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1394期)
多年來,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存在爭議,就是它該不該繼續在教科書中存在?將魯文驅逐出教科書的說法曾一度甚囂塵上。雖然這種提議最終被取消,但有個不爭的事實是,魯迅文章在中小學課本中明顯地減少了,甚至在有些地方教材中曾完全被移除。那麼魯迅文章是否真過時了,被教科書一再刪減?聽北大教授如何說。
(一)魯迅文章從輝煌到衰落
魯文在教科書中曾有過極為輝煌的時期,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即從1980年到1990年,魯迅文章曾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多達24篇,穩居古今中外所有作家第一把交椅。
比如小學課本中的《少年閏土》《藤野先生》《給顏黎民的信》等,初中課本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件小事》《故鄉》《社戲》《孔乙己》《友邦驚詫論》等,高中課本中的《藥》《論雷峰塔的倒掉》《記念劉和珍君》《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祝福》《狂人日記》《阿Q正傳》《風波》《文學與出汗》《<吶喊>自序》《為了忘卻的記念》《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范愛農》《拿來主義》等,其中有小說、散文、雜文、書信,幾乎包括了魯迅先生所有寫作題材,可謂相當豐富了。
然而到本世紀以來,魯文在教科書中的分量明顯降低,儘管又增加了以前所沒有的諸如《風箏》《燈下漫筆》《孤憤》《示眾》等文,但總體上是減少了,只餘下15篇。尤其是近10年來,大概保持在每兩年刪減三篇的速度,特別是高中課本上被刪去了一半。為何魯迅文章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呢?
(二)魯迅文章被刪減的4個理由
一般認為,魯迅被中小學教材大量「下線「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難懂,這包括語言難懂和內容的難以理解。相對於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等文學大師,魯迅的文章語言是晦澀了點,這是由於他是最早提倡白話文的,當時白話文當然沒有那麼發達,所以他的文章就不會寫得那麼「白」,那麼順暢,似乎還略帶有文言文的痕跡。但你不能因為語言難懂就迴避它。若論語言難懂,誰有《論語》難懂?難道因為語言問題就可以不讀《論語》了嗎?所以這根本不是理由。
內容難懂主要是指魯迅的文章寫作背景的複雜。尤其是他的雜文,有許多是同別人的論戰,如果你不清楚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論戰對方的底細,你根本就不會明白魯迅在說什麼。所以老師在講解課文時,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這當然比較麻煩。不過若能通過一篇文章而了解些歷史知識,難道有什麼不好嗎?如果都怕麻煩,學生何必來學校讀書?所以,因難懂而拋棄魯迅文章是不應該的。
第二個理由是,時代不同了,大家沒必要像魯迅那樣寫文章了。言外之意,魯迅文章過時了。魯迅不僅是個文學家,他主要是以一個文化鬥士而存,魯迅所處的是箇舊時代,當然要批的。他批判「吃人「的封建禮教,批判反動派,無疑是正確的,但如今是新時代了,是和諧社會了,沒有什麼尖銳的敵我矛盾了,只有人民內部的矛盾,不需要魯迅那樣尖利的批評文章了。果然如此嗎?
的確,中國現在是強大了,富足了,但已經很完美了嗎?一切都很合理公平了嗎?沒有陰暗面,沒有腐敗了嗎?顯然不是。一個完美和諧的太平盛世不是歌頌出來的,相反,它往往是批判出來的。如果魯迅先生活到現在,我相信他還會不斷地寫批判文章。
「只為蒼生說人話,不為帝王唱讚歌」,向來是魯迅先生為文的理念。只要社會有不合理的地方他都不會無視,都會及時指出來。
還有就是,魯迅當時批判的範圍很廣,不僅是對社會的,對政治的批判,還有對文化的,對民族劣根性的,對人性的弱點的批判。比如他深惡痛絕的「瞞和騙」,現在沒有騙子了嗎?比如他對人性的虛偽的批判,他說,「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摘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這話雖說得很尖利,但你想想是否有道理?現在果真人都不再偽裝變得實實在在了嗎?如今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網絡詐騙,為什麼有那麼多假冒偽劣,難道不該批嗎?
所以魯迅先生的文章不會過時,以此為藉口刪減他的文章不足為憑。
第三個理由是,魯迅的文章太偏激,喜歡罵人,對青少年影響不好。
這一點也值得商榷。首先是因為魯迅的思想太深刻太超前了,遠遠走在那個時代眾多思想家的前面,所以他為世所不容,其思想就顯得太激進或者太偏激;再者魯迅把社會看得太透,他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容不下一絲邪惡,所以他見什麼不順眼就批,毫不客氣,這也正表明了他的堅定立場,永遠站在正直正義的一邊。這樣他的文章語言難免過於犀利,甚至「刻毒」,跟罵仗一樣。但魯迅先生罵人帶什麼髒字了沒有?有什麼國罵沒有?
反觀現在,看看網上的文章,有多少在罵人,有多少髒話令人目不忍睹,令人作嘔!而魯迅即便罵人也是充滿智慧和幽默的,這讓學生們學學有什麼不好?
第四個刪減魯文的理由是,教科書上不選魯迅的文章,魯迅照樣偉大,何必在課堂上讓學生浪費那麼大精力來啃魯迅?
這個理由同樣站不住腳。你不讀魯迅你怎麼知道他的偉大?魯迅又不是上戰場直接掂槍跟敵人拼的人,他是文化鬥士,靠的是文章。
如果你說,那也沒必要非在課堂上讀魯迅,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外讀,或者走出校門也仍然可認讀魯迅啊,課堂上學生的時間太寶貴了。
這就大錯特錯了。在如今題海戰術的年代,一般學生在課外連作業都對付不過來,哪有時間讀晦澀難懂的魯文?至於走出校門之後,除非是文學愛好者或者專事寫作的,一般人為工作為謀生忙得連氣都喘不過來,誰有心思再讀魯迅?所以,課堂上讀魯迅是必要的甚或是上佳的選擇。
因此,上面所謂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其是都不是理由,那麼刪減魯文的本質原因是什麼呢?看看專家教授如何說。
(三)北大教授談魯迅
關於這個問題,中國著名新聞期刊《博客天下》曾採訪過錢理群教授。
錢理群先生是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清華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魯迅學會理事,他是著名魯迅研究專家,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與魯迅相遇》《周作人論》等,他還一直關注教育問題,被認為是當代中國批判知識分子的標誌性人物。
當《博客天下》問道,如今社會上有「魯迅文章是否應從課本中拿掉」的爭論。作為研究魯迅的學者,怎麼看這種情緒?
錢理群說(原話):說穿了非常簡單,現在誰都「怕」,誰都不願意像魯迅那樣對待現實。因為現在官方不怎麼談魯迅了,但也不能不談——毛主席對魯迅的評價非常高。其實很多人反對魯迅,很大原因是覺得魯迅太偏激了。魯迅那種尖銳的思想,(有關部門)怎麼受的了呀!所以我一直覺得,不是中學教材要不要魯迅的問題,而是中國現在要不要魯迅的問題。讀懂魯迅需要閱歷,你現在讀不懂,等到一定的時候,就會讀懂。不能完全按學生喜好(教學)。數學、物理也有難懂的地方,你不懂不喜歡覺得枯燥,就不學了嗎?接近魯迅有兩個條件:一個是你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第二個是當你對現實不滿、思考問題的時候,魯迅(文章)就是非常好的(選擇)。
錢先生的意思很明確,現在人們是怕談魯迅,說白了就是怕面對現實。多數人面對現實社會的陰暗面,面對社會的不公不合理,會選擇無視或漠視,不願去指出去批判,喜歡苟且,與現實妥協,不願為自己找麻煩,所以他們也不想看到像魯迅那樣喜歡「找茬「的文章。錢先生可謂一針見血,說到了本質上。
另外,魯迅文章經常教育人要獨立思考,對社會現實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但多數人都有很大的惰性,都有人云亦云的思維習慣,所以就懶得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改變自己。
當《博客天下》又問,魯迅還適合今天這個時代嗎?
錢理群教授如此回答(仍是原話):現在不都講「改革」嗎,魯迅早就講了,他說「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維持現狀,還沒闊氣的要改革」。你看現在的中國不就是這個情況嗎?有的人不願意改革,但他打著改革的旗幟,維持現狀或者發展自己的利益。而且,我們現在即使想到了問題,也不敢這麼說。今天為什麼需要魯迅?他最大的好處就是拒絕被收編,他第一不被體制收編;第二不被某種思想收編;第三更可貴的,他也不想收編我們。他逼著你跟他一起思考,但並不把現成答案告訴你。
錢先生這段話有什麼含義,在此不必贅述,你懂的。需要強調的是,魯迅先生做為一名堅定的文化鬥士,他從來沒有妥協過,也從來沒有向任何人任何強權勢力低過頭,他始終是獨立的,他有獨立的人格,要獨立思考,即所謂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當然他也不強求你接受他的思想,他只是引導你,逼你進行獨立思考問題。這正是先生的可貴處。
(四)拋棄魯迅的可怕之處
其實對於一種思想或者理念,是否應該拋棄或者堅守,只消看看我們的對手如何做的就可以了。
日本人可以說是我們的老對手了,甚至曾經是我們的敵人,那麼他們是如何對待魯迅文章的呢?
事實是,日本的教科書中一直有魯迅的作品。早在1953年,魯迅的《故鄉》就入選了教育出版株式會社的中學國語教科書,譯者為著名魯迅研究專家竹內好。
之後,光村圖書株式會社、東京書籍株式會社、教育出版株式會社等多家出版社的中學國語教材都選用了魯迅的作品。可以說,從那以後每一個接受了完整義務教育的日本人都學習過魯迅的作品。以至於日本著名學者藤井省三曾感嘆過:魯迅這是日本「國民文學」和「國民作家」的待遇啊!
在日本文學批評界,有一大幫專家學者研究魯迅,比如竹內好、增田涉、丸尾常喜、藤井省三等。也有不少著名作家受到了魯迅極深的影響,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曾說「我一生都在思考魯迅」;村上春樹更是直言「魯迅是我最喜歡的中國作家」,他甚至模仿《阿Q正傳》寫了個《失敗的Q氏》。
反觀我們,居然在教科書中一步步地刪減魯迅的作品!我們的對手都知道魯迅的價值,我們卻如此做派,這不能不令人深思:魯迅究竟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還是大和民族的脊樑?他是誰的民族魂?
魯迅先生不僅批判社會,而且他批判人性,指導人生,教人如何面對世界,面對現實,其思想之深刻是日本人所欠缺的,聰明的日本人正是看中了這點才取長補短學魯迅的,這是一種明智,也是種胸懷。
相對而言,我們擁有魯迅卻不知珍視,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難道拋棄魯迅不可怕嗎?我們已經不需要魯迅了嗎?
魯迅先生在世的時候,也希望人們能早點把他忘掉,早點不再需要他的文章,因為那意味著他批判的問題都不存在了。
但是,現在真的到了那個時候嗎?
也許,到我們拋棄魯迅的時候,正是中華民族真正的騰飛之日。但現在為時尚早。
然而即便是到了那時,魯迅精神也不應該被拋棄,因為他是我們的民族之魂魄,他的文章有永遠的警示意義,和鞭策價值!
(文/說歷史的女人:冰島啖冰)
參考資料:《魯迅作品選》《魯迅傳》《論魯迅》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ht-o3MBLq-Ct6CZz3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