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形式储存的记忆,你真的放心吗? | 社会科学报
▋海外观点
如今,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文化正以数据形式被保存和传播,但在私有平台的管理下,很多数字信息都被不可逆地删除了。近日,《纽约时报》发表了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南娜·邦德·蒂尔斯特鲁普(Nanna Bonde Thylstrup)的文章《我们的集体数字记忆并不安全》(Our Collective Digital Memory Is Not Secure),呼吁政府加强对数字信息的存档与保护。
原文:人类的数字记忆并不安全
编译 | 江 卡
图片 |网络
旧金山一座旧教堂中不断地传出嗡嗡声,这是数百个风扇为数百台电脑散热的声音,表明数字时代仍在继续。这就是互联网档案馆,世界上最大的存档数据集合,它不断提醒我们,数字化的过去是脆弱的。
今年三月,美国联邦法院裁定互联网档案馆的借阅行为侵犯了出版商的权利。这是一场日益激烈的斗争中的一环,这场斗争将决定人类的集体数字记忆如何被拥有、共享、保存,或者永远失去。
传统的出版商对网上图书馆在一段时间内扫描它们的书并提供借阅服务提起诉讼,法院判决网上图书馆必须停止这种有版权的书籍的借阅服务。上诉正在进行,但如果法院的裁决得到支持,就会严重削弱网上图书馆和类似机构保护公众获取信息、使其不受私人平台侵扰的能力。
数据经常遭到大规模删除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失去。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费德若篇》(Phaedrus)中警告,文字的发明破坏了记忆,使人们“听了许多事”,却“什么也学不到”。后来打字机使得许多文书工作得以产生,这引起了人们对文件丢失与迁移的担忧。如今的数字社会,文件损失、忽视的模式与过去如出一辙,只是出现了平台和技术的变化。
从流媒体平台将纯数字节目从库中移除,到政府削减国家图书馆系统性投资,再到数字集中化的影响,数据正以惊人的速率消失。互联网档案馆的创始人布鲁斯特·卡勒(Brewster Kanle)说,由于政府的压力或仅仅是操作错误,数据会经常遭到大规模删除,对于那些已经被清除的网页,互联网档案馆通常是唯一可以再看到它们的地方。
但很少有非营利组织或公共支持的数字图书馆能够以实现数字知识民主化所需要的规模来运作,这就意味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决定将留给强大的、受利益驱动的企业或政治领导人。这一事实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文化都有巨大影响。许多数据丢失的例子对文化生产、历史写作及最终对民主实践都产生了影响。
科技公司在数据、内容和审查方面的政策有自己的动机。它们通过选择性地存储一些数据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并通过取消对其他数据的访问来减轻监管负担。在这方面,边缘化社区可能特别脆弱。
此外,现在许多文化形式几乎完全依赖于数字格式:许多电影和音乐作品现在只有电子形式,甚至有的书只出版电子版本。这使得包括流媒体服务和一些音乐平台在内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掌握了控制艺术传播的巨大权力。一些影视出版商从它们的流媒体服务中删除了大量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甚至一些电视节目的创作者也没法看到自己的作品。
政府应优先考虑公共存档
虽然不是所有东西都值得保留,虽然数据丢失的历史跨越了数千年,但数字化数据存储正在面临根本性的挑战和保存危机:互联网的分散性会导致链接失效和内容丢失;数字信息固有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是另一个风险;而自然灾害和火灾以威胁物理存档的方式同样威胁着数字存档。
这些挑战要求新的解决方式,一些组织采取了激进的方式来应对。现在,在挪威北极高地的斯瓦尔巴群岛上,除了全球种子库(Global Seed Vault)之外,还有一个北极密码库(Arctic Code Vault)。但是,在冰冷、废弃的矿井中保存代码,并不能解决管理数据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权力结构这一更广泛的问题。
或许,政府应该停止依赖私有通信平台来进行公共行政的日常运作,而应该优先考虑公共存档。此外,一些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都应该在机构安全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包括指定公共部门数据的安全运输和档案的专业管理规则,以及公众可以自行取得的要求等。这些组织,无论是新兴的档案机构,还是成熟的公共机构,都需要稳定的财政和制度支持才能蓬勃发展。
在我们考虑基础规章方面的改变之外,我们也要意识到,放弃一些数据和保留一些数据同样重要。文化的历史不是单纯的增多和累加,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就像几个世纪以来的知识创造和储存一样,正不断地在得失之间摇摆。
小规模的数据丢失,如丢失手机通讯录,是数字世界中常见的弊端,但是大规模的数字删除总是错综复杂的。对丢失和删除的应对措施必须超越技术修复和直觉反应,政府和组织必须不断评估管理我们与数据关系的道德和监管框架。
我们生活在一个近乎无限知识积累的时代,这种说法已经不再适合描述这个我们每天都在失去数据的社会了。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1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档案记忆再生产造就时代经典 | 社会科学报
数据记忆可能重塑人类本质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