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普遍性及其具体化 | 社会科学报

2023-08-08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中国式现代化:普遍性及其具体化 | 社会科学报

点击 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中国式现代化

【编者按】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图景,丰富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拓展了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路。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

原文 :《中国式现代化:普遍性及其具体化》

作者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吴晓明

图片 |网络

现代性在特定阶段上的权力开辟出“世界历史”,从而结束了以往地域性的或民族性的历史,使它们成为世界历史之整体的组成部分。但是,“世界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何民族都可以在上面自由表演的舞台,因为它同时是一种权力关系,一种基本的支配-从属关系:它使非资本主义的民族从属于资本主义的民族,使农业的文明从属于工业的文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在这样一种“世界历史”的基本格局中,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都被不可避免地卷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在这样的意义上,现代化无疑是一种普遍的东西,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面对的、普遍的历史性命运。

应当怎样来理解这种普遍性?

只要简单地观察一下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就很容易发现,现代化的展开过程,在例如基督教世界、伊斯兰世界、东亚世界、南美及非洲,等等,都是相当不同的,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也都采取着完全不同的方式。 一句话,普遍的现代化进程没有也不可能依照抽象普遍性的方式来造就一个齐一的、无差别的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普遍性的真正实现,必须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来具体化。没有这样的具体化,停留在抽象之上的普遍性就不具有任何现实性。所以黑格尔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是具体的;真正的普遍性不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能够深入到具体之中并且把握住具体的普遍性。同样,马克思也把自己的辩证法简要地概括为“从抽象到具体”。这意味着:现代化确实是一种普遍性,但它的实现必须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来具体化。

对于现代化这样一种普遍性的理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之中,而必须使之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来具体化。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普遍性的具体化,就是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而来的现代化。停留在抽象性上的现代化,是虚假的和不结果实的;试图将一种抽象的普遍性先验地强加给任何特定的民族,都只会导致一连串的幻觉和失败。

马克思主义同样包含着普遍的原理,而这种普遍原理的现实性同样在于它的具体化;没有这样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就不能作为普遍的东西而存在。因此,与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具有本质联系的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得以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时期就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或俄国的经验当作抽象的普遍性,并试图把它们先验地强加给中国革命,其结果就是一连串灾难性的失败。在这里,失败的原因就是无头脑地停留在抽象的普遍性上,就是完全没有将普遍者具体化。恩格斯晚年曾说过,唯物史观现在有很多“朋友”,但这些朋友是拿唯物史观的原理当作不研究历史的借口的;关于这些拙劣的模仿者,马克思早就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个批评之所以如此尖锐,是因为具体化对于唯物史观的原则或原理来说,乃是它的生命线,是它的活的灵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

在中国的国情中,本质地包含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我们今天有必要特别强调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使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使之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样,中国是在其独特的文化传统的基地上执行现代化任务的,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展开,也将不可避免地要求现代化的成果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这一重要论断不仅强调了中华民族走自己道路的必然性,而且指明了这条道路与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联系。

对于这样的必然性和本质联系,我们不仅需要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而且需要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文化传统。传统并不是纯粹的过去,而是依然活在当下的过去。对于传统的理解,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抽象观点:一种观点把传统看作完全消极的东西,因此现代化进程就是拒斥或割断传统;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传统完全停留于并且封闭在过去之中,因此继承传统就是返回遥远的古代。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是完全抽象的,根本无法在理解当今中国历史性实践的同时去把握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我们当今的历史性行程中被开启、被复活、被重建的,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传统的继承、取舍和光大创造条件并制定方向。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它所承担的新的文化使命——这一使命不是返回纯粹的过去,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文化传统而来的现代化;只有在这一历史性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被积极地继承,并且才不断地培育、创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4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沪上学人 |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六观”

从政治经济层面解读中国式现代化 | 社会科学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ecfd49e25ecd58fc75ee5f87d5c61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