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案鉤沉:一個200斤西瓜,竟是在一死屍上長大,引出一樁兇殺案

2020-09-03     說歷史的女人

原標題:奇案鉤沉:一個200斤西瓜,竟是在一死屍上長大,引出一樁兇殺案

(說歷史的女人——第1425期)

進士出身、關心民間疾苦的樂宗禹在徽州府做知府的時候,曾經審理過一起奇案:一個200斤的大西瓜,竟是在一具死屍上長大的,經過調查後引出一樁兇殺案!那麼死屍到底是誰?是被誰所殺?該案到底是如何偵破的?且聽本期分解。

案件發生的起因是——徽州府知府樂宗禹10歲的大兒子忽然得了癆病,請了很多醫生也沒治好,這可急壞了樂宗禹。夏天天下炎熱,一日,兒子忽然說想吃西瓜。樂宗禹見兒子生病,原本就心疼不已,對於兒子的要求,那是有求必應,自然是立即派近身的公差去採購。

這個派去的公差叫黃德,他跑到市場上去買西瓜,自然是想買個最好的,畢竟是給領導的公子吃的嘛。他在市場上轉了好半天,忽然看見一個特別大的西瓜,上面立了一塊小木牌——瓜中之王!

黃德從沒見過如此大的西瓜,自然是喜出望外,跑到西瓜前好好看了半天,就問價錢,攤主說:「七分銀子。」

黃德雖然對西瓜很滿意,但是這個價錢還是有一點貴,所以就想搞價。但是攤主說:「如此大的西瓜,找遍徽州也找不到第二個,我種瓜數十年,也是頭一回看到呢,所以謝絕還價。」

黃德見攤主態度強硬,就搬出了知府大人,說這西瓜是知府大人要的。攤主見此,就軟了下來,最終只收了六分銀子,還親自把西瓜抬到了府衙。

知府樂宗禹見到這個西瓜的時候,也嚇了一跳,暗自讚嘆:「我為官多年,歷任多地,也從沒有見過這麼大個的西瓜。」

驚喜之下令人過秤,一秤之下,又是嚇了一跳,這個西瓜竟然重達200餘斤。

知府樂宗禹立即叫黃德傳來攤主,問其姓名。

攤主回稟叫周繼生。

知府又問這瓜是自家種的,還是販來的。

周繼生說自家世代種瓜,全是自種。

知府又問這瓜是偶而有這麼大的,還是都是這麼大的,如果有種瓜良方能夠惠及更多人,官府可是有獎勵的。

周繼生說,我這個西瓜是瓜園裡最大的,其它的倒是沒有這麼大。

知府樂宗禹心裡不由嘀咕,為何這個西瓜能夠長這麼大呢?遂生疑惑,乃安頓好家裡後,決定親自去看看能夠長出200餘斤大西瓜的地方。

周繼生見知府大人要去看瓜園,為難地說:「大人要看,小的自當遵從,只是我這些西瓜怎麼辦呢大人?」

知府樂宗禹吩咐黃德全部按價購買,賞賜屬下。

周繼生見知府大人如此痛快,心裡非常高興,當即在前帶路。

知府樂宗禹來到周繼生的西瓜園後,舉目一看,並沒有什麼奇怪,遂問:「200餘斤西瓜長於何處?」

周繼生帶知府樂宗禹來到西瓜園一角,說就是在這裡大人。

知府樂宗禹看了看這個地方,也沒看出異樣,不過他再仔細看,發現這一小片地的土質與別處略有不同,再加上憑直覺,總是覺得這個西瓜有問題。所以令人把這個西瓜所長的地方挖開看看,看下面有什麼異樣。

黃德帶領衙役找到工具,開始挖,但是這一挖,竟然挖出一具死屍,大家心裡不禁默嘆道:原來那一個200斤的大西瓜,竟是在一具死屍上長大的。

知府樂宗禹令人將死屍抬出,放於木板之上,親自查看。

因時間不是太長,屍體雖已半腐,但仔細分辨依然看出是位男性,其身上可以看出有兩處致命傷,一處在頭部,一處在心窩。那麼該男子是被誰所害?周繼生自然不可避免成了第一嫌疑人。

知府樂宗禹令人帶回周繼生審問,但是在大堂之上,周繼生始終喊冤,說自己沒有殺人。知府樂宗禹覺得不動大刑,周繼生是不會招供的。遂令人用刑,可是打了好幾十板子,周繼生依然喊冤。知府樂宗禹見此,知道再用刑也沒用了。那麼怎麼辦?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這個辦法,在今天看來,是十分荒謬的,但是在古代卻是用之有效屢試不爽,主要是因為古人對神靈的敬畏之心非常虔誠。

知府樂宗禹這個辦法就是問城隍,所謂城隍就是陰界之長,城隍自然知道死者是誰,是怎麼死的。

同時,樂宗禹還貼出告示,把自己問城隍這個信息散布了出去,一時間這事成了徽州府最大的爆炸性新聞。

當然問城隍,也不是隨便就能問的,要有儀式,還要擇吉時。一切定後,到了吉日吉時,知府樂宗禹來到城隍廟,按照步驟上三炷香、默禱、搖簽、繼續用人們聽不懂的話審問周繼生。

問:周繼生,為何殺人?

周繼生:我冤枉,定是有人陷害我的。

問:你可有仇家?

周繼生:我的鄰居楊八來偷過我的瓜,我打過他,這算仇家嗎?

問:楊八在何處,你於本官指出。

周繼生回頭看人群,果然見楊八在人群中正看熱鬧,便指楊八。

衙役看到,一撲而上,推到前面。

知府樂宗禹忽然厲聲喝道:「楊八,你謀財害命,快從實招來。」

楊八豈肯招認,也大呼冤枉。

知府樂宗禹說:「本官剛祈禱時,問過城隍,城隍已經告知我兇手就是你,你對過路客商見財起意,將其殺害,又埋在周繼生的瓜田。」

說起城隍,楊八也害怕。然楊八心裡雖然害怕,但這關係到自己的小命,又見知府並無證據,所以拒不承認。

知府樂宗禹知道楊八抵賴,所以說:「你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來人,抬上來。」

只見人群劈開一條道,知府樂宗禹的親信隨從把一隻箱子呈上,當眾打開,只見皮箱內裝著一把尖刀,還有銀子10兩、瑪瑙佛珠一串。

楊八見此,嚇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狡辯。那麼知府樂宗禹是如何知道兇手就是楊八呢?

原來在審問周繼生的時候,動了大刑,周繼生依然喊冤。知府樂宗禹已經開始懷疑兇手是另有其人,可是誰呢?於是就一邊公開繼續審問周繼生,一邊則暗中安排親隨之人到周繼生的近鄰暗訪,結果發現一個可疑之人,便是周繼生的鄰居楊八。

根據人們的反饋信息,楊八好吃懶做,最近卻出手闊綽,購買田地,好像發了橫財。

親隨稟告後,知府樂宗禹為了不打草驚蛇,就搞了一個問城隍,同時趁楊八不在家時,令人突襲搜查,結果發現了贓物,並暗中提前稟告知府樂宗禹。

所以樂宗禹就順著問周繼生仇人的事,引出楊八,似乎是城隍所告,實際是樂宗禹自己調查的結果。

楊八見事情依然沒有抵賴的餘地,只好如實招供:

原來在去年中秋的時候,有個外地的客商叫張伸興,來徽州販賣棗子,因行路急,錯過了客棧,便借宿楊八家一晚。楊八見能賺點租金,也爽快答應了。但是在幫助張伸興拿東西的時候,楊八發現這個客商很有錢,便心生貪念,後來用酒灌醉客商後,用尖刀將其殺害,然後把屍體埋入周繼生的瓜園。

殺了張伸興後,楊八從張伸興的身上和皮箱裡搜出30兩銀子、瑪瑙佛珠1串,還有幾件絲綢衣服。楊八頓時就從一個窮光蛋變成了富翁。

一開始,楊八不敢露富,一直忍著。

可是過了半年,這小子忍不住了,又是吃好的,又是拿錢買地,引起了鄰居懷疑。這才使得知府樂宗禹的親隨來暗訪時,被告發。

如今既然案情已經明了,知府樂宗禹就依法判決,據《大明律·刑律·人命·謀殺人》的條款:

「凡謀殺人,若因而得財者,同強盜,不分首從,皆斬。」

楊八被斬首。

周繼生無罪釋放。

再說髒銀的處理,也頗為得人心。

根據《大明律·名例·給沒髒物》之條例規定:

「正髒見在者,要還官、給主。」

也就是說,搜到的髒銀要還給原主家,可是張伸興的籍貫親屬無法查到,所以知府樂宗禹只好另做處理:

因周繼生無辜受到連累,所以拿出髒銀的一半贈給,作為補償。另一半入官庫。

史載說,也許是知府樂宗禹秉公斷案,感動了上蒼,該案結案後,他兒子的癆病也好了。此說自然不可信,但是知府樂宗禹斷案的仔細、縝密、公平、公正,還是值得讚揚的。

(作者:案先生,女,80後,專欄作家)

參考資料:《明史》《大明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ATpbHQBeElxlkkaElM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