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公司大小,這10個管理痛點都相通,背後真相不可忽視(上)

2020-02-22     職場大俠知陽

關注職場大俠知陽,助你打造效率型組織

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痛點出現。每每遇到這些管理痛點的時候,總會讓管理者無可奈何。

我們以為的痛點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但實際上我們容易被這些問題的表象所迷惑,從而採用了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

最後的結局,自然是痛點依然在,問題不斷發生。

經過多年跟企業打交道的經驗,我發現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那就是:無論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有一些比較共同的管理痛點。

之所以這些痛點一直都存在,核心原因還是沒能發現痛點現象背後的本質問題出在哪裡?

痛點一:企業永遠都面臨著缺人的現象

很多年前我就聽過這麼一句話:人才,是企業的發展根本。

對於人才的渴望,相信做過企業管理的人都會深有體會。很多管理者都會愁一個事情,怎麼招到更多優秀的人才?

而現實卻是,很多求職者感嘆找不到工作,而很多企業也感嘆,招不到人。

「缺人」其實是一個偽命題。真正企業缺的並不是「人」,而是「能人」。

不論是初創期的小企業,還是發展中的企業,甚至是規劃期的大企業,都面臨著「能人稀少」的問題。

但是,「優秀」的人才本就稀缺,各大企業都想要招到人才,自然就會感到「人才饑荒」的現象。

那麼,對於「缺人才」這個痛點現象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痛點真相:「能人依賴」

很多人都在說,招不到人是因為「薪酬機制」的問題,或者說是企業缺少這樣的機制。但其實在我熟悉的所有大小企業里,這樣的機制並不缺少。

甚至還有很多非常具有誘惑力的薪酬分配機制出現。但他們依然覺得「人才稀缺」。

因此我判斷,這樣的痛點現象並非是「機制」上的問題(當然,如果沒有機制肯定也是有問題的),而是企業在運營設計上或者管理系統上不健全,需要依賴「能人」做執行所導致的。

舉個例子,要是我們把一位「銷售冠軍」的成功方法,設計或者總結成一套人人皆可執行的方法論。那麼我們其實依賴的就是一種「制度」,而並非個人。

「讓普通人做出不普通的結果」,這才是一個企業解決「人才稀缺」痛點的根本路徑。

痛點二:企業一直都面臨同行「價格戰」的問題

「打價格戰」的現象可謂是不分行業、不分企業大小,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幾乎所有企業負責人都很清楚一個問題:打價格戰是兩敗俱傷的結局。

但依然逃離不了價格戰的波及,即便是自己非常不情願,但被同行的「價格戰」轟炸之下,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來參與其中。

我認識的眾多企業中,每個老闆提到「價格戰」問題,都是不認同的,但實際上自己又必須參與。今天促銷,明天甩賣的。

像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行為,幾乎成為了所有企業面臨的頭痛問題。不參加吧?自己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參與吧?企業的利潤空間下降,甚至賠錢。

之所以會如此被動,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痛點真相:「差異化不明顯」

所謂差異化的背後,就是產品同質化現象。

試想一下,兩個同樣知名度的品牌、功能相似、包裝設計相仿的產品,除了價格上有所區別外,還能有什麼可競爭的?

所以,我們最終要解決「價格戰」的核心,是創造「差異化」。

有一種理論,說是讓客戶體驗到產品的「價值」,才能真正逃離價格戰的怪圈。

但所謂的「價值」又很微妙,你認為的價值可能在很多客戶眼中並不是真正的價值,因為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客戶是多樣化的。

因此,我們在「差異化」價值創造的時候,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獨特」起來?

比如,同樣是飲品行業,有些品牌就能夠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像某涼茶,就主打的是「怕上火」;像好幾個核桃,就主打的是「用腦」。

「差異化」不一定就是產品不同,完全可以從概念上找到自己「獨特」的點。

痛點三:企業明明制定了目標,但總是不容易完成

幾乎所有企業都會在年底制定來年的任務目標。無論是根據往年的數據情況,還是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他們總是希望把目標設定得更高。

因為很多企業都相信一個理論:把目標設定得越高,最後總能完成得更好。

而實際上,這種所謂的「目標」設定,頂多算是一種「銷量夢想」。

超過七成的企業所設定的目標,都是「憑經驗」來設計的。那麼這時候往往實現目標需要依賴三種驅動。

第一,依賴行情的驅動。

也就是說,如果運氣好來年的整個市場行情不錯,那麼這個目標可能就實現了。

第二,依賴老闆的驅動。

差不多中小企業都有一種現象,那就是老闆的個人資源占了企業總業績的大部分比例。要是來年老闆「努力」一點,那麼目標可能就實現了。

第三,依賴資源的驅動。

隨著政策越來越透明,信息越來越透明,資源的驅動力自然也就開始逐步下降。目標如果依賴資源的驅動,那麼只會越來越難完成。

那麼目標完不成的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痛點真相:「拍腦袋制定目標,拍胸脯說完成,拍大腿說明年再來」

目標之所以完不成,核心其實是「目標」脫離了「掌控」。無論是行情驅動、老闆驅動還是資源驅動,最終都是「被動」的去完成目標。

當一個企業管理者對於目標失去掌控之後,那麼是否能夠完成目標基本上都是在「賭運氣」。

所以,如果想要制定一套自己能夠完成的目標,就需要通過四個維度的交叉設定,才能實現目標的真正掌控。

根據很多企業的實際測試效果,這種「四維」的交叉目標設定方式,偏差可控度在5%左右。

這四個維度分別是:產品、客戶、渠道(團隊)、時間。

大部分企業都只用了「時間」的維度,比如第一季度完成多少,第二季度完成多少這樣。

產品:就是要把自家的產品按照「促銷型」、「利潤型」、「常規型」和「高端型」進行分類後,分別制定對應產品的目標。

客戶:就是按照「新客戶」、「老客戶」和「大客戶」的分類後,分別執行對應客戶群體的目標。

渠道(團隊):就是根據不同資源、能力等條件的團隊,設定不同的目標指標。

時間:就是根據所在行業的淡旺季時間來進行不同目標設定。

四個維度的目標設計,除了單獨的維度設計以外,還需要進行交叉設計。

當你通過這種「思維交叉法」來進行目標設定後,你就會很清楚的得到一個工作的公式:「哪個時間段來通過什麼方式銷售什麼產品獲得多少銷量」。

只有通過這樣的目標設定法得到的「答案」,才是你可控的,能完成的,具有實際意義的目標。

本篇就先跟大家梳理以上三個痛點,敬請期待下一期痛點分析。

當然,要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更細化完善的機制、流程和系統戰略等東西作為支撐。

如果大家對於這些痛點深有體會,想要獲得更多解決的細化辦法。可以加入到我們【效率型組織商學院】圈子中來,一起學習如何解決這些痛點。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azZeXABjYh_GJGVNF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