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博物馆“话语”势在必行 | 社会科学报

2023-08-04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建构中国博物馆“话语”势在必行 | 社会科学报

建构中国博物馆“话语”势在必行 | 社会科学报

关注

“社区”(community)已然成为当代博物馆的核心概念。但对于如何理解与践行“社区”服务,国内外博物馆有着明显不同。厘清这种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反思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本土实践与国际视野。

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一角。这是国家文物局2011年公布的首批5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孔达摄)

原文 :建构中国博物馆“话语”势在必行

作者 |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 孔 达

图片 |网络

刚刚过去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与美好生活”。国际博物馆协会对此阐释道, “博物馆是社区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稍早前,202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捷克布拉格召开的第26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上公布的博物馆新定义中,也强调 “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由此可见一斑,“社区”(community)已然成为当代博物馆的核心概念。但对于如何理解与践行“社区”服务,国内外博物馆有着明显不同。厘清这种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反思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本土实践与国际视野。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博物馆开始关注“社区”,并且提出了“社区博物馆”概念。这背后有两个深刻的社会现实根源。 一方面,西方博物馆的发展与殖民历史密不可分,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去殖民化浪潮中,如何重塑西方世界与曾经被西方殖民民族与文化的关系,成为博物馆的核心命题。在人类学的影响下,博物馆被看作一个“接触地带”,为博物馆和“源社区”——博物馆收藏品的原有者和来源社区——提供一个对话、碰撞与和解的空间。而这些“源社区”多指曾饱受殖民之苦的社群,既包括非洲裔,也包括西方国家内部的被“殖民”社群,如北美印第安人、大洋洲毛利人。

另一方面,西方的社会与文化治理需求也对博物馆的社区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法国,“社会排斥”与“社会包容”相对,被用来描述那些不受国家社会保障的人群。真正实现社会全面发展,需要提升对弱势群体的全方位资源供给,包括文化资源。于是,关注弱势群体日益成为西方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和当代使命。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英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工党政府上台执政,将“社会包容”理念奉为圭臬,通过政策倾斜与经济杠杆,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关注弱势群体。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受过社会学训练或关注社会现实议题的“外行人”进入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在关注“大历史”的同时,愈发关注社区生活。

由此,博物馆服务社区,为西方博物馆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文化治理提供了坚实基础,划定了现实框架。 中西方发展轨迹不同、社会现实不同,对于“社区”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自然不同。201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促进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的通知》,部分省市近年来在社区博物馆实践中也有所探索。简单来说, “社区”这一概念,在中国更强调“区”,包括地理与行政区域。而西方博物馆“社区”概念,一定程度上和中国博物馆的“分众”概念可能更为接近,但更多的是基于西方社会历史与现实,按照文化、种族、阶层等划分社群。

相比之下,近些年西方博物馆参与社区发展、服务国家文化治理的国际维度这一发展趋势,更值得我们借鉴。过去二三十年,博物馆对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愈发受到重视。但也有人反思,通过精品文物展览、专业人员交流、文物保护修复等方式开展的文物外交,本质上还是“精英”外交。 虽然当代博物馆愈加开放、包容,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有门槛的。伴随着精英式“文化外交”向大众导向的“公共外交”理念转变,博物馆参与社区发展不再局限于国门之内,逐渐成为“博物馆外交”的重要方式。美国国务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联手美国博物馆协会开展“博物馆国际合作项目”,支持美国博物馆与其他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馆际互访、专业交流。到了2007年,政府与博物馆愈发感觉到项目的局限性,即获益的更多是博物馆机构、甚至是个别人员,在更广泛的社会与公众影响方面似乎收效甚微。于是,他们重新调整项目方向,要求必须由一家美国博物馆和一家海外博物馆联合提出申请,并且每一方博物馆必须带动一个或多个当地社区参与合作。 项目并不要求一定有展览等成果产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博物馆特别是双方社区有深度交流。于是,美国博物馆走入伊拉克、摩洛哥等国的穆斯林社区,最终服务于美国公众外交。

在中国博物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建构中国博物馆“话语”势在必行。对于西方流行的博物馆学概念,不能简单采取“拿来主义”。我们要基于中国现实,思考中国博物馆的使命定位与发展方式。与此同时,在增强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的战略要求下,我们又要知己知彼,用国际社会熟悉的话语来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在某种程度上,“社区”概念映射着中国博物馆本土化的实践与国际化的探索。立足中国实践、兼具国际视野,应是中国博物馆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然之路。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4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视域 | 小切口大反响:博物馆如何讲好城市故事?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多维路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6adff7a047862c5fec74acfeb7a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