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988期)
中國古代史最複雜的時期莫過於清朝末期,原因是中國數千年歷史,除了元朝之外,大部分時間都屬於自己內部的王朝興亡更替,與世界的外交關係也相對而言比較簡單,長期都以世界重心的大國自居,亞洲諸邦不過都是藩屬國而已。這種「老大」的自我認識,到了清朝時期,更加嚴重。可是,清朝末期的世界大勢已經發生了巨變,西方諸國在工業革命之後取得飛速發展,隨著西方諸國海上霸權之路的開始,亞洲也隨之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就連以前最為聽話的亞洲小弟日本也開始搞「維新」,之後也尾隨西方列強開始闊步發展。
說到底,無論任何時候,競爭都是靠武力說話。在古代,冷兵器為王的時候,靠的是騎兵、長矛。但在武器改革之後,打仗靠的是長槍短炮或堅船利炮。這些表面東西的變化之下,實則是核心東西在發生變化,比如古代是冷兵器,統治者靠「之乎者也」的儒教就可治國保民,但如今的堅船利炮可不是「之乎者也」就能建造出來的,它靠的是科學、科技、工業,這些概念,都是在「之乎者也」時代所最忽視的學科。
因此,若改變,則必是換血般的概念。
如此關頭,考驗的是一個執政者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才幹。
大清史上,有遠見和大才幹的帝王倒是有,比如開明進取的康熙,但可惜的是此刻當政的不是康熙,而是慈禧。
腐朽的清朝,實際是陳舊的舊歷史被新歷史拋棄,面對舊世界和新世界的抉擇的時候,慈禧沒有選擇疼痛的改變,而是選擇了舊世界落後的方式。選擇落後的過去則必然與世界新歷史為敵,那麼慈禧太后靠什麼向世界宣戰?其戰果如何?為何後果那麼嚴重?下面細說!
第一:慈禧太后為何向世界宣戰?
有關慈禧太后向世界宣戰的原因,總的來說,大概有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價值觀的問題。
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是儒家文化,儒教治國。在信仰問題上,歷朝則主要以佛教為主,雖然中間有幾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但整體上,佛教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是積極的,尤其到了清末時期,佛教更為興盛,慈禧太后本人就是極其虔誠的佛教徒。
不過不管是中國的佛還是道,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巨大影響,佛教在進入中國之後也進行了不斷的改善,剔除了需要原有的東西,融合了諸多的儒家文化,對於帝王的統治理念也不存在任何衝突。這是佛教在中國興盛和發展的核心原因。
然清末之時,大規模的洋人傳教士湧入中國,他們所傳揚的「上帝概念」恰好與儒家、甚至中國佛教的諸多理念是相悖的,因此清政府並不喜歡。但因別的諸多原因,也沒有進行明顯的干涉,然隨著列強對清朝的滲透或影響更加明顯之後,清政府在反感列強的時候,也開始反感西方傳教士,乃至洋人。
第二方面是皇權問題。
自古便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的土地、臣民,都是皇帝一人的,當然在對這些事物的掌控上,也是皇帝一人說了算,這是皇帝最明顯的特權。
清末的時候,雖然有名義上的皇帝,但實際上的皇帝是慈禧太后。作為實際的皇帝,慈禧太后卻無法享受這「皇帝的特權」了,因為列強一方面憑藉堅船利炮威逼清政府,向其要地要政策,另一方面得到了好處之後甚至還想干涉清廷的朝政,慈禧太后她老人家自然不開心了。因此,在內心深處,慈禧太后對於列強是十分牴觸的。
不過慈禧太后是一個為了權力,比較善於轉變的人,在向世界宣戰之前,她敵視西方列強,但在宣戰失敗之後,為了再次回京掌權,則對西方列強不斷示好,此是後話,暫且不論。
第三方面原因是以端王愛新覺羅·載漪為首的王公大臣的忽悠。雖然慈禧太后不喜歡西方列強,但她也清楚人家的堅船利炮非常厲害,清軍根本不是人家的對手。可是端王愛新覺羅·載漪給慈禧太后找來了一支比堅船利炮更厲害的軍隊,並且表演了各種絕活之後,讓慈禧太后覺得有了揚眉吐氣的資本。
那麼載漪是何許人?為何慈禧太后如此信任他?愛新覺羅·載漪是道光皇帝第五子惇親王奕誴之子,後來過繼給嘉慶帝之子瑞敏郡王奕志。在1900年的6月,載漪被慈禧太后任命為總理衙門的負責人。載漪這個人,沒讀過多少書,政治才能也十分一般,因此他在總理衙門對處理外國事務比較低能。但載漪才幹不行,卻野心很大,一心貪權,也會討好慈禧太后,因此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
在義和團運動鬧得正厲害的時候,以載漪為首的一幫朝臣堅持主張利用義和團的力量消滅外國在華勢力,提出的口號叫「扶拳滅洋」。這也正好符合慈禧太后的政治意圖:消除外國勢力對清廷的干預,她就能安安穩穩的做自己的實際皇帝。
後來為了促成此事,慈禧太后把軍、政、外交大權都交由載漪來處理。以載漪的政治才幹,事情往泥潭般更糟糕的境地發展,已經不可避免。
第二:慈禧太后向世界宣戰靠的是什麼?
書接上文,前面我們說了慈禧太后向世界宣戰的三個原因,但只有最後一個是核心原因。其實,這個原因也是慈禧太后向世界宣戰的依賴所在。此原因便是義和團那刀槍不入的神功。
義和團本身不過是一群農民起義組織,義和團的首領們都宣稱被天神附體,團民則藉助符水可以實現刀槍不入。此外,義和團還有一個特徵,吸收了大量小孩和女性。經過訓練之後,每次作戰,都用小孩作為排頭隊伍。
這支興起于山東的組織,最開始對於清政府,是被當作暴民看待的。清政府對其的態度也比較複雜,時剿時撫。後來義和團經過初期的草根迅猛發展階段,當時比較混亂,受到了清軍的鎮壓。但在逐步發展成熟之後,義和團打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此時便又受到了清廷部分官員的暗中保護、以至於公開支持。
及至最後最強的支持者載漪出現,在載漪的周旋和鼓吹之下,連慈禧太后的太平也向義和團傾斜。這支農民起義軍最後竟然成了慈禧太后手裡的一張王牌,成了得到清廷官方認可的護國軍。
在端王載漪的努力下,義和團在1899年前後不斷開進北京,甚至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接見。而且,他們嘴裡念叨著咒語,還向慈禧太后表現了自己的「神功」。具體表現的是什麼,不得而知,反正慈禧太后在看過義和團的「神功」之後,對義和團的信心大增,對世界宣戰的決心也更加堅定。為了增強義和團的戰鬥力,慈禧太后還特批直隸和山東調出專員對義和團進行工作指導和監督。
就這樣,到了1900年初的時候,慈禧太后還專門頒發了一道詔書,大致的潛在意思就是支持義和團這樣的民間團體,而且暗指義和團這樣的團體積極訓練保家衛國是一種值得讚賞的行為。諸國駐華老外對此表示不滿,可是慈禧太后此時已經暗下決心,要跟洋人鬥了。
不過慈禧太后向世界宣戰,除了義和團的力量之外,還有董福祥所率的甘軍,以及載漪在1899年募集的1萬滿族特種兵虎神營,算是當時的京城禁衛軍。
那麼慈禧太后憑藉這些力量,最終取得了怎樣的戰果呢?
第三:慈禧太后向世界宣戰的戰果如何?
既然慈禧太后依靠的是這三支力量來給世界叫板,那麼我們來看看這三支軍隊的戰果:
先看義和團,義和團得到清政府默許,大規模開進北京的時間是公元1900年的6月10日。
根據《庚子大事件》的記載,在義和團入京初期,與外國的矛盾尚未激化。或者說,根據當時清政府的含糊態度,似乎是大有任由義和團自由發揮的意思。可是,等義和團真的和洋人擦槍走火之後,事情已經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不管慈禧太后是利用義和團給洋人一點顏色看看也罷,還是真想把洋人驅逐出去,總之,往後的局勢,連清廷也無法控制。
因為當長達56天的對洋人大使館圍攻開始,京城已經陷入一片無序的混亂。但是義和團對外國使館的圍攻,其戰果除了毀了一些建築,殺了有限的洋人之外,並沒有更大的成果可言。因此,單從戰績來看,清廷利用義和團向世界宣戰的戰果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其造成的惡果卻不可忘記。
再說董福祥的甘軍,1900年6月9日進駐北京永安門,11日轉駐永定門,其部將砍死了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本月20日至23日奉命圍攻洋人使館,雖然日發炮彈300發,但戰果甚微。此後從6月28日到8月14日,繼續武力圍攻外國使館,但卻沒有攻下一座使館,戰績慘澹。8月14日,八國聯合軍隊攻入北京,董福祥率部抵抗,不敵,後董福祥隨慈禧太后西逃。
最後是虎神營,虎神營作為禁衛軍,在義和團和董福祥甘軍入京後,其維護京城秩序的作用基本沒有怎麼發揮,更為可怕的是,在7月圍攻外國使館的階段,虎神營和義和團、甘軍部分官兵已經不聽從清廷的命令,任性地發揮暴力。
慈禧太后所仰仗的三支軍隊,基本上寸功沒有,尤其是義和團所謂的「天神附體」等等,都在8月14日洋人聯軍攻入京城的那一刻全部破滅。慈禧太后在圍攻的後半階段,實際上已經醒悟,靠所謂的神化的義和團「神功」是不可能打敗世界的,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第四:慈禧太后向世界宣戰的後果有多嚴重?
慈禧太后一次糊塗的決斷,給清廷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洋人聯軍攻破京城,大清的軍隊、包括義和團都不是洋槍洋炮的對手,慈禧太后害怕落入敵手,遂帶著王公貴族等一班人馬在8月14日夜裡或8月15日凌晨倉皇逃走,僅留慶親王和李鴻章給洋人談判。
從1900年末談到1901年初,結果終於出來了,就是《辛丑條約》。這款條約中,最令人痛心的有兩條:
第一條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第二條是禁止清廷進口軍火和武器材料。
第一條巨額的賠付,令清廷原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第二條霸王限制,則更讓急需發展軍事力量的清廷更加被動。
結語:總的來看慈禧太后向世界宣戰,完全是一次不理性的決策。在更多的時候,慈禧太后是攜帶著私人意圖和恩怨所決定的,加上目光短淺的載漪等人的攛掇,導致此事成為清朝史上的一個恥辱。(文/說歷史的女人·不勝寒)
參考資料《庚子年大事記》《統治者慈禧太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