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4歲考上北大,當大學講師幾十年,吃飯舔盤子,外號掃地僧

2020-08-04     說歷史的女人

原標題:他14歲考上北大,當大學講師幾十年,吃飯舔盤子,外號掃地僧

(說歷史的女人——第1401期)

如今教師是令人羨慕的職業,不僅收入穩定,而且受人尊重,尤其是大學老師,更是人人羨慕。不過要想當好一名優秀的園丁也不容易,畢竟要為人師表,不是僅靠有學問就能勝任的。

今天介紹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教師,他14歲考上北大,已經當大學講師幾十年了,如今吃飯還舔盤子,外號「掃地僧」,但他卻是個極受學生喜歡的優秀教師,欲知詳情,本期解讀。

(一)神童

他叫王曉琮,1964年10月生於黑龍江雙鴨山。他自幼就是神童般的存在。我們知道,在中國高考史上曾出過一位「神女」叫何碧玉(河南新鄉人),在2000年高考時,以滿分考入清華,當時她才14歲,被譽為史上獨有。其實在剛恢復高考時,就有一位神童也在14歲時就考入北大了,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曉琮。

那時王曉琮考上的是北京大學少年班,他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到18歲北大畢業後又考上了浙江大學數學研究生;22歲浙大碩士畢業後,他沒有選擇出國留學,而是到哈爾濱理工大學當了一名老師,從此開始了他與眾不同的傳奇人生。

(二)大神

眾所周知,有不少被譽神童的少年天才,後來都成了方仲永,「泯然眾人矣」。而王曉琮不然,他成為一名大學教師後,不但沒有「沒落」,反而更加出眾,成了一位「大神」。

「大神」可不是自封的,他是學生們公認的大神級老師。

在哈理工,每個聽過他講課的學生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說他是「神一樣的人物」。那麼王曉琮講課有多神呢?

比如他上課從不帶教材,往講台上一站,張口就來。王老師教數學,每一次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機率論題目,他都能精準口算,就像計算機一樣。

「無論多複雜的多少重的積分,他一律口算。」同學們如是說。

在「哈爾濱理工大學貼吧」里,很多學生都在問:

「請問今天有王曉琮老師的課嗎?」

「請問一下誰有王曉琮老師的課表?」

甚至有人這樣留言,「我快要畢業了,還想再蹭王老師一節課,再膜拜他一次!」

王老師的課太精采了,即便不是他的學生,也都想蹭他的課。

王曉琮還是黑龍江省唯一一位全國數學建模競賽評委,自2002年起,他多次帶隊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並承擔競賽英語寫作培訓及指導工作。十幾年來,他帶領學生參加該項競賽獲得國際一、二等獎100餘項,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

王曉琮儘管是數學專業的,但他英語水平也很高。有一年,他曾用全英語給學長們上了一堂課。他代表中國到美國參加數學建模競賽,是唯一一位不用翻譯的人。

傳說他曾想去美國交流學習,但簽證沒有過,於是他就去了法國。他不懂法語,於是花半年時間把一本法語詞典背了下來……

(三)為人師表

王曉琮老師不僅能力出眾,而且心地善良寬厚,對學生要求嚴格,真正做到為人師表,被學生稱為最受歡迎的老師。

他儘管平時沒一點架子,但對學生要求很嚴,他教的功課,誰都別想瞎混過去。他眼光十分銳利,能一眼看出誰的作業是抄誰的。如果你考試得了59分,他不會給你及格。

在大學裡向有60分萬歲的說法。不少學生有「混文憑」心理,考及格能畢業能拿到文憑就OK了,費那麼大勁幹嗎?不過,這個說法也並非絕無道理。大學不比中學,課程很多,必修的選修的一大堆。老師在課堂上講,可不像中小學那樣,一節課只講一節內容,只有幾頁的知識。大學課程每節課都要進行十幾頁甚至幾十頁,被人形容為,老師在講台上講,學生在下面嘩嘩嘩翻書都趕不上!你想每學期十幾門課都考60分以上也並非那麼容易的事情。

所以一般老師也都理解大家的心情,如果你差一兩分不夠60,也就馬馬虎虎給你及格算了,省得你再補考。可王曉琮不這樣,一是一,二是二,你考59證明你努力不夠,抱歉,你再努力補吧。

在哈理工的學生貼吧上經常有這樣的感嘆:「59分線代掛,這是為什麼?」

下面就有學生出來問:「難道你的老師是王曉琮?」

不過嚴格歸嚴格,王曉琮的脾氣超好。

比如有次幾個學生寫好論文想讓老師改。當時都很晚了,王老師都要睡了,一看他們來了,立即說,「給我吧,你們先走,待會給你們。」

可只過了20分鐘,王老師就把寫論文的同學叫過去,面對面提出修改意見。

我們知道,大學老師跟中小學不一樣,他們是不「坐班」的,基本講完課都走了,所以顯得比較「高高在上」,跟學生比較疏遠。而王曉琮不,他還經常跟同學聊天談心,跟同學們打成一片,亦師亦友的。

(四)掃地僧

在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有一位在少林寺負責打掃藏經閣的無名老僧人,武功深不可測,並且非常智慧。他便是掃地僧。

他曾以一人之力對戰蕭遠山、蕭峰、慕容博、鳩摩智等武林高手,被認為是《天龍八部》中第一高手。但掃地僧在少林寺幾十年默默無聞,甚至連真正的名字叫什麼,大家都不知道。後來「掃地僧」已成為具有極高技藝卻深藏不露的人的代名詞。

王曉琮就被同學們稱為「掃地僧」,他在哈理工當了幾十年講師,給學校做了極大貢獻,但一直都是講師,沒有評為教授或者副教授。

王曉琮教的學生甚至有的都當了教授,為何他還只是名講師呢?

對此,學校官方是這樣解釋的:

「面對學術浮躁和功利主義,他選擇了鄙視追逐。他追求卓越,更崇尚學者風範。」

而王老師——這裡我們只能尊稱他王老師,而不是王教授——自己卻是這樣說的,「我從來沒有多高的覺悟和志向。只求做自己喜歡的事業,只求盡能力把事業做好,活得隨性、簡單、自在,保持本來的樣子一直到老。」

是的,一切名利對於他來說都是浮雲!

咱們再來看看王老師是怎樣的隨性、簡單、自然的。

有學生們這樣描述王曉琮:

「第一次建模培訓的時候,教室進來一個老頭,外表不像老師,像撿垃圾的。他穿的鞋很破,是老式膠鞋。

大家都覺得很奇怪,當他介紹是我們的老師後,我的下巴都差點驚掉了。

之後,總上他的課才知道,他一直就是這樣的打扮:夏天穿塑料涼鞋,冬天穿黃色膠鞋。鞋子破了,他也不換,一直穿著。」

如今的王曉琮年紀也不小了,從當年的小王變成了老王。年過半百的老王老師,身材瘦弱,背還有點駝,戴副老花鏡(也有人說那是近視鏡),滿臉的大鬍子,一身破舊的衣服,咋看都不像一個全國著名大學裡的講師。他一年四季就那兩三套衣服,腳上穿著最普通的涼鞋和膠鞋。第一次見到他的學生,都會以為他是燒鍋爐的大爺。如果他站在馬路邊,八成被以為是個撿破爛的。

老王此生似乎跟塑料乾上了,他穿的鞋是塑料涼鞋,裝書的袋子也是一般塑料袋。難道他買不起皮鞋和皮包嗎?肯定不是,對於他來說,東西能用就行,你裝本書一個破塑料袋足夠了,何必花大價錢買個包呢?

有同學調侃說,老王一年四季都穿著那件藍色T恤。這有點誇張,哈爾濱那麼冷,冬天不大可能仍穿件T恤吧,不過他愛穿T恤倒是真的。

老王吃飯也超簡單,基本屬於吃飽就行了那種。如今做為講師的他,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沒有溫暖的小家庭,還住著學校的職工單人宿舍。所以平常他也懶得做飯。有人說他就不會做飯,這也誇張了,一個被稱為大神的智者哪能不會做飯,關鍵嫌麻煩,所以他就經常拎著破飯盒到學生食堂填肚子。

他很儉省,每天早晨,只吃兩張五毛的雞蛋餅,喝一碗黑米粥。

學生們見他在食堂吃飯的時候,經常只打素菜,而且把飯吃得乾乾淨淨,一粒不剩。甚至,吃菜剩下的一點兒油湯,他都捨不得倒,也會接點熱水融一下,倒米飯里一起吃了。

甚至,他還會舔盤子。這不只是一兩個學生看到過。有同學還曾拿手機拍到王曉琮舔盤子的情景,但同學們沒人嗤笑他。

他為什麼如此節約呢?一是他習慣如此,他認為節約是一種美德。還有個原因,他自己省吃儉用,卻長年出錢捐助好幾個貧困學生。

當然還有第三個原因,他一直單身。他為什麼不結婚成家?難道一個大學講師還能窮到結不起婚?

這倒也不是。相反,他在愛情上還是一個很痴情的人。他曾有過美好的愛情,但在他結婚之際,愛人不幸遭遇車禍去世,他悲痛欲絕,發誓此生再不言愛……

這也是他到如今仍住單身宿舍的原因。一個人過,一間房子足夠,留下房子給別人吧!

當王曉琮老師的事跡被傳出去後,有不少媒體聯繫學校想採訪他,他卻留給領導一句話:

「如果記者來採訪,我就辭職。」

所以,至今都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是的,他不為別人而活,不為名利而生,他只求活出一個實實在在的自己;他也只為別人而活,心中也完全沒有自己!

這就是王曉琮,一個曾經的神童,一個被學生們稱為「大神」的人民教師的平凡人生……

其實,一個社會往往是由王曉琮這樣樸實無華的人撐起的,那些滿身光環、貪得無厭的人應該羞愧。

(文/說歷史的女人:花無去)

參考資料:《榜樣的力量》《人民日報》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fLIAnQBd8y1i3sJGa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