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的核心,是让群众自己办自己的事 | 社会科学报

2023-09-29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基层治理的核心,是让群众自己办自己的事 | 社会科学报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让群众自己办自己的事 | 社会科学报

国家治理

曾几何时,反对铺张浪费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强大共识。“浪费可耻”,不仅是社会共识,也是官场共识。其实,搞形式主义这件事,基层的确没有多大的动力。毕竟,搞形式主义就意味着浪费,就意味着增加负担。从调查情况看,形式主义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有本质差别。

原文 :《反对形式主义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作者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吕德文

图片 |网络

不能把不断创新变成不断折腾

在发达地区,以及资源和利益都比较密集的地区,形式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基层领导自发的。比如,上级下达的任何一件事,基层领导都想方设法投入精力把事情做得最好。有条件要做,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总归是有财政支持的。不少地方还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比如,已经评上了文明城市,已经是连续多年的百强县,已经是全国某项工作的先进典型,在任领导就得保持这些荣誉。而为了保持并发扬这些荣誉,就得想方设法搞创新,最好是提出一个2.0或3.0版,让先进经验永远先进,其他地方在学习其老经验时,新经验已经在创造了。因为地方的财政资源比较充足,各部门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工作一竿子插到底,都希望在基层有“腿”,于是乎,乡村两级政府有各类“专职”人员。在很多地方,上级机关的借调和抽调人员多于编制内人员,基层的市场招聘人员远多于编制内人员,都是普遍现象。现如今,每个部门都喜欢就某项政策搞创建,有资源条件的地方就想尽办法参加各种示范创建。地方上花了钱搞创建,部门又没时间精力去评估创建成果,于是就依赖于各类“第三方”。

高校里有一批专门承接“第三方”评估的专家,能够承接项目的专家未必是学术人才,却是高校里实实在在的“老板”,其他老师和学生成了员工。市场上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咨询公司和调查公司,专门满足地方政府的需要。这些公司无所不能,但凡上级有政策,它们就可以为基层创建出经验来,如发展集体经济、基层治理创新、文旅发展等。前些年,有些地方连党建创新都外包给这些公司。有些咨询公司还提供从创建到包装经验,再到宣传的一条龙服务。为了让各项事务出彩,地方财政花大量的资金去购买服务,各种类型的“第三方”俨然成了影子政府。社区有公益创投,各类社工组织活跃在社区治理领域,它们想方设法“创新”,绞尽脑汁包装经验,关键事务却还是得靠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各种评估检查的“第三方”活跃在各类创建活动中。脱贫攻坚评估完了,又来了乡村振兴示范评估,这项业务看来具有长期性。

但凡稍微了解一点基层的干部都明白,基层工作很是实在,主要是群众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有基层干部说,基层工作就如农民种地,按时播种、浇水、施肥、锄草、收割,哪有那么多的创新?不能把不断创新变成不断折腾。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行政资源,还把群众的信任、干部的激情给折腾没了。

形式主义源自于官僚主义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浪费和折腾大都是不接地气的政策所导致的。形式主义源自官僚主义,这个判断应该成为上下共识。基层但凡被发现一点问题,上级的要求都是以最快速度整改,不管整改方案合理不合理,有没有可持续性,先对上面有个交代再说。在土地进出平衡整治过程中,某山区村被上级要求在深山老林里开荒种地,全然不顾开出来的荒地完全不具备生产条件;某丘陵村被上级要求把池塘填成耕地,全然不顾当地的水系规定;某茶叶大县被要求铲除一些茶树以满足指标要求,全然不顾基层政府和群众为发展茶叶投入了多少血汗。有些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配套跟不上,就只能一级压一级,最后还是村级组织自己负担。笔者这些年的深切感受是,基层真忙,连村干部都忙。村干部也困惑,时间去哪儿了?都到无尽繁琐的表格、项目、报告、通知等事务中去了。因为太忙,村干部就得专职化;一旦专职化,就得提高待遇。因为村干部有了待遇,那些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也得有待遇。现如今,各村开个会,都得给村民代表发误工补贴,否则会就开不起来。基层花了不少钱,但都发工资去了,事情并没有解决多少,群众还不满意。

基层治理核心是让群众自己办自己的事

基层组织的开销是大了,事情是多了,干部也忙了,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过去,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因为基层财力有限,且税费征收、计划生育等事务又取消了,人们普遍担心基层政权悬浮于社会之上。现如今基层花费了大量的钱,基层组织却还是悬浮在基层社会之上,治理资源并没有转化为治理能力,实在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意外后果。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地方的财政也就是吃饭财政,大多数村庄的村集体经济也是空壳,真没多少钱来支撑如此庞大却又毫无效率的基层治理体系。客观上,这几年基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治理体系,党组织普遍有力量了,法治下乡了,有些地方还搞一村一辅警,乡镇都在建立综合执法队伍;很多地方也在组织乡贤,成立各种理事会和议事会之类的,似乎德治的力量也加强了;还有,自治的各项规章制度也更为完善了。可以说,我们是有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的。

真要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在理念上,现代化就等于制度化、规范化、智能化、标准化等传统想法不切实际。事实上,无论什么时候,唯有节俭和高效的治理体系,才谈得上是“现代”的。乡村治理体系不需要各种叠床架屋的制度设计,也不需要形式上的多元力量,简单、好用才是根本。二是在机制上,还需要一些具体措施将已有的制度优势发挥出来。在笔者看来,基层治理返璞归真,通过做群众工作,通过发挥自治的基石作用,才能真正把群众组织起来。基层治理的核心就是让群众自己办自己的事。节俭办事,就是要少点形式,多办实事。因此,反对形式主义,其实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0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国家-基层-社会的有机均衡何以重塑 | 社会科学报

人口外流背景下,乡村治理难题如何破解?| 社会科学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4ea2ac897c27c11cf0ddce8c4c4b0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