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劇,山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乃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是蒲劇史上的黃金時代,亦是繼清末山陝梆子興盛之後藝術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著名蒲劇表演藝術家閻逢春,正是這座豐碑的建造人之一。
圖片來源網絡
出身於梨園世家的閻逢春先生,在他的藝術實踐中,對蒲劇傳統藝術既有繼承也有創新。
如由他首創的帽翅功、髯口功、梢子功、靴子功等蒲劇特技,極大豐富了角色形象,並成為蒲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共同財富,其獨樹一幟的閻派藝術,在蒲劇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閻逢春對於蒲劇事業,可謂苦心孤詣付出大量心血,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主要代表劇目有《出堂邑》《殺驛》《跑城》《周仁獻嫂》等,而1959年他在戲曲影片《竇娥冤》中飾演的竇天章一角更是轟動全國。其在1963年隨蒲劇青年團赴京演出擔任藝術顧問時,還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
圖片來源網絡
閻先生一生藝德高尚,技藝精絕,卻不幸因心力交瘁,逝世於一九七五年元月。
人生有限,藝術永存。閻逢春的唱腔和表演,在蒲劇乃至中國戲劇的影響至廣至深,為藝壇留下不朽的瑰寶。而他的名字,後被收錄在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辭海》(1979年增補本)中,且列有專門條目,足見其對蒲劇貢獻之大。
山西運城作為閻逢春先生的家鄉,也是致敬大師卓越藝術成就的聖地,共有兩處紀念地。
在閻先生的故里,距市區南五公里的鹽湖區南城辦西姚村,村北麥田中的一塊方圓之地,即是大師的安息地,亦為閻家祖墳。
該石雕墓碑高2.7米,寬0.8米,豎立在四層階梯式的底座上,是紀念閻逢春逝世二十周年時由社會各界人士為其重新修建的。
碑身西面正中鐫刻著時任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題詞的「蒲劇獨秀」四個大字,北面碑文為閻逢春藝術生平,南面鐫刻有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郭漢城撰寫的藝林碑序,東面則記有立碑時的各單位名稱。
墓碑後邊,是閻逢春兩位賢妻黃竹娃和劉玉賢的合葬墓,再往東則是其父閻金環與其母的夫妻合葬之墓。
另一處紀念地,在距市區南10公里處的一座園林公墓——東郭鎮劉范村仙閣山莊人文紀念公園「名人苑」內。
茂盛松柏掩映之下的閻逢春先生紀念碑,尤顯莊嚴肅穆,其落成於2011年11月11日。
紀念碑碑高1.8米,寬1.38米,在碑身前方90公分高的黑色大理石方柱上,安放著閻逢春的銅質頭像,
目光炯炯,目視遠方,彰顯一代藝術大師之風範。
銅像上方的灰色大理石邊框正中,是由著名詩人、劇作家賀敬之題寫的「蒲劇泰斗」四個大字,充分肯定了閻逢春在蒲劇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碑身左右邊框上的六幅人物圖像,則分別代表著閻逢春所塑造的各個深入人心的蒲劇舞台人物形象。
作為帽翅功神技的創始人,紀念碑左下方的烏紗帽,便代表著閆逢春在蒲苑中結出的奇卉異葩。
而邊框中間,鑲嵌了一塊透明鋼化玻璃,並採用雷射鵰刻手法,在其上方和下方分別雕有朝霞光芒四射與洶湧江河波濤的背景圖案,喻示閆逢春大師的藝術生涯,光彩奪目,影響深遠。
作為蒲劇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藝術大師,閻逢春先生雖已離開我們45年,但他為蒲劇留下的豐厚藝術遺產,將永遠長青不衰!
欣賞更多原創運城生活圖文,敬請關注「運城之窗網」頭條號。
責任編輯:馬國青
備案編號:運城網信A00236號