揽人力资本的综合质效最大化释放,既输出集体价值又激活单体创造力,将公共职能部门与社会结合的人道力量,投注到城市现代文化产业的自主诠释过程中。

中国式现代化阐发了人与自然的良性共处模式,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延伸。城市可尊重生态规律,尊重自然并生的生存权利,发动积极的行动主体规划可供策略,开发环海大众文化旅游产品,使得城市实体空间具有承载流动主体体验的休闲模式,成就闭环文化旅游产业生态的聚合式建构。临海型城市,利用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构筑情境化的消费场域,扩大近海新区环海绿色生态休闲消费的品牌传播共同体,孵化人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空间经济场域,努力让公共福祉普惠普通个体。资源型城市,辨析资源的市场稀缺性,以城市资源为枢纽,打造城市的优势集群,开辟城市资源综合体。产业多元化与一元化覆盖的城市,产业多元化更为重要,必须寻找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要素在城市现代化和文明进程中的转化意义。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视听艺术精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2ZDA083)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3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对策 | 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高质量发展

视域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现代性危机的批判性超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017debe860e3a9525b4ca0e3cf853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