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980期)
在民國時的眾多才女中,有一位最卓爾不群的。之所以如此說,有幾個原因,第一,她美如女神;第二,她才華卓絕。如果單憑這兩項,你會說,那時有不少這樣的才女啊,比如民國四大才女或者四大美女中的呂碧城、林徽因等。但是這位才女不同,她還有第三點,她不搞文學或者藝術,她從事的是傳統認為的女性不擅長的理科方面的研究。你也會說,林徽因的主業是建築學,也屬於理科吧?
但是,這位才女還有第四點,她搞的是核物理,而且是實驗物理學;還有,最關鍵的是林徽因等人在中國自然是家喻戶曉,但放在世界上,則名氣沒有那麼大,但這位才女在世界上卻是赫赫有名的:她是大家公認的完全應該拿諾貝爾獎的人,她被譽為「原子彈之母」、「東方的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學第一夫人」等,她的名字甚至被一顆小行星命名!但由於特殊原因,她儘管在國際上聞名遐邇,卻在中國並不十分著名,知名度遠遠低於她同時代的林徽因、冰心、張愛玲、楊絳等諸位女先生,甚至一生備受中國人的誤解,最後享年85歲魂歸蘇州,卻證明了她的那顆中國心從未改變。
那麼這位才女是何人?為何容易被人誤解?本期分解。
(一)一枝薔薇出江南
1912年,在世界的東方,歷經近300年的大清王朝終於結束,新的中華民國剛剛成立,一切都充滿希望和未知。
那年的5月31日,江蘇省蘇州太倉瀏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一個女孩也在希望和未知中誕生。她的乳名叫薇薇,一個很女性的名字。「薇」字是可以入詩的,它能讓人聯想到美麗的紫薇花。以浪漫愛情文學著稱的瓊瑤就曾經在「薇」上大做文章。比如在一部《還珠格格》里就設計了兩個不同凡響的「薇」,一個是明珠格格夏紫薇,一個則是還珠格格的飾演者趙薇。
不過「薇」字本身除了陰柔之美的含義外,還隱隱的有一種陽剛之氣。它還是「薔薇」的「薇」,美麗的花下面還暗藏著刺。事實上,《還珠格格》里主要表現的還不只是美麗,更突出的是美麗下面的不同尋常的陽剛之氣,比如小燕子他們幾個的與眾不同的另類愛情。此不多說。單說這個叫薇薇的女孩。
她的家鄉瀏河鎮是一個美麗的江南小鎮,地處長江出海口南岸,是標準的魚米之鄉,而且交通十分便利,自元朝之後,就遠近聞名,有六國碼頭之稱,大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就是在此起航的。
薇薇的父親吳仲裔先生是位有遠見卓識的紳士。他早年就讀於著名的上海南洋公學,因不滿校方禁止新思想的傳播,曾參與學潮。之後,他毅然退學,轉入以倡導「學術自由、兼容並蓄」的蔡元培先生主辦的愛國學社;之後又加入同盟會,並參加上海商團,學習軍事技能。
後來袁世凱竊取大總統之位,獨攬大權,導致「二次革命」。吳仲裔曾積極參加反袁鬥爭。二次革命失敗後,他回歸故里,興辦教育。他提倡男女平等,創辦了著名的明德女子職業學校。校名取意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吳仲裔自任校長,其妻樊復華也在校做教員。學校除開設傳統課程外,還增立數學、注音符號等新興學科,還有縫紉、刺繡和園藝等。
吳仲裔胸有大志,且眼光長遠,當然也把振興民族之大任寄予自己的子女身上,她不顧薇薇的女兒之身,又給她取了個頗具陽剛之氣的名字。因家族兄弟姐妹依次以「英雄豪傑」取名,薇薇在家族中排行第二,她又屬「健」字輩,故取名「健雄」。他寄希望女兒巾幗不讓鬚眉,胸懷男兒之志,健而且雄。
薇薇——現在可以稱吳健雄了,這個標準的江南女孩,自小生得美麗如花,既有紫薇花的嬌艷柔曼,更有薔薇花的絢爛陽剛。但她被人稱道的是她的才情。父親吳仲裔先生本就多才多藝,吟詩做賦、唱歌彈琴無所不通,他還有一絕活,就是愛鼓弄無線電。他曾自己動手裝了部礦石收音機,讓吳健雄聽到那來自遠方的聲音,還給她買「百科小叢書」,給她講述科學趣聞。所以吳健雄自小就思路大開,比一般的才女的見識要高出許多。
吳健雄七歲時便進明德女校學習。她在家鄉讀完小學,於11歲時便考入蘇州市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5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從師範學校畢業,接著她當了一名小學教師。後在父親的鼓勵下,她繼續學業,18歲時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
她資質優秀,學習起來十分輕鬆,就在課餘時間翻閱了一些有關X光、電子、放射性、相對論等方面的書籍,沒想到一下子便被倫琴、貝克勒爾、居里夫婦、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給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她第二學年便申請轉到了物理學系。1934年,在施士元(曾是居里夫人的學生)先生的精心指導下,吳健雄撰寫了一篇題為《證明布喇格定律》的優秀畢業論文,獲中央大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她受聘到浙江大學物理系任教,後進入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
到此為止,吳健雄的人生已經是很成功了,但她的事業其實才剛剛開始。因為此時她才20齣頭,有更多的挑戰在等著她。
(二)成為自己的偶像
也許連吳健雄自己都沒有想到,若干年後,她將成為自己少年時代的偶像居里夫人。
1936年,不安於現狀的吳健雄去美國留學,就讀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自此,開始了她在大洋彼岸的令人炫目的人生。在美國,她曾師從歐內斯特·勞倫斯、塞格瑞、奧本海默等人,他們都是當時世界物理學界的巨擘。
1938年,吳健雄在塞格瑞教授(後來的諾獎得主)指導下,開始做原子核物理實驗,進行鈾原子核分裂的研究,這在當時世界上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後來,被稱為美國「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教授(也是諾獎得主),也對她十分賞識,從而使她在1944年以一個外籍女科學家的身份,參與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她做為其中唯一的華人女物理學家,因為解決了核連鎖反應無法延續的重大難題,貢獻巨大,被人稱為「原子彈之母」。
再後來,吳健雄還跟塞格瑞導師合作,共同發現了對鈾原子核分裂連鎖反應有關鍵影響的惰性氣體「氙」。當時吳健雄就此寫了篇論文,把其導師塞格瑞的名字列在前面準備發表。塞格瑞先生髮現後果斷地刪去了自己的名字。這篇論文遂以吳健雄的獨自署名,在美國最有權威的《物理評論》上刊出,奠定了她在物理學界的地位,此舉也被傳為科壇佳話。
塞格瑞早年遊學歐洲,與居里夫人有所交往,他在評論吳健雄時寫道:「她的意志力和對工作的投身,使人聯想到居里夫人,但她更加入世、優雅和智慧。」
1956年,華人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對 「宇稱守恆定律」 提出質疑,但因實驗太困難,無人肯接受這方面的實驗。他們找到吳健雄。這時,她已與丈夫買好返回大陸的船票,想看看闊別20多年的故鄉。但是這項極富挑戰的實驗吸引了她。丈夫也積極支持,他退掉一張船票一人回國。吳健雄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實驗中去,最終她大獲成功,證明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理論,從而讓這兩位年輕的中國學者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時物理學界有不少權威學者都認為,其實吳健雄也應該獲得此殊榮。比如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坦伯格就曾這樣說,「沒有吳健雄的實驗結果,李政道、楊振寧二人的理論只能是一種構想,吳健雄的實驗改變了這一切,她完全應該與他們共同分享諾貝爾獎。」但因種種原因,吳健雄只是當了這兩位中國同胞的「助推器」,將二人推向巔峰,自己做了陪襯紅花的綠葉。
不過吳健雄的這個實驗,即證實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對稱不守恆的結果,在整個物理學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她也因這個偉大的實驗獲得了巨大的聲譽。1958年,她成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同時獲選為普林斯頓大學創校百年來第一位女榮譽博士,同一年她還當選為第一位華裔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被列入《美國科學名人錄》。
雖然吳健雄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在1978年獲得了世界著名的沃爾芙獎,此獎在某種意義上,完全可以跟諾獎相比,吳健雄是該獎第一位得主。
吳健雄於1975年還當選為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女性會長,同年獲得美國總統福特在白宮授予她的國家科學勳章,這是美國科學最高榮譽。
另外,她還進行了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方面的實驗,強有力地支持了愛因斯坦等人對於量子力學方面的觀點。吳健雄先生因其物理學上的偉大貢獻,被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她堪稱進入世界一流物理學家行列的中國女性第一人。
但為何吳健雄先生在國內並不十分著名?這跟她最容易被誤解有關。
(三)吳健雄同胡適先生的師生情令人誤解
這還得從她少年時候說起。
1923年,11歲的吳健雄到離家50里的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去讀書。這所有名的學校的校長楊誨玉女士是一位很有眼光的教育家,經常邀請知名學者來校演講。其中就有著名的胡適先生。其實,自幼喜歡讀書的吳健雄早在《新青年》等雜誌上讀過胡適的文章,對胡先生非常崇拜。
胡適那次演講的題目是《摩登的婦女》,內容是講婦女應如何在思想上走出舊的傳統,令吳健雄大開眼界。她為此深深著迷,次日又追隨胡適到東吳大學再次聽講。胡適先生的淵博學識,和他的翩翩風度,使這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傾慕不已。
1930年,吳健雄從蘇州女師畢業後,考入國立中央大學,但她沒有馬上去大學讀書,而是先到上海的中國公學又讀了一年書,因而成了胡適的得意門生。
當時胡適並不認識他這個超級粉絲,他只是聽說學校有一個資質極高的學生叫吳健雄。有一次歷史考試,本來要考三個小時,吳健雄兩個小時便第一個交了卷子。胡適很快看完卷子後,大為震驚,他從來沒有見到任何一個學生對清朝三百年思想史懂得那麼透徹,於是給了她100分!從此他對這位天才女生格外關注。
吳健雄和胡適的這段師生經歷,吳健雄認為對她影響深遠,而且胡適也曾在公開場合說過,她是他平生最得意的門生之一。胡適曾勉勵吳健雄:「凡治學問,功力之外還需要天才。龜兔之喻,是勉勵中人以下之語,也是警惕天才之語。有兔子的天才,加上龜的功力,定可以無敵於一世。僅有功力,可無大過,而未必有大成功。你是很聰明的人,千萬尊重自愛,將來成就未可限量。」他還鼓勵吳健雄到海外繼續深造。
胡適對吳健雄期許甚高,呵護備至。一次胡適外出旅遊,看到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的一本書,她知道吳健雄必定喜歡,就特地買下寄給她。1936年胡適到美國哈佛大學演講,專程找到吳健雄作了長談。次日胡適在等船回國的間隙給吳健雄寫了封長信,對她關懷有加。信發出十多天後,胡適忽然想到信中的一個字母「M」系「A」之誤,為此又去信更正。可見胡適對吳健雄的關懷。
吳健雄也在一封致胡適的信中坦承,「我一生受我父親和你的影響最大……」吳健雄對胡適的仰慕,以及後來胡適對吳健雄的激賞,自然「給人們許多想像的空間」。不難理解,當時的胡適先生不僅滿腹經綸,而且英俊瀟洒;而吳健雄美麗脫俗,聰慧絕倫,兩人的頻繁接觸,難免互相欣賞,會給別人一些想法:他們之間的「師生情」是不是不一般?
在吳健雄當時純稚熱烈的少女情懷中,無疑對胡適先生有著愛慕的,不過她對胡適一直執弟子之禮,還是相當理智和克制的。
比如在一次胡適和她分別後,吳健雄曾在她的一篇筆記中寫道:「剛在電話中替你道別回來,心想您明天又要『黎明即起』的去趕路,要是我能在晨光曦微中獨自駕車到機場去替您送行多好,但是我知道我不能那樣做,只能在此默祝您一路平安。」「但另一方面卻又怕您以為我誤會您的意思,使您感到不安,其實以我對您崇敬愛戴之深,決沒有誤解您的可能,請絕對放心好了。」
當然胡適也是很理智地對待這件事情的。況且他早已成家,而且夫人江冬秀比較強悍,他根本不可能對自己的學生有什麼非分之想的。
1962年2月,在台北「中研院」院士會後的酒會上,胡適突發心臟病,在吳健雄夫妻面前仰身倒下。吳健雄親眼目睹了這一慘劇,她「悲痛萬分,泣不成聲」。第二天,吳健雄到殯儀館瞻仰胡適遺容時,仍「全身發抖,悲傷尤甚」。一個美麗而動人的師生情的故事,就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四)吳健雄的婚姻讓人對她誤解
吳健雄先生一生有著令人羨慕的愛情和婚姻,但這也是人們對她產生誤解的一個方面。因為他的丈夫是袁家騮。袁家騮是誰?袁世凱的孫子。他是袁世凱次子袁克文的公子。因為袁世凱在歷史上的敏感性,這不能不讓人產生聯想。
當然袁克文也讓人產生很多聯想。袁克文,號寒雲,他自幼被人認為是個紈絝子弟,他風流倜儻,曾被稱民國四公子之一,還號稱「天津青幫幫主」,當時有「南有黃金榮、杜月笙,北有津北幫主袁寒雲」的說法。他不從政,不從商,卻登台唱戲,在世人眼裡有不學無術之嫌,況且他還有揮霍無度、生活奢侈的惡習,被人廣為詬病。
但爺爺是爺爺,老爹是老爹,他們都不能代表袁家騮本人。袁家騮跟他父親截然相反,他雖然生在一個飽受爭議的家庭,但他人品極好,謙和而誠懇,待人有禮,廣結善緣。且自小聰明伶利,多才多藝,對戲劇音樂也有興趣,善拉二胡。但他雖有藝術天分,卻跟吳健雄一樣,都是個正宗的理科生。他幼時在老家河南安陽讀書,十三歲時到天津南開中學,後入燕京大學攻讀物理學。在燕大的校長司徒雷登的幫助下,曾獲得獎學金赴美深造。
吳健雄和袁家騮於1936年8月,在美國經友人介紹相識。
當時的吳健雄才貌出眾,穿一身中國的傳統旗袍,氣質高貴而典雅;袁家騮也是一表人才,而且兩人還是同歲,易於溝通,雙方很快就相戀了。所以吳健雄管他是誰,才不考慮他的家世,是不是袁世凱的孫子或者袁寒雲的兒子。
1942年5月,吳健雄同袁家騮結為伉儷。當時在美國的錢學森也來祝賀。他們婚後夫妻感情一直很好,相親相愛,相敬如賓。袁家騮克盡丈夫的職守,為了照顧妻子的工作,他基本上承包了所有的家務,洗衣、做飯,甚至帶孩子等。他自詡做菜的代表作是紅燒獅子頭。他曾公開說:「夫妻也如同一個『機關』,需要合作,婚前要承諾,婚後要協調。」朋友們評論袁家騮有句話:「不管吳健雄去什麼場合,拎照相機的人總是袁先生!」
生活中若發生小矛盾,袁家騮解決的秘訣是:「太座第一。」家中的許多事多為吳健雄作主,但她對丈夫又有種天性的依賴。每遇到棘手的事,她總對人說,「等家騮回來再說。」她常向人誇耀:「我有一個很體諒我的丈夫,他也是物理學家!」
其實袁家騮在學術上也很有成就,他是著名的高能物理學家,也是最早將電子學運用於高能粒子探測的物理學家之一,他第一個證明了地球上空的中子不是來自太空,而是初級宇宙線在大氣中產生的次級粒子。只是他向來低調,被妻子的光環掩蓋了不少。
總之,吳健雄夫妻十分恩愛。後來人們問吳健雄,當初你沒有拿到諾貝爾獎,你生氣不?她只淡淡地說了一句:「我愛的是我的事業,而不是諾獎;再說,諾貝爾先生又不是我老公,我愛他做什麼?我的老公叫袁家騮。」
但袁家騮畢竟有與眾不同的家世,也使吳健雄被人產生聯想:她的公公曾經是大名鼎鼎的「二皇子」啊!
(五)對於吳健雄不回國的誤解
吳健雄還有個被人誤解的因素是,她和丈夫都加入了美國國籍,沒有在新中國建立後,像錢學森、錢三強等那樣回國效力。
關於這一點,對於吳健雄夫妻來說是比較無奈的。像錢學森等科學家,當時美國人也是極力阻止他們回國的,但他們畢竟還是相對比較自由。而吳健雄不然,她因出眾的才華,被當時的美國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界名流賞識,直接參與了世界著名的「曼哈頓計劃」,就是參與了製造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而且有顯著貢獻,這樣的身份和經歷,美國人能放她走嗎?
不錯,錢三強等人回國後,給中國造出了原子彈,如果吳健雄能回來,我們的原子彈肯定會更早地造出來。但也許正是這個原因,美國人肯定,絕對不會放走她的。如果她真的想辦法走了,後果是難以設想的。所以做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理解她當時的處境。她不是不愛自己的祖國。
相反,吳健雄先生和他的丈夫一直是深愛自己的祖國的。1984年10月,吳健雄回到闊別40多年的故鄉,她獨資捐助修建了母校明德學校的紫薇樓;後來,為設「吳仲裔獎學金」,她慷慨解囊,又捐出近100萬美元巨款!
1982年,吳健雄先生受聘為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1994年,她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吳健雄還有一個極高的榮譽,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國際編號為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
1997年2月16日,吳健雄先生在紐約病逝,享年85歲。遵照她的遺願,袁家騮先生親自護送妻子的骨灰回大陸,安葬於蘇州太倉瀏河。她的墓地在明德學校紫薇閣旁,墓體由著名設計師貝聿銘設計。貝聿銘在評論吳健雄的中國情結時說過一句話:
「中國人還是中國人!」
吳健雄先生其實還有一個被人廣為誤解的要素,就是她的名字。當你第一次看到或者聽到「吳健雄」這個名字的時候,你一定會毫不懷疑地認為這是位男士。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解。
吳健雄,一個不讓鬚眉的巾幗豪傑,中國人應該為她感到自豪。
(文/說歷史的女人·冰島啖冰)
參考資料:《吳健雄傳》《東方居里夫人——吳健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