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打开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新思路
▋时评
我们希望的是能够用知识把学生变成驾驭机器的人,而非把学生培养成另外一个机器人。
原文:打开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新思路
作者 | 阿里研究院院长 高红冰
图片 |网络
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里谈到了数实融合的话题,提到以数字技术跟实体经济融合。我们首先应准确把握数字经济跟实体经济融合的基本含义、特征及其外延。数实融合应该是指数字化向非数字化实体经济的应用、渗透和重塑。非数字化的实体经济有几个基本的特征:采用数字技术,互联网络、云计算、大数据,是数字化的各个要素。要有创新驱动、结构升级的动力,变革的动力源。主要任务是产业数字化。时代性的标签或者特征,IT化是第一次浪潮,互联网化是第二次浪潮,智能化是第三次浪潮。现在数字经济系要培养的人才必须瞄向智能化。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同时在进行,它就是实体经济,但是这个实体经济会不断渗透或者延展。一是它的要素化,数字技术、数字互联网络或者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各方面,向经济技术社会渗透,带来驱动力。二是它的结构体系发生变化,从工业经济的经济结构转向信息或者数字的技术结构。
数实融合经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以IT化或者信息技术扩展和应用为主,主要的载体是个人电脑PC,这个技术不断地向工厂深入,产生了IT时代信息技术渗透或者进入,建立各种信息系统的过程。所以,在全球出现信息化的概念,以信息技术驱动为主。其中IBM是代表性企业,IBM在银行端建立了小型机,家庭建立了个人电脑,市值达到了1.36万亿元,同期产生了微软企业,让Windows软件系统跟随着PC向各个行业进行渗透。
第二次浪潮,互联网出现以后,美国出现雅虎,中国出现了新浪、网易,后面进一步推动了平台经济、双边市场发展。从Web开始转向APP以后,带来空前的产业变革,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了苹果公司作为代表的生态系统,大量头部的互联网企业诞生。数字经济的基本含义,在这个阶段是以互联网经济体现的。
第三次浪潮,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高度规模化的人工智能时代,后面出现了AlphaGo、特斯拉、大模型、ChatGPT,等等,它们不断迭代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到来、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到来的时候,一定会产生10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它会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要朝向第三次浪潮设计,才能够赢得未来。
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
在数实融合发展的大势下,数字技术或者说智能化技术也正在向产业互联网、产业深度演进。讨论数实融合的人才培养要建立一套知识架构和体系。这个知识架构体系,可把它比喻成一个“梳子”型,首先要研究数实融合的基本理论、框架、特征,要把数实融合代表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快速迭代的特征体现为一套体系,就像梳子的“把”一样,然后再跟各个纵向的产业行业进行融合,建立知识体系。核心的数实融合的基本要素要掌握。更重要的是五个能力的培养,即转向用数字经济的思维方式来讨论问题,而不要用工业经济方式讨论问题,我们要用“数”赋“智”的创新能力。还有就是知行合一的学习能力,不只是学书本,还要学实践的东西,跨学科的融合能力,把握数字技术广泛使用的能力。
传授知识只是手段,能力培养更重要。我们希望的是能够用知识把学生变成驾驭机器的人,而非把学生培养成另外一个机器人,这点是极为重要的。在学科设置中,跨学科、跨边界的特征极其鲜明。原来的文理分科、专业化分工已经行不通,要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需要理工科的基础,还需要经管、历史、文化、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融合。数字经济是个综合的交叉学科,它的教学和科研需要跟产业实践结合,我们要深入到田间地头,而不是关在象牙塔里面。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3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数字转型 | 新型人才需要交叉思维
人才强国 | 厚植人才发展生态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