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虚构赋予特殊事件普遍意义

2023-07-22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读书 | 虚构赋予特殊事件普遍意义

读书

一些因为偶然而暴露的异代同调事件,也许可以看作虚构故事的当代翻版。

原文:虚构赋予特殊事件普遍意义

作者 | 东莞图书馆 杨河源

图片 |网络

在后现代史学倡导者安克斯密特所称的“后现代历史编纂学”,或者微观史学早期三部代表作当中,相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分析微观环境社会的大部头,相比金茨堡《奶酪与蛆虫》依序展开故事而间杂的三观思辨,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刘永华译,海南出版社,2023.2),故事情节更为紧凑,主题更加集中,背景更为生活化,超越时空的通约可能更大。

提供了一个迥异中国文化的解释

1548年,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富裕的农民马丁·盖尔抛妻别子,舍下家业,一去多年,杳无音信。八年后,他却突然出现在村子里,令家人、邻里既惊讶又欣喜。尽管样貌有不少变化,他还是受到了众人的欢迎,与妻子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并生下一个女儿。可是,他与亲叔叔产生财产纠纷,引起家人不满。与他相亲相爱的妻子迫于压力,声称她被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蒙蔽了,将他送上了审判席。 这个案件从地方法院一直闹到最高法院,双方各执一词,乡邻们也莫衷一是。就在这个马丁·盖尔几乎让法庭相信他不是骗子,即将做出有利于他的判决时,真正的马丁·盖尔出现了。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埋首档案,利用婚书、遗嘱、交易文书、纠纷与仲裁书等多种材料,试图通过讲述这一离奇的冒名顶替故事,再现16世纪法国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以及近代早期法国的国家司法体系。

“维拉女士傍晚到伊万家做客,对主人说:‘我是顺路来告别的,明天轮到我上断头台啦。’‘亲爱的,’伊万高兴地说,‘真太巧了,明天我们也上断头台。’伊万留她住宿,明天一起上断头台。过一会伊万的朋友密西尔来了,他为了和伊万一家一起上断头台,与同事调换了断头的次序。第二天他们喝过茶,一起到宫廷广场断头。广场上已经挤满人,排了三个长队。断头效率很低,每天只能断五百人的头。刽子手和等候断头的人对延宕时间都有意见,准备联手向政府抗议。这时张贴出托洛茨基的《告人民书》,要求上断头台的人自觉维持秩序。” 俄国讽刺作家苔菲在小说《断头台》中的描写,中国读者读来恐会觉得荒诞,难以理解。《马丁·盖尔归来》叙述的迪骗结局,也许提供了一个迥异中国文化的解释:“法院的这一决定后来至少遭到一名法律界人士的指责。不应根据里厄法官的判决将他斩首,而是应该将他吊死,这才适合他作为一个放荡不羁的浪人、作为一名平民百姓的身份。”这点诠释透露的信息,是枚钥匙,可以打开遍布欧西历史上陈尸十字架和毙命断头台的重重厚门。 

故事的当代翻版

《皇帝的新装》因为入选中国小学教材,庞大的阅读基数也就意味着,安徒生的这则童话故事也许有着最为广大的知名度,相应地,给受众打了一剂防骗的疫苗。只是这剂疫苗的效用似乎有限,不然,为何随处可见千万不要相信陌生人的口号,随时可听见谨防受骗的提醒?也许因为, 在我们的人性深处,深藏着喜欢恭维、恐惧指愚的弱点吧。阿诺·迪蒂尔这位400多年前“伟大”骗子的故事,之所以被与审的法官、目击的记者、人文主义者如蒙田以至当代电影工作者、史学家一再书写讲述,也许就是因为其故事所能呈现的骗术边界、丰富人性,远远突破了寻常想象,警醒着自以为眼见为实的诸多证人们……还有其他可能!毕竟,骗术并未绝迹。

《马丁·盖尔归来》附文《再造冒名者》以1979年发生在上海艺术剧场一名自称李晓勇的冒名者故事开篇:冒名者电话称“替当时居住在北京的一位老革命的儿子订一张票”,居然轻易如愿。之后,冒名者一路绿灯,“搞到上海某大学领导公车的使用权——在步行和自行车的世界,这是稀缺的资源,也是地位的象征。他还与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演员订了婚,并住在她家”。无独有偶,1988年,普林斯顿大学通过了亚瑟·霍格的化名入学申请,翌年,入学的霍格“在普林斯顿混得很不赖,各门功课和大学田径队赛跑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两则因为偶然而暴露的异代同调,也许可以看作马丁·盖尔故事的当代翻版。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3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书单|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开卷 | 传染病与文明:共生之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dae369a02e1507b6911a92ae07b28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